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鄉[雲南省新平縣]

新化鄉[雲南省新平縣]

新化鄉位於新平縣境正北,綠汁江南岸,鄉轄13個村民委員會,172個村民小組,206個自然村。面積: 532平方公里 ,人口: 25950人(2004年) 。特產: 木耳、松茸、香菇、木材 。

基本信息

(圖)新平縣新化鄉鄉鎮新平縣新化鄉鄉鎮

新化鄉位於新平縣境正北,綠汁江南岸,地處東經105°51′54″,北緯24°07′05″,東北與峨山縣富良棚鄉相鄰,東南連平甸鄉,西連戛灑、腰街鎮,西北與老廠鄉交界,北與楚雄州雙柏縣與綠汁江為界。新化古名馬龍他郎甸,明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改土歸流”,廢馬龍他郎甸長官司,改置直隸新化州。新化:即新開化的地方之意。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裁新化州入新平縣,新化一名,一直沿用至今。新化鄉人民政府駐地新化村,海拔1860米,是新化鄉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距新平縣城29公里,距玉溪市120公里,距昆明市209公里。全鄉國土面積532平方公里。鄉轄13個村民委員會,172個村民小組,206個自然村。2006年全鄉財政收入776.8萬元,人均儲蓄192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269元。

自然概貌

(圖)新化鄉新化鄉

雲南省新平縣新化鄉位於新平縣境正北、綠汁江南岸,東北與峨山縣富良棚鄉相連,東南連平甸鄉,西連戛灑鎮腰街鎮,西北與老廠鄉交界,北與楚雄雙柏縣與綠汁江為界。全鄉總面積532平方公里,現有耕地面積20037畝,其中田11756畝,地8281畝,農民人均占有耕地0.81畝。鄉政府所在地位於北緯24°07ˊ05"、東經105°51ˊ54",海拔1860米,距縣城29公里。 

新化鄉區域地形為連綿起伏的山地,最高海拔大綠凹子山為2555米,最低海拔為680米;立體氣候較為明顯,壩區炎熱,半山區日照不足,高山區冷涼,年平均氣溫在15℃~20℃之間,年平均降雨量在900毫米左右,屬十年九旱的山區鄉;風多西南風,冰雹是最大的自然災害,時有霜凍災害發生;林木以針葉林和闊葉林為主,森林覆蓋率達60%。全鄉有兩條河流,依施河發源於大綠凹子山南麓,流經新化、甸末、六童、者渣、魯一尼5個村民委員會,從西向東轉北注入綠汁江,全長約50公里;曼乾河發源於大綠凹子山西麓,流經海外、白達莫、大寨、米尺莫4個村民委員會,從東向西流入戛灑江,全長約60公里,兩條河流沿岸均屬水稻主產區。

全鄉現有大小壩塘181座,其中:小(一)型水庫1座,小(二)型水庫20座,小壩塘160座,總庫容達到1012.4萬立方米,全鄉水利化程度為46.37%。全鄉以農業為上,主產烤菸、稻穀、玉米、小麥、蠶豆。其中烤菸、糧食、畜牧業是新化鄉的主要經濟支柱。土特產有木耳、松茸、香菇、木材等,名貴藥材有三一七、當歸、杜仲等。

物產資源

(圖)新化鄉新化鄉

全鄉共有耕地20037畝,其中田11756畝,地8281畝,人均占有耕地0.81畝。依施河沿岸為紅壤膠泥土和雞糞土,曼乾河沿岸主要以紅壤沙泥土為主,土壤呈酸性。適宜栽種水稻、包穀、蕎麥、蠶豆、碗豆、黃豆等糧食作物,主要經濟作物為烤菸(是當前重要的經濟支柱),大蒜、辣椒等特色蔬菜已初具規模,植被良好的山地適宜種植核桃及桃、梨、蘋果、柿子、李子等水果,也適宜三七、杜仲、當歸等藥材生長。主要特色產品:依施大紅米、松茸、羊肝菌、五丫梨、核桃、苦蕎、早蠶豆、大蒜、辣椒、冬包穀、百合花。

