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仔畜疾病

新生仔畜疾病指家畜胎兒出生後至臍帶脫落前(一般2~6天內)所發生的疾病。主要包括窒息、孱弱等疾病。

新生仔畜疾病

正文

指家畜胎兒出生後至臍帶脫落前(一般2~6天內)所發生的疾病。病因複雜,與新生仔畜體質嫩弱、易受外界環境變化影響、分娩過程異常、先天性遺傳和發育缺陷等有關。主要包括下列不同疾病。
窒息 剛產出的仔畜呈現呼吸障礙,或無呼吸(家畜)而僅有心跳。又稱假死。常見於新生駒和仔豬,如不及時搶救,往往死亡。發生原因是由於胎兒產出期延長或排出受阻、胎盤過早剝離(常見於母馬)、胎囊破裂過晚、倒生時產出緩慢、臍帶受壓或纏繞以及子宮痙攣性收縮等導致胎盤血液循環減弱或停止,從而使胎兒缺氧,引起過早呼吸而吸入羊水。輕度窒息表現張口呼吸,有時呈喘氣狀。搶救時首先應擦淨或吸出鼻孔和口腔內的羊水,進行人工呼吸或輸氧。重度的除採用以上措施外,可試用呼吸中樞興奮藥。繼發肺炎時可肌注抗生素,但搶救往往困難。
孱弱 伴有體衰、生活力低的一種仔畜先天性發育不良。多見於早春生產的仔駒,也可見於冬季生產的仔豬。原因很多,或由於母畜妊娠期營養缺乏,或由於患病,如由傳染病(如布魯氏菌病沙門氏菌病等)引起的胎兒子宮內感染,以及早產、近親繁殖雙胎等。症狀為出生後臥地不起,心跳快而弱,呼吸淺表,閉眼,反應遲鈍,末梢器官發涼,吮乳反射很弱。主要通過保溫,人工哺乳,補充鈣鹽、礦物質和維生素進行治療,並採用強心、補液等對症療法。
臍出血 新生仔畜臍帶斷端或臍孔出血不止。見於羔羊和犢牛,偶見於仔豬和駒。原因是斷臍後臍動脈收縮力降低。出生後臍帶未經結紮而過早地銳性斷離,亦可發生。幼駒、犢牛、羔羊臍帶血液呈大滴狀緩緩流出,仔豬呈血液不斷湧出。出血過多而長期不止,可引起死亡。通常可在局部消毒後結紮臍帶斷端止血。如斷端過短而無法結紮,可縫合臍孔。有時犢牛和羔羊臍動脈斷端縮入臍孔內,血液流入腹膜外的疏鬆組織內,可自行凝固和痊癒。
持久臍尿管 仔畜出生後一定時間內臍尿管不閉合,由臍帶斷端或臍孔不斷流出尿液。習慣上常不恰當地稱之為臍尿管瘺。主要發生於駒,偶見於犢牛。治療時可用碘酊浸泡斷端,然後緊靠臍孔部結紮臍帶。如臍帶殘段脫落而從臍孔流尿時,用碘酊或5~10%福馬林塗抹或用硝酸銀腐蝕,幾天后可自然封閉。以採用袋口縫合法封閉臍孔的開口效果最好。
臍炎 新生仔畜臍血管及其周圍組織由於細菌感染而發炎。主要見於犢牛和駒。病初臍孔周圍發熱、充血、腫脹和疼痛,仔畜表現拱背,不願行走。處理不當,可形成膿腫潰瘍;如化膿菌及其毒素由血液侵入肝、肺、腎及其他器官,即引起敗血症或膿毒敗血症。有時也可繼發破傷風。治療時可在臍孔周圍皮下注射青黴素溶液,並局部塗以等量的松節油與 5%碘酊合劑。如形成膿腫、壞疽或瘺管等,按外科手術原則治療。接產時一般不結紮臍帶,而經常塗擦碘酊由其自然脫落,可預防本病。
