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說

新民說

《新民說》是梁啓超在(清)光緒二十八(1902年)年至三十二年(1906年),用“中國之新民”的筆名,發表在《新民從報》上的二十政論文章。1916年部分收入《飲冰室文集》;1936年收入中華書局出版的《飲冰室合集》,同年並出版單行本《新民說》。《新民說》的主要期望喚起中國人民的自覺,要從帝國時代皇帝的臣民,轉化為現代國家的國民,並講述現代國民所應有的條件和準則,在二十世紀中國起了啟蒙的作用。

圖書信息

書目:《新民說》

作者:梁啓超

出 版 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出版時間:1998-9-1

售價:12元

作者簡介

梁啓超,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啟蒙思想家、資產階級宣傳家、教育家、史學家和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曾倡導文體改良的“詩界革命”和“小說界革命”。其著作合編為《飲冰室合集》。

基本內容

本書為《醒獅叢書》之一。

作為“輿論之驕子,天縱之文豪”,梁啓超的文章,筆端飽含激情,對於讀者,別有一種魔力,風靡一世,聲震天下。王文濡挽梁啓超:“《飲冰》一集,萬本萬遍,傳誦國人,雅俗同賞,得其餘瀝以弋鴻名而張騷壇者,比比者是也。”20世紀初年,梁啓超等人開始改變由原先對西方器物和制度的層面鍥入進而深入到文化心理層面的認識,從中西間的形而下的比較進而採取形而上的比較,從而看到了西方的近代文化同中國的傳統文化的整體對立,發表了《新民說》,提出了國民性改造。

作者信息

梁啓超(1873年~1929年),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清光緒舉人等。漢族,廣東新會人。中國近代維新派代表人物,近代中國的思想啟蒙者,深度參與了中國從舊社會向現代社會變革的偉大社會活動家,民初清華大學國學院四大教授之一、著名新聞報刊活動家。他的文章富有獨特的歷史視角,令人深思,啟蒙思想。

梁啓超自幼在家中接受傳統教育,1889年中舉。1890年赴京會試,未中。回粵路經上海,看到介紹世界地理的《瀛環志略》和上海機器局所譯西書,眼界大開。同年結識康有為,投其門下,後來,與康有為一起領導了著名的“戊戌變法”。其著作編為《飲冰室合集》,包括影響後世深遠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國歷史研究法》、《少年中國說》。

梁啓超 幼年時從師學習,“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三十自述》),17歲中舉。後從師於康有為,成為資產階級改良運動的宣傳家。戊戌變法前,與康有為一起聯合各省舉人發動“公車上書”運動,此後先後領導北京和上海的強學會,又與黃遵憲一起辦《時務報》,任長沙時務學堂的主講,並著《變法通議》為變法做宣傳。戊戌變法失敗後,與康有為一起流亡日本。他是近代文學革命運動的理論倡導者。從戊戌變法前一兩年開始,梁啓超與夏曾佑、譚嗣同等便提出“詩界革命”的口號,並試作新詩,但此時的新詩只不過是“撏扯新名詞以表自異”的作品。

新民說新民說

逃亡日本後,梁啓超在《飲冰室合集》、《夏威夷遊記》中繼續推廣“詩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種詩中運用新名詞以表新意的做法,提出“以舊風格含新意境”的進步詩歌理論,對中國近代詩歌的發展起了指導作用。在他的理論影響下,黃遵憲等一大批新派詩人出現了。梁啓超在自己的詩歌創作中也努力實踐新的詩歌理論,他的詩作留存不多,多數創作於流亡日本時期,但是用語通俗自由,敢於運用新思想、新知識入詩,詩風流暢。《愛國歌四章》、《志未酬》等詩感情真摯,語言明白曉暢,是其詩論的較好體現。梁啓超於提出“詩界革命”口號後又提出“小說界革命”的口號,並在創作上進行了積極的有意義的嘗試。與詩歌、小說、戲曲相比,梁啓超在散文方面取得的成就要高得多。以他於1896年《時務報》到1906年《新民叢報》十年內發表的一組散文為標誌,完成了資產階級改良派在散文領域的創舉——新文體的確立(亦稱“新民體”)。

梁啓超“夙不善桐城派古文”,在散文的內容與形式上都進行了重大突破。他的散文或揭露批判黑暗醜惡的現實,或為祖國的現狀憂心忡忡,或引進西方先進的思想與科技,積極呼籲變法自強,將散文作為其變法思想的宣傳工具。在形式上,他的散文議論縱橫、氣勢磅礴,筆端常帶感情,極富鼓動性,“對於讀者,別具一種魔力”;語言半文半白,“務為平易暢達,時雜以俚語、韻語及外國語法,縱筆所至不拘束”代表作《少年中國說》,針對中國現狀,分析透徹,說理條理清楚,運用一連串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行文一瀉千里,文章呈現出大氣磅礴的風格。故梁啓超散文的影響極大,“每一文出,則全國之身目為之一聳。”以梁啓超散文為代表的新文體是對桐城派以來散文的一次解放,它的出現為中國古典散文向現代散文尤其是“五四”時期的白話文轉化作了必要的準備。

梁啓超被公認為是中國歷史上一位百科全書式的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後仍能在學術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辛亥革命前,他在與革命派的論戰中發明了一種新文體,介乎於古文和白話文之間,使得士子們和普通百姓都樂於接受。同時,梁啓超還是中國第一個在文章中用到“中華民族”一詞的人,他還從日文漢字中吸收了很多新詞,像現在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政治,經濟,科技,組織,幹部”等等很多辭彙,皆始於梁啓超先生。

《新民說》

梁啓超《新民說》論綱

梁啓超《新民說》的理論依據是斯賓塞的“社會有機體論”。依據這種“-”之性決定群之性的理論地認為中國國民素質的低下仍是中國積弱“基因之重大者”。因此,中國欲圖振興,必須從“新民”下手。所謂新民,就是提高中國的全民素質,造就具有新的價值觀念,新的精神風貌,新的生活方式和社會能力的一代新人。這才是中國得以現代化的根本保障。梁啓超沒有把中國的現代化僅僅局限於物質和制皮層面,而是突出了人的重塑,即人的現代化,這對當時中國人更全面地理解、把握中國的整體現代化,無疑是有益的。但是,受“社會有機體論”的影響,梁啓超得出“中國之勇由於民愚”的結論不免倒果為因。他離開社會的變革,特別是社會經濟結構的變革來講新瓦,勢必不可能收到顯著效果。

目錄

醒獅叢書

總序/謝俊美 梁啓超與《新民說》/黃珅

第一節 敘論

第二節 論新民為今日中國第一急務

第三節 釋新民之義

第四節就優勝劣敗之理以證新民之結果而論及取法之所宜

第五節 論公德

第六節 論國家思想

第七節 論進取冒險

第八節 論權利思想

第九節 論自由

第十節 論自治

第十一節 論進步(一名論中國群治不進之原因)

第十二節 論自尊

第十三節 論合群

第十四節論生利分利

第十五節論毅力

第十六節論義務思想

第十七節論尚武

第十八節論私德

第十九節論民氣

第二十節論政治能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