人口•民族

新化鄉[雲南省新平縣]新化鄉

2004年末全鄉總人口6371戶25950人,其中:男13413人,女12537人;農業人口25118人,非農業人口832人;少數民族人口19426人,占總人口的75%。農村勞動力15442人,其中從事二、三產業的816人,占農釗一勞動力的5.3%。人口自然增長率4.36‰,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49人。

新化境內居住著彝族、漢族、傣族、哈尼族等民族。2006年末總人口26067人,其中漢族6392人,占24.52%;彝族19612人,占75.24%;傣族22人,占0.08%。在總人口中,非農業人口869人,占3.3%。人口密度為49人/平方公里。鄉設定有公安派出所一個,有民警5人,有治安保衛組15個,有治安人員76名;司法所一個,有法律工作者2人,調解會13個;人民武裝部一個,配備有部長1名,武裝部下設有普通民兵營1個,連13個,排100個、班400個;基幹民兵連1個,排4個,班12個,人數125人。

 

行政區劃

全鄉轄13個村民委員會,172個村民小組,206個自然村。
領導幹部鄉黨委書記:陳繼東(2004年9月離任)、李明團(2004年9月任),副書記:李剛、周憲忠、普家偉,人大主席:方勇,鄉長:李剛,副鄉長:孫艷萍、賴朝東、邱富雲、劉正昌(掛職)。

經濟概貌

新化鄉[雲南省新平縣]新化鄉

2004年全鄉國內生產總值4503萬元,比上年增7.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完成3771萬元,比上年增8.62%;第二產業增加值完成82萬元,比上年增28.57%;第二產業增加值完成650萬元,比上年增2.07%。全鄉農村社會總產值(現價)9661萬元,比上年增4%。工農業總產值7203萬元,比上年增24.3%。農業總產值達7101萬元,比上年增24.7%。工業總產值102萬元,與上年持平。農村經濟總收入8439萬元,比上年增33.8%n;農民人均總收入3420元,比上年增33.28%;農民人均純收入2105元,比上年增29%。財政收入725萬元,財政支出539萬元,比上年增27.1%。

農業

2004年,全鄉農作物播種面積61389畝,比上年增477畝,複種指數為306%。糧食播種面積為28631畝,比上年減6.65%;農民人均產糧304公斤,比上年減11.37%;種植花卉110畝,實現總產值250萬元。主要農產品產量為飛烤菸完成交售總量335.37萬公斤,比上年增40.19%;甘蔗總產8661噸;油料總產0.35萬公斤,比上年減65%;蔬菜總產363.14萬公斤,比上年增2.82%。年末生豬存欄24315頭、出欄19385頭,分別比上年增0.4%和6.7%;大牲畜存欄9506頭、出欄1827頭,分別比上年增0.7%和8.1%;山羊存欄11904隻、出欄6896隻,分別比上年增0.83%和2.16%;家禽存欄62521隻、出欄76141隻,分別比上年增1.62%和2.94%;引種母豬33頭(杜太、杜新),杜洛克公豬16頭,種公羊(雲嶺黑山羊)3隻,種公牛3頭;全鄉存欄能繁母豬1941頭,雜交改良仔豬1316窩,生產良種仔豬28907頭;雜交改良牛890頭,羊1030隻;加大畜禽免疫力度,免疫標識率達85%以上;加大扶持力度,培育規模養殖大戶36戶;種植優質飼草529.5畝。實現肉蛋奶總產210萬公斤,畜牧業總收入1755.47萬元,比上年增8.47%,畜牧業人均純收入達430.12元。完成荒山造林130(X)畝,具中,核桃1000畝,華山松1000畝,人工模擬飛播造林11000畝。松脂產量達191.2噸,比上年增71.2噸;森林覆蓋率達60%,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修復水毀溝渠130件;修復庫壩3件;解決人畜飲水27件;新建小壩塘1座;新建小水窖3327口,累計完成5986口。新建沼氣池350口,累計完成1997口。