胎糞秘結 新生仔畜出生後 1天內不見排出胎糞。又稱胎糞停滯。主要見於體弱的新生駒,也見於綿羊羔。原因為初乳分泌不足、品質不佳或仔畜吃不到初乳。症狀表現為仔畜吃奶次數減少或不吃奶,腸音減弱,精神沉鬱,拱背;有時腹痛劇烈出現打滾或咩叫。以後逐漸全身衰竭,呈自體中毒狀態。直腸檢查可觸摸到硬固糞塊。治療可用溫肥皂水深部灌腸、投服輕瀉劑如石蠟油或硫酸鈉等;嚴重時施行剖腹術治療。
腹瀉 一種臨床綜合徵。表現為排糞次數增加而糞便稀薄。各種幼畜均可發生。發病率和死亡率均高。按病因分傳染性和非傳染性兩類。前者如仔豬黃痢和羔羊痢疾(見梭菌病);後者多因消化不良、營養缺乏以及氣溫驟變等引起。治療時應先隔離病畜,絕食8~12小時,以減輕對胃腸黏膜的刺激,並給予輕瀉劑,排除胃腸道有害物質。然後給予抗菌、止瀉藥和幫助消化的酶類,並補液和解除酸中毒。
新生仔畜溶血病 新生仔畜紅細胞與母體血清抗體之間發生的一種同種免疫溶血反應。又稱新生仔畜溶血性黃疸、同種免疫溶血性貧血或同種紅細胞溶解病。主要見於幼駒和仔豬,也可見於犢牛。幼駒出生時正常,吮吸初乳後迅速出現急性症狀,以出現黃疸、貧血和血尿(血紅蛋白尿)為主要特徵。發病原因,騾駒是由於種間雜交而引起的一種免疫性疾病;馬駒則由於胎兒與母馬的血型存在個體差異。馬的血型可分7個系統,每個系統包括一種至數種不同的血型因子(抗原),都能直接遺傳給後代。已知Aa、Qa、R、S、Dc及Ua等因子與馬駒溶血病的發生有關,其中以Aa因子的抗原最強。
母豬產生同種免疫,既可由於接種疫苗(血源性結晶紫滅活苗),也可由胎盤傳遞。仔豬也在吮吸初乳後發病。同種抗體通常是與Ea、Ee、Gb和Kd紅細胞抗原起作用。紅細胞產生自發性過敏者很少或根本不發生,過敏多由注射含有紅細胞抗原的疫苗引起。在一年中對母牛接種多次疫苗的地區,犢牛可因溶血而死亡。抗原通常與B、C、F-V和S-V系統有關。可通過母畜血清或初乳與仔畜紅細胞的凝集反應試驗作出確診。母馬初乳抗體效價在1:32(母驢為1:128)以上者為非安全範圍,應暫停哺飼幼駒,並每隔1小時擠初乳一次試驗,待效價降到安全範圍後再讓駒吸食。定時定量給幼駒灌以食醋,也有預防作用。對已發病的幼駒,宜採用換血療法。
膀胱破裂 新生仔畜膀胱高度充尿而導致破裂。主要發生於生後1~4天的幼駒。通常由於仔畜尿閉、膀胱尿液瀦留、容積增大、內壓增高所致;也可因胎兒通過產道時腹部受到擠壓,或出生後臥地打滾時腹肌強力收縮而使膀胱破裂。在破裂初期,除長久不排尿外,常無其他症狀。1~2天后腹腔積尿增多,腹圍明顯增大,肷窩變平,下腹墜脹,拍打腹壁時有充盈的橡皮水袋波動感,穿刺時有多量淡黃色液體流出;公駒鞘膜腔積尿,陰囊水腫;可繼發腹膜炎及尿毒症。須對病畜立即行剖腹術及膀胱修補術治療。繼發腹膜炎及尿毒症時,採用對症療法。
肛門及直腸閉鎖 肛門及直腸的一種先天性閉鎖畸形:肛門被皮膚所封閉,或直腸末端形成盲囊,或結腸一部分閉鎖或缺乏一段腸管,均屬隱性基因遺傳所致。偶見於仔豬和騾駒,其他家畜極少見。患病仔畜因排不出胎糞而表現不安和努責。1~2天后精神不振,食慾減退,腹部膨脹,起臥滾轉,逐漸出現自體中毒現象。肛門閉鎖容易診斷;直腸閉鎖須用手指進行直腸檢查才能確診。結腸閉鎖畸形常與便秘混淆,但通過溫肥皂水深部灌腸後如仍無胎糞排出,可作出臆斷。X射線造影和剖腹探察可幫助確診。肛門閉鎖採用人造肛門手術治療;其他閉鎖畸形無治療意義。避免近親繁殖,有助於預防本病發生。
