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民計畫

新公民計畫

“新公民計畫 NEW CITIZEN PROGRAM”是南都公益基金會實施的以改善農民工子女(新公民)成長環境為宗旨的資助項目。2008年,“新公民計畫”榮獲2008中華慈善獎“最具影響力公益項目”獎,被媒體譽為希望工程創始人徐永光的第二個希望工程。

計畫宗旨

改善農民工子女的成長環境

新公民計畫新公民計畫

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速,越來越多的農民工進城,農民工子女(包括“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的教育、心理健康、道德養成等方面存在許多困難和問題,這些問題如得不到妥善解決,不僅對農民工子女個人的成長產生不利影響,而且對國家和社會的未來也將帶來嚴重的後果。為改善農民工子女的成長環境,南都基金會決定實施新公民計畫,以項目招標的方式,資助非營利組織開展農民工子女教育、心靈關懷的志願服務和公益創新項目,捐建民辦非營利農民工子女學校。南都基金會願與社會各界一起,共襄義舉,為農民工子女的健康成長,為和諧社會建設盡綿薄之力。

實施背景

中國城市化進程中,大量農民工進城。農民工子女有的跟父母一起進城,成為流動兒童;有的留守家鄉,骨肉分離,成為留守兒童。2008年全國婦聯公布的調查結果表明,農民工子女群體總數已超過了8000萬人,其中流動兒童約有2000萬;留守兒童約有5800萬。無論是流動兒童與留守兒童,都存在教育方面的問題。流動兒童失學率高達9.3%,在受教育機會、教育質量等方面存在嚴重的不公平。留守兒童普遍缺乏正常的親職教育和社會教育,安全問題突出。
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歸根結底就是進城讀書難、融入城市難兩大難題。如得不到妥善解決,不僅對農民工子女個人成長及其家庭產生不利影響,而且對國家、社會的未來也將帶來嚴重的後果。解決農民工子女教育的世紀難題,不僅需要政府公共政策的改善,也需要全社會的積極關注。為此,南都公益基金會決定實施新公民計畫。該計畫旨在改善農民工子女的成長環境,幫助農民工子女獲得更好的教育,使農民工子女能夠發展他們的潛能,培養公民意識,承擔起未來公民的責任,成為國家的高素質的新公民。

計畫內容

新公民計畫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資助民間組織開展為農民工子女服務的公益項目,資助範圍包括:農民工子女道德輔導項目、學業輔導項目、健康成長指導項目、就業服務項目、生活方式輔導項目、社會交往指導項目以及改善農民工子女成長環境的研究和政策推動項目,所有項目的目的都是為了讓農民工子女受到更好的教育。
另一方面,為了讓更多的無法進入公立學校的農民工子女獲得更高質量的教育,南都基金會決定捐資辦新公民學校,探索辦公益農民子女學校的模式。新公民學校是新公民計畫資助的重點,是南都基金會支持農民工子女教育的重要方式。學校以“新公民學校”命名,意寓孩子們在這裡學習勵志,健康成長,同時也表明了新公民學校的教育目標,即把農民工工子女培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公民。
南都基金會決定用5至10年時間捐建100所民辦公益的新公民學校,每所學校資助資金150萬至200萬元。南都基金會希望探索出一條社會捐資、公民參與、民辦公助的新公民學校辦學新路子,為更多的企業和公眾參與農民工子女教育提供借鑑。

計畫管理

項目招標制

南都基金會遵循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面向非營利組織,進行新公民計畫項目招標,以評選出最優秀的公益項目進行資助,提高資金的社會效益。

信息化管理

為便於非營利組織申請項目,提高基金會管理效率,南都公益基金會專門開發了“管理信息系統”,包括基金會項目招標信息的發布,項目申請機構提交項目申請,基金會對項目的評審、資助、監測、評估等所有工作流程都將通過此系統實現。項目申請機構可登入南都基金會網站,通過管理信息系統進行項目申請,提交項目建議書、項目實施進展報告。

專家組評審

南都基金會組建了新公民計畫專家評審委員會,負責項目的評審,保證項目評審的公正性和項目質量。

第三方評估

南都基金會邀請獨立的專業機構對所有資助項目進行評估,衡量項目實施效果,改進項目設計、執行、管理,促進新公民計畫的成效。

計畫進展

2007年7月12日,新公民計畫面向社會公開招標。至2008年10月底,接收公益項目申請171個項目申請,共審批通過90個項目,批准資助資金5,270,631.70元,已撥付3,839,435.41元。這些項目包括科普教育、藝術教育、興趣培養、社會服務教育等各個方面的內容,涉及北京、上海、東莞、山東、青海、深圳、貴州、黑龍江等地的農民工子女,對於幫助他們獲得優質教育資源、更好地融入城市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已建成新公民學校五所,其中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三所,職業教育學校兩所,資助資金約880萬元,共有2800多名農民工子女在這些學校健康成長(附表1:已建成新公民學校簡介)。
2007年7月12日,南都基金會理事長何偉在新公民計畫項目招標會上宣布:“未來十年,(新公民計畫)資助總額會累計達到三億元以上”。南都基金會將與越來越多的公益組織合作,共同實施新公民計畫公益項目,建設更多的新公民學校,讓更多的農民工子女受到更好的教育。

發展趨勢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新公民計畫正成為社會參與農民工子女教育的平台;非營利、平民性、高質量、民辦公助的新公民學校教育品牌正在形成。。
2008年7月3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從2008年秋季學期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全部免除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會議強調,要切實解決好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就學問題。會議還就在民辦學校就讀的農民工子女做出專門規定:“在接受政府委託、承擔義務教育任務的民辦學校就讀的學生,按照當地公辦學校免除學雜費標準,享受補助”。這意味著,包括新公民學校在內的民辦打工子弟學校,極有可能獲得政府的資金補助。新公民學校提出的民辦公助模式將有可能很快得以實現。
政府關於民辦打工子弟學校政策的發展以及社會的熱情參與表明,新公民學校“非營利、民辦公助”的定位是正確的。新公民學校就象一個教育轉化器,能夠將大量的政府以及民間的資源,轉化為有效的高質量的教育服務,以滿足農民工子女對有質量的教育的需求。新公民學校作為政府、市場之外解決農民工子女教育的又一有效途徑,是公益教育領域的重要創新,具有重要的意義,南都基金會將堅定不移地繼續穩步推進。
南都基金會是非公募基金會,自身資源投入十分有限。我們除了繼續資助其他社會組織開展的服務農民工子女的優秀公益項目之外,準備與中國社工協會合作,在2008年12月5日“國際志願者日”啟動“新公民之友”志願服務支持計畫,在全國招募服務農民工子女的志願者。該計畫將借重網際網路等現代信息技術和傳播平台,構建起志願者、社會組織、企業為農民工子女服務的資源共享空間、需求對接橋樑、參與互動社區和管理服務平台。

已建成學校

校名建校時間辦學層次在校學生
北京市朝陽區第一新公民學校2007年8月義務教育(國小)約400
北京市大興區行知新公民學校2007年8月義務教育(國小及國中)約1200
北京市朝陽區第二新公民學校2008年8月義務教育(國小及國中)約800
北京百年新公民職校(2所)2008年8月職業教育約400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