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先天性膽道閉鎖

新生兒先天性膽道閉鎖

新生兒先天性膽道閉鎖,是新生兒時期梗阻性黃疸的主要病因之一。本病的臨床症狀(黃疸、大便灰白色)往往在出生後1周至數周有表現,一些患兒出生後大便一直呈正常顏色,直到滿月才逐漸變白,因此,認為膽道閉鎖為出生後形成,而非先天疾病。

基本信息

簡介

先天性膽道閉鎖(congenitalbiliaryatresia)是新生兒時期梗阻性黃疸的主要病因之一。並非少見,發病率在日本和我國較歐美高,病因尚不清楚。本病的臨床症狀(黃疸、大便灰白色)往往在出生後1周至數周有表現,一些患兒出生後大便一直呈正常顏色,直到滿月才逐漸變白,因此,認為膽道閉鎖為出生後形成,而非先天疾病。

病因

1.黃疸黃疸為首發症狀,一般在生後1~2周開始逐漸顯露。少數病例要到3~4周后才開始,但亦有在第1周內出現黃疸的病例。黃疸出現後,通常即不消退,且日益加深,皮膚變成金黃色甚至褐色,黏膜、鞏膜亦顯著發黃,至晚期甚至淚液及唾液也呈黃色。

2.糞色改變小兒出生後初數天大多數無異常表現,糞便色澤正常。糞便在黃疸出現的同一時期變成淡黃色,逐漸更趨黃白色,或變成陶土樣灰白色,但是在病程進行中,有時又可轉變為黃白色,據報導膽道閉鎖病兒有15%在生後1個月才排白色便。到晚期,由於膽色素在血液和其他器官內濃度增高,少量膽色素能經過腸腺而排入腸腔,使部分大便呈淡黃色。

3.尿色改變尿的顏色隨著黃疸的加重而變深,猶如紅茶色,將尿布染色成黃色。

4.皮膚瘙癢皮膚可因瘙癢而有抓痕。

5.肝臟腫大腹部異常膨隆,肝臟腫大顯著,可比正常大1~2倍,尤其肝右葉,其下緣可超過臍平線達右髂窩,病程越長(4~5個月或更長者)肝臟亦越大,邊緣非常清晰,捫診時肝質地堅硬。幾乎所有病例脾臟均有腫大,邊緣在肋緣水平或以下數厘米。腹壁靜脈均顯露。極晚期病例,腹腔內可有一定量的腹水,以致叩診有移動性濁音。

6.全身情況病兒的營養發育一般在3~4個月內尚無多大變化,進奶好,無噁心、嘔吐等消化道症狀。身長、體重與正常嬰兒無甚差別,偶而小兒精神倦怠,動作及反應較健康嬰兒稍為遲鈍;病程到5~6個月者,外表雖可能尚好,但體格發育已開始變慢,精神萎靡。由於血清中凝血酶原減少的結果,有些病例已表現有出血傾向、皮膚瘀斑、鼻出血等。各種脂溶性維生素缺乏的現象均可表現出來;維生素A缺乏時,出現於眼病和身體其他部分的上皮角質變化;維生素D缺乏可伴發佝僂病或其他後遺症。膽道閉鎖病兒大多數在1歲左右,因肝硬化、門脈高壓、肝昏迷而死亡。

膽道閉鎖主要症狀是持續黃疸,灰白色糞便,黃疸尿,腹部隆起,肝脾大,血清膽紅素升高,總膽紅素、直接膽紅素顯著升高,鹼性磷酸酶升高,ALT輕度升高,尿膽紅質陽性,糞膽素陰性,據此可做出診斷。B型超音波腹部檢查、肝臟核素動態檢查及十二指腸液膽紅素檢查,可判斷膽道閉鎖的病理類型,顯示膽道形態與功能,並與肝炎鑑別。

治療

(一)治療
1.手術治療一旦確診膽道閉鎖,手術是惟一的治療方法,凡確定診斷或未能排除本病均應及早行手術治療,進行膽道重建。出生60天內是重建膽道適宜的手術時機,超過3個月繼發成膽汁性肝硬化,肝功能損害不可逆,手術後效果差。
(1)手術適應證:
①直接膽紅素持續升高3周以上。
②排白陶土或淡黃色大便2周。
③肝臟明顯硬於同齡兒。
(2)手術方式:吻合術為主要手術方式,分別為:
①肝門-十二指腸吻合術。
②肝門-空腸Roux-Y吻合術。
③肝門-膽囊吻合術。
④肝移植術:晚期肝損害不可逆時,可施行肝移植術。
2.術後治療術後需促進膽汁分泌,預防術後膽管炎,術後宜靜滴頭孢菌素及氨基糖苷類等抗生素。術後利膽可用去氫膽酸與潑尼松龍,效果較好,亦有報導推薦用前列腺素E和高血糖素的,術後若黃疸不退,或退而復現,均應在2個月內再作手術。糾正術後胺基酸代謝異常,保證熱量、必需脂肪酸、胺基酸、脂溶性維生素及鐵、鋅等微量元素的供給。
(二)預後
有報告在生後60天以內手術者其黃疸消退率在90%以上,而在生後90~120天以上手術者,黃疸消退率在30%以下,即使手術做到良好的膽汁引流,也難免術後死於肝功能衰竭,故膽道閉鎖手術的時間,最好在生後6~10周,不宜超過生後90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