新生仔豬先天性肌陣攣 仔豬生後不久出現全身或局部肌群陣發性攣縮,病因不明,俗稱“小豬抖抖病”。但有的學者認為是由於仔豬中樞神經系統在胎兒期遭受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種顫抖疾病,把它稱為新生仔豬傳染性先天性震顫。發病率低,呈散發性,世界各地都有發生。嚴重的震顫影響仔豬吃奶,以致餓死。剖檢可見主要器官有血管炎和腦脊髓髓鞘形成不全。病情不嚴重的隨日齡增長而症狀減輕,直至消失和痊癒。對患病仔豬採用人工哺乳,加強護理,可減少死亡。尚無良好的預防方法。
新生駒面神經麻痹 一側或兩側面神經的感覺和運動功能先天性喪失。發病率不高,騾駒比馬駒多見。病因還不完全清楚,可能是由於面神經運動核先天性發育缺陷,致使分布於耳、眼瞼、鼻及唇部肌肉的神經纖維麻痹,或由於面神經末梢的肌肉裝置發育缺陷,致使有關肌肉喪失運動功能。母畜懷孕期營養缺乏、運動不足或免疫缺陷等也可能與本病有關。一側性麻痹表現為上唇向健側歪斜,下唇鬆弛無力,閉合不全。吃奶時乳汁由傾斜一側嘴角流出。兩側性麻痹時,上下唇對稱性鬆弛,不靈活,兩眼瞼及兩耳均下垂,鼻翼塌陷,鼻孔狹窄,呼吸困難,吃奶高度障礙,大多數患畜由於飢餓和衰弱而死亡。治療可試行肌肉注射維生素 A、D、B製劑及靜脈注射氯化鈣和維生素 C溶液。同時給母馬增餵磷酸氫鈣或其他鈣製劑。也可結合進行電針療法。鼻翼塌陷造成嚴重呼吸困難時,可施行鼻翼開張術或鼻翼皺縮術。
出血性紫斑 仔畜出生時或出生後數天內可視黏膜發生小點狀及淤斑狀出血,又稱新生仔畜血斑病。見於騾駒,偶見於犢牛和仔豬。騾駒可能由於血小板數量降低(嚴重病例可降低到4萬/立方毫米)引起;仔豬可能由於凝血酶原減少所致。它們是否屬遺傳性缺陷,尚不了解。兩種仔畜出血性紫斑均屬血液源性,而成年馬的出血性紫癜則屬於血管源性(見出血性素質)疾病。主要症狀是口、鼻黏膜和眼結合膜上有出血點,並可匯集成出血斑,有時體表有大小不一的血腫,破潰後易形成潰瘍。關節囊出血和腫脹時發生跛行。腸道出血時排出血樣稀糞。貧血。體溫升高或正常。治療以降低毛細血管壁的通透性及補充血小板和紅細胞為原則,可採用輸入全血和其他對症療法。
膿毒敗血症 一種嚴重的急性全身感染性疾病。特徵是同時患臍炎和關節炎,並伴有胃腸、肺、腦等器官受侵害症狀。以幼駒發病率最高,犢牛次之,仔豬也可發生。由大腸桿菌、鏈球菌、葡萄球菌、沙門氏菌等細菌感染引起。主要感染途徑為消化道和臍帶,也可由子宮內感染所致。一般在生後3天發病,有時生後數小時即出現症狀。最急性的仔畜於1~2日內死亡。此外還有急性型、轉移型和敗血性休克型。一般用大劑量廣譜抗生素治療。局部膿腫按外科療法處理。預防措施包括加強飼養管理,接生時注意臍帶消毒等(見休克)。

配圖

相關連線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