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和鎮

全鎮轄8個村委會1個社區居委會,共有13個居民小組,65個自然屯,19個鎮直單位,共有23個黨總支部,638名黨員。 2005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1.67億元,其中農業生產總值14369萬元,工業生產總值6043萬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55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820元。 全鎮耕地面積10.1萬畝,其中水田面積5000畝。

新和鎮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地區新和縣新和鎮

新和鎮位於卻里塔格山南麓,渭乾河西岸衝擊平原上部,全鎮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東西寬1.7公里,南北長2.7公里,總面積3.8平方公里。東北與本縣依其力克鄉相接,西與塔什力克鄉相鄰,南與排先巴扎鄉有一路之隔,國道314線穿鎮而過,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
新和鎮為新和縣委、政府駐地,是新和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鎮轄3個行政村(托克蘇村、尤魯都斯村、瓊闊恰村),緊鄰鎮政府所在地;6個社區居委會(托克蘇社區、尤魯都斯社區、瓊闊恰社區、熱斯特社區、新城社區、艾提古麗社區),有96個行政、企業事業單位。至2003年末,全鎮總人口6784人(不包括縣直行政、企業事業單位人員),總戶數1574戶,其中城鎮人口4519人,1051戶;農村人口2229人,523戶,主要由維吾爾族、漢族、回族組成。
近年來,鎮黨委、政府在縣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和江澤民同志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團結帶領全鎮廣大幹部民眾,認真貫徹落實上級的一系列指示精神,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箇中心,大力實施“科技興鎮”戰略,狠抓農業結構調整,大力加強城鎮建設,努力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全力營造穩定的發展環境,全鎮“三個文明”建設取得了新的成績。2003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837萬元,其中種植業總收入372.7萬元,畜牧業總收入332.8萬元,林果業總收入69.7萬元,第二、三產業總收入61.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225.2元。99年以來,新和鎮先後兩次榮獲自治區五四紅旗團委創建單位、自治區級科技進步先進鄉鎮、兩次榮獲地區“抗洪搶險”先進集體稱號、地區級精神文明先進單位、地區級“科技之冬”先進單位、地區級“紅旗先進團委”、地區級軍民共建先進單位、縣級科技進步先進集體、縣級開展警示教育活動先進集體、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集體、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做出突出貢獻先進單位、“三五”普法先進集體、自治區級精神文明單位、地區級先進職工之家、新和縣人民滿意政府文明標兵單位、新和縣統戰民族宗教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並連續兩年獲新和縣“三個文明”建設第二名的好成績。
一、城鎮經濟發展迅速。
突出的交通、區位優勢和優良的“軟、硬”環境,使全鎮城鎮經濟發展迅速。目前,全鎮有個體私營者556戶,形成了以加工、運輸、修理、養殖、手工業、皮革、百貨等為主的經濟支柱產業。利用地緣優勢,發展了2個由社區下崗失業人員和社區居民組成的小吃夜市,使社區成為了解決就業和再就業的重要場所。同時,在臨近314國道的城鄉結合部建了一個以農產品為主的產品交易市場,有效地促進了城鎮經濟的增長。
二、效益農業前景廣闊。
全鎮糧經作物之比為1:3,建有一處占地1000畝的高效園藝示範園基地,採用矮、密、早栽培模式,已全部栽植全球紅葡萄,預計畝效益可達3000元以上;建有占地300畝的棚室生產示範園區一處,主要生產無公害反季節瓜、果、蔬菜、花卉和苗木產品,棚室的畝均效益至少在10000元以上;建有200畝的養殖示範區一處,通過採用現代畜牧業養殖和管理技術,加大服務力度等手段,推動養殖業產業化進程。目前,全鎮已扶持培養養牛30頭以上育肥大戶和養羊500隻以上大戶12戶。
三、基礎設施日趨完善。
目前,新和鎮城區街道現已基本硬化完畢,各村、社區也已全部實行水、電、路“三通”,全面完成了農村電網改造;水利設施配套,農田澆灌方便;廣播、電視、電話也已實現了村村通;擁有專門處理垃圾的拖拉機2台,垃圾處理日日不停,保證了城區環境衛生的清潔。

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江州區新和鎮

新和鎮位於崇左市江州區西北面,東北面與大新縣接壤,西南與龍州縣交界,距市區28公里。全鎮總面積265平方公里,總人口1.98萬人。全鎮轄8個村委會1個社區居委會,共有13個居民小組,65個自然屯,19個鎮直單位,共有23個黨總支部,638名黨員。2005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1.67億元,其中農業生產總值14369萬元,工業生產總值6043萬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55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820元。
全鎮耕地面積10.1萬畝,其中水田面積5000畝。以甘蔗作為支柱產業,種植面積9.6萬畝(其中甘蔗生產"六化"基地12片共1748畝),年產原料蔗50萬噸。種植花生5000畝,水稻3000畝,玉米7000畝,劍麻680畝,西瓜300畝。近年來,大力發展特色養殖,先後建立了下詢奶水牛養殖基地(現存欄365頭),上詢黑山羊圈養小區(現存欄900多頭),黑水河名貴魚種養殖示範基地(現有網箱520多箱),新和街肉豬繁育基地(現存欄300多頭),並以此為樣板,輻射全鎮,帶動該鎮畜牧水產業的不斷發展,養殖業已成為農民增收的新亮點。
經過不斷發展,新和鎮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走在了江州區各鄉鎮的前列,得到了上級的肯定,獲得了各種殊榮。從2003年起連續三年獲得江州區三個文明建設一等獎。榮獲自治區、國家級的有:榮獲廣西第三、四屆市容環境綜合整治鄉鎮組"南珠杯"特等獎,第五屆獲優秀獎;2003年被廣西壯族自治區基層政權建設辦公廳授予"廣西村民自治模範鎮",被廣西區黨委組織部評為"黨員電教科技示範鄉鎮",被廣西科技廳授予"廣西科技進步考核先進鎮";2005年10月,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國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先進鎮",11月被國家體育總局授予"全國體育先進單位",2006年被崇左市委、崇左市人民政府評為民族團結先進集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