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樂文化遺址

新樂文化遺址

新樂文化遺址位於瀋陽市皇姑區黃河大街新開河北岸黃土高台之上,1977年首次發掘。這是一處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繁榮時期的村落遺址,占地面積17.8萬平方米,集居地約2.5萬平方米,房址密集,每隔3-5米就有一處,其中最大的房址面積約100平方米,座落在諸房址中心,其布局與半坡文化很相似,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碳14測定,新樂遺址距今已有7200多年歷史。其出土文物相當豐富,石器有磨製精細的石斧、石鑿、磨盤、磨棒、刮削器等,陶器有之字紋深腹罐、高足缽、簸箕形器等。

基本信息

簡介

新樂文化遺址新樂文化遺址

位於皇姑區黃河大街新開河北岸的新樂文化遺址,於1973年首次發掘,母系氏族公社繁榮時期的村落遺址,占地面積17.8萬平方米,其布局與半坡文化相似,經測定距今已有7200年歷史,已建成新樂遺址博物館,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遺物

新樂文化遺址新樂文化遺址

現有博物館,展出大量的新石器時代遺物,其中最為罕見的是一些煤精製品,有喇叭形的小碗、圓球、耳環等。這些煤精製品的發現,顯示了遼寧及瀋陽地區的獨特之處,而且把煤精雕刻藝術的歷史提前了7000多年。還有一件木雕藝術品尤為珍貴。其樣子似鳥鵬,為古代民族的一種圖勝,刀法精湛,為研究中國藝術發展史提供了一份珍貴資料。這在中國考古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展覽館

新樂文化遺址新樂文化遺址

1984年國家為保護新樂文化遺址,在遺址上造起一座現代化展覽館,展廳設計造型是仿照原始穴居形狀,由兩個梯形建築和兩個三角形建築構成,顯得格外古樸、獨特、美觀。第一期工程建築面積為860平方米,展廳面積為400平方米,分為第一展室、第二展室、二號房址等部分。並從出土文物中選擇有代表性的文物數百件,組成新樂遺址文物展覽。此外,還將頗有典型性的考古發現——“木雕鳥”製成大型雕塑,立在展覽館的前面.做為新樂文化的象徵。1985年5月正式開放。1986年改為新樂遺址博物館

影響

新樂遺址發現後國內考古專家及國外考古專家紛紛前來參觀考察,有的甚至為新樂遺址著書立說,日本學者在其《繩紋大系》一書中特意增寫了“新樂文化”一節。我國著名學者周谷城先生1986年至此參觀後題辭道:“既究天人之際,又講生態平衡。擴大歷史領域,考古學者有功。”畫龍點睛地說出了新樂遺址的重大意義。

考古與建設

新樂文化遺址新樂文化遺址

近幾年,為拓展新樂文化內涵,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由遼寧省考古研究所的專家親自帶隊,瀋陽市考古隊和新樂遺址博物館的專業人員又在遺址保護區內進行了大規模考古發掘,發掘面積3千餘平方米,並有許多新發現。1993年底,為了全面展示新樂遺址原始風貌,反映瀋陽地區最早先民們的生產、生活場面。在遺址的東部復原建起了近十座原始社會時期半地穴建築。每座復原建築內,分別仿照原始先民的風俗、習慣、特點,以仿真的效果設計出“原始氏族成員集會、議事等場景,還有“狩獵歸來”、“制陶”、“打制石器”、“炊飲”、“偶配”等等,再現了七千年前瀋陽人先祖們的生活和生產場面。

意義

新樂遺址是瀋陽歷史文化寶庫中的一顆耀眼明珠,是瀋陽市最早的人類活動遺蹟,也是我市最早的村落址。新樂遺址的發現將瀋陽地區有人類活動的歷史上溯到七千年前,同時也為東北地區史前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填補了遼河下游地區早期人類活動的空白。新樂遺址的原始先民,用辛勤的雙手創造的燦爛文化將永載史冊。

瀋陽旅遊風景錄

瀋陽,位於中國的東北部,是東北三省之一,這裡工業發達,風景優美,文化底蘊深厚,有著很多的旅遊資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