鄉鎮企業
2004年末,全鄉共有鄉鎮企業155個,其中私營企業4個,個體151個,從業人員630人,鄉鎮企業營業總收入3204元,上交稅金15萬元。

金融保險
2004年末,全鄉各項存款餘額489071元,比上年增37.8%;全年共發放支農貸款2097萬元,人均儲蓄存款餘額1323元,比上年增19.3%。

社會事業

交通郵電
2004年末,全鄉通車裡程597公甲,其中:縣鄉路65公里,鄉村路176公里,村組路356公里,通汽車自然村198個;擁有各種車輛1015輛,比上年增5.3%。貨運量30萬噸,與上年持平;客運量10萬人次,比上年增11%;全鄉固定電話用戶238戶,比上年減147戶,比上年減38.2%。征訂報紙251份,雜誌472份。

科技
2004年有科技機構5個,科技人員25人。全年共開展科技培訓350期59075人次,舉辦“綠證”培訓班2個,培訓學員100人。

教育
2004年末,全鄉共有國小15所(含教學點),86個普通班,在校生1851人,教職工162人(教師151人,契約制工人3人,臨時工8人);中學1所,在校生1272人,教職工82人;學前班7個,入班兒童208人;幼稚園1所,3個班,入園兒童65人。中學學生鞏固率98.5%,升學率65%。國小學生鞏固率99.5%,升學率100%。

文化
2004年末,全鄉有16個文化站(室),藏書25600餘冊。

廣播電視
2004年末,全鄉有廣播站(點)20個,廣播覆蓋率97%,衛星電視地面接收站和差轉台30座,有線電視用戶418戶,電視覆蓋率達98%。

體育
2004年,利用各種節假日,廣泛開展體育活動,共舉辦各種體育活動35場次,4206人參加了拔河、籃球、桌球等項目的比賽。全鄉共有籃球場17個。

計畫生育
2004年,計畫生育率達100%,比上年增0.3%;綜合節育率達87.7%,比上年減5.5%;“三術”率為75.25%,全鄉無一例計畫外生育。

福利救助
全年發放救濟糧4.4萬公斤,發放春節慰問金1.13萬元,發放應急石棉瓦2732塊,發最低生活保障金11.78萬元、五保戶生活補助費4.56萬元。11名青年光榮參軍。救助殘疾學生47人(大中專4人,中學生6人,小學生37人),發放殘疾學生救助金7100元;完成自內障手術19例;辦理殘疾證73本。

貴州錦屏縣新化鄉

簡介

(圖)錦屏縣新化鄉養殖錦屏縣新化鄉養殖

新化鄉位於錦屏縣西南部,距縣城53公里,距黎平機場10公里。與黎平的高屯相鄰,與隆里鄉、敦寨鎮、鍾靈鄉接壤,總面積57.3平方公里,全鄉有6個行政村,52個村民小組,總人口9015人,主要民族為漢、苗、侗族。全鄉共有耕地9780畝,其中稻田6840畝,旱地2941畝,人均耕地1.04畝,人均稻田0.78畝。境內地勢平坦,土地肥沃,風景秀麗,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水充沛,無霜期長,是全縣糧油、蔬菜主產區,素有“漁米之鄉”、“油湖”之美譽。全鄉有大小林場11個,擁有油茶林16000多畝,森林覆蓋率為58.3%。

教育
全鄉共有初級中學1所,在校學生549人,有中心完小1所,村級完小3所,初小1所,在校生1005人。“兩基”教育已順利通過國家驗收,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8.8%。

經濟
在黨的富民政策指引下,通過全鄉幹部民眾的不懈努力,全鄉經濟和社會事業的到長足發展,2002年國內生產總值達2281萬元,財政收入45萬,糧食總產量4778噸,人均產糧550公斤,農民年人均純收入1191元,全鄉各項存款餘額1025萬元。固定資產投資不斷增加,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實現了村村通公路,村村有自來水,村村通閉路電視,程控電話已基本普及,移動通訊的發展迅速。新化集貿市場輻射黎平高屯、敖市和本縣的敦寨鎮、隆里鄉、鍾靈鄉,新化小城鎮建設工程的順利實施,讓新化集貿市場規模和城鎮功能得到有效提升,市場日臻繁榮。

農業
目前,全鄉常年商品蔬菜種植達1500多畝,全縣糧油、蔬菜、水果供應基地的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此外,中藥材種植也得到較快發展,通過招商引資,建立了1600畝的中藥材生產基地,中藥材種植正成為一項新興產業。

