新疆歷代和闐玉博物館

新疆歷代和闐玉博物館

新疆歷代和闐玉博物館是中國首家經政府批准註冊的省級和田玉專題博物館,博物館擁有藏品上萬件,是新疆唯一的和田玉歷史文化展示中心,也是業務輻射全世界的珍品創意設計基地。新疆歷代和闐玉博物館成立於2006至今已有7年館史,這裡展示的是人類漫長的文明史中能夠延續幾千年之久而從未中斷過的罕見物質文化。

基本信息

館藏文物

館內藏品館內藏品
·紅山文化玉器
·良渚文化玉器
·齊家文化玉器
·夏商周三代
·春秋戰國玉器藝術成就
·漢代玉器
·漢代吉祥文化
·唐玉題材
·宋代玉器仿古風尚
·遼金神玉
·秋山與春水
·明代用玉
·清代玉器的審美觀
·清代玉器三大成就
現代成果:
·美在工藝
·美在俏色
·美在玉質
·美在造型與紋飾
·吉祥圖案
·現代玉雕的風格流派
·昆秀神玉器·觀音與佛
·插屏藝術·金鑲玉
·和闐玉印
·玉山子

發展歷史

玉石之路:
和田玉產自崑崙深處,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珍稀礦藏,透閃石成分多餘99%,莫氏硬度在6-6.9之間,質地細密,晶瑩潤澤,極富韌性,可以雕琢任何精細工藝,其成品造型生動流暢,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歷代均為皇家珍品。
和田玉石中國文化的主體,和中華文明起源的主要特徵,中國古籍把崑崙山稱為“群玉之山”和“萬山之祖”;中國古代著名詩人屈原寫出“登崑崙兮食玉英”之千古絕句;《千字文》中有“金生麗水,玉出崑岡”之說。這表現了古人對和田玉出產地的確認。
從五六千年前開始,以今天的新疆和田地區為中心,東到中原安陽,西達歐洲地中海,逐漸形成了溝通東西方思想文化交流的“玉石之路”,最終形成了以和田玉為主體的中國玉文化體系,以此規範人們的思想修養和社會實踐。和田玉也成為了君子的化身和道德的象徵。
古代和田開採山玉有漫長的歷史。玉在崑崙雪山之巔,交通險阻,高寒缺氧。正如《太平御覽》中所記:“取玉最難,越三江五湖至崑崙之山,千人往,百人返,百人往,十人返。”即使如此,古人冒著生命危險,仍在崑崙山采玉取寶。深山采玉和搬運,是男人生命的拼搏古代在掘洞采玉時,須納釘懸繩,然後鑿之。玉石將墜,系以巨繩,徐徐而下,有些大料,重或千萬斤,危險艱苦,可想而知。
明朝科學家宋應星編著的大型科技文獻《天工開物》中記載了崑崙山下古代先民在河中撈玉的生動歷史場景:由於玉石強烈的反光作用,河中有玉的地方月光就很亮,所以人們采玉多選在秋天夜晚的月明時分,沿著河邊尋找月光最明亮處,這樣容易找到玉石。為了找到沉入水下、隱身河底的美玉,古人還專門挑選面容嬌美、體態輕盈的年輕女子赤身裸體、一絲不掛地下水采玉,認為女人身上旺盛的陰氣可以召喚和吸引最美的玉籽,讓純潔的美玉和女性的身體在水中相會,而不是讓它在河中丟失。
治玉工藝:
一塊堅硬的玉石要琢為精美的藝術品,創意設計與精工雕琢非常重要。首先要對玉石原料進行綜合分析,或按質量分析,或按需要分割,或對玉料進行特殊處理。然後要對玉料進行工料構思。構思設計時要考慮玉料形狀、質地、顏色,充分發揮玉料潛力。第三步才是玉雕製作的關鍵工序。這道工序一般按題材分科,做人物的不做花鳥,甚至做侍女的不做佛像。雕琢的過程十分複雜,用金剛鑽琢磨出精細如絲的紋飾需要足夠的基本功。需要進行實材勾樣,這是在玉料上勾畫出形象的具體位置和結構;下一步是切塊定位,用砣片將玉料上多餘的部分切掉,具體塊面中孕育著形象的相應部位;接下來在相應塊面上較細緻地做出形象的結構;還要進行細緻雕刻加工,最後是在首次修飾的基礎上再進行修整,使形象刻畫更準確細緻。最後一道工序是玉件雕琢工序完成後的細磨、罩亮、清洗、過蠟和擦拭等環節。這樣,美輪美奐的玉器就基本完成了。
俏色巧雕:
和闐玉具有白、青、綠、黃、黑多種顏色,千萬年的風雨浸蝕,各色玉材的表層又會產生多彩的沁色,這些天然顏色正是創作俏色藝術品的條件。中國玉器歷來以選料講究、加工精湛、設計絕妙為世人稱道,而俏色玉器因其玉料顏色利用與造型設計二者達到天然渾成,更顯中國玉器之精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