貴州金沙縣新化鄉

簡介

(圖)金沙縣新化鄉金源煤礦金沙縣新化鄉金源煤礦

新化苗族彝族滿族鄉(以下簡稱新化鄉)位於金沙縣中南部,東鄰城關鎮,南與黔西縣重新鎮接壤,西靠安洛鄉、大田鄉,北連平壩鄉、西洛鄉。326國道線橫穿鄉境,鄉政府駐地新化街距縣城約18公里。

人口民族
全鄉鄉域東西長15.26公里,南北寬12.95公里,國土總面積為90.40平方公里。有耕地23950畝,其中:田3263畝,土20687畝。轄22個行政村,117個村民組。總戶數4508戶,總人口18000餘人,其中:農業人口17566人,占總人數的97.2%;非農業人口508人,占2.8%;少數民族1658戶6885人,占38.09%。居住著7個民族,屬多民族聚居鄉。在少數民族中,苗族、彝族、滿族人口較多,為建鄉民族。

經濟概貌
域內地處縣境中部中丘丘原向南部山原山地的過渡地帶,是黔西北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區。無霜期285天,年均日照1200小時,年平均氣溫12.1℃ - 14.6℃,年降雨量1000毫米,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明顯,自然資源豐富,適宜農業生產發展。主要糧食作物有玉米、小麥、水稻、馬鈴薯;經濟作物以烤菸為主;野生經濟植物有生漆、天麻、香菇、五倍子及其他中草藥材,生漆產量大,質量好,具有市場競爭能力。地下礦藏有煤礦、硫磺礦、鐵礦、鉀礦、矽礦、高嶺土、大理石、水晶石等。煤炭儲量為4.80億噸,可採煤層有5號、8號、9號、13號四層,煤體分布在22個村寨,煤層厚度一般為1.50米~2.50米,屬特低硫、高固定炭、低灰粉的優質無煙煤,發熱量最高為8500大卡,為黔北火電廠和省外部份大型化工廠提供用煤,有年產6萬噸以上煤礦41家,2002年生產原煤156.1萬噸。

民族文化
新化鄉是歷史文化源遠流長的民族地方。長期以來,各少數民族都保持著自己古樸的文化傳統和習俗。苗族風情尤為濃郁別致,時逢農曆二月初十、十五、七月十五、十八等傳統節日,苗族同胞都要穿盛裝戴飾器,趕往俗成地點,吹蘆笙、奏簫筒、歡歌載舞,開展各類活動,以示慶賀。未婚青年舉行對歌比賽,在歡歌笑語中結成對對良緣。

社會事業
由於近年來經濟得到長足發展,全鄉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新規劃的新化民族路和農貿市場已修築街基350餘米,功能較為完善的現代小城鎮雛形已開始展現。縣城至龍鳳工業小區至新化工業區的水泥硬化路面工程正在緊張施工,全鄉村村通公路,四通八達,縱橫交錯的鄉村公路網已經形成;大部份村開通了程控電話;農網改造二期工程已基本結束,電腦等設備相繼進入農民家庭,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涼泉、鳳岩、五星、鄉民、金畢、金雞等村的人畜飲水工程建成投入使用;文教、衛生、廣播、電視事業長足發展。投資改造了新化中學、新化完小的基礎設施建設,配備了應有的教學實驗儀器和教具,計算機已進入學校,建成萬冊書庫兩個,現全鄉有學校(點)14個,共有教師201名,在校學生3323人,其中國中生828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6.7%,鞏固率100%;鄉有中心醫院1所,村有衛生室22個,基本做到一般病、常見病鄉內治癒,衛生防疫、保健水平不斷提高。廣播電視事業快速發展,鄉有廣播電視中心站1座,開通了龍鳳、水頭兩片區的閉路電視,建成村級地面衛星電視接收站11座,全鄉廣播電視覆蓋率達90%以上;集貿市場建設加快進行。集市老農貿市場每月逢五、十趕場(農曆初五、初十、十五、二十、二十五、三十),場均人數為3500人左右,主要交易產品有各種家電、家具、服裝、文化用品、小商品、農副產品及農業生產資料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