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文·索德格格

個人檔案
姓名:斯蒂文·索德伯格
性別:男
英文名:StevenSoderbergh
出生年:1963年
生日:1月14日
星座:摩羯座
國籍:美國
地域:歐美
職業:導演製片編劇
身高:183cm
生平介紹
出生於1963年,86年為著名樂隊“吻”拍攝的音樂錄影帶獲得格萊美最佳音樂錄影帶提名,1989年導演的銀幕處女作獲得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成為有史以來最年輕的該獎獲得者(26歲)。隨後他拍攝了《卡夫卡》,《大山之子》等片,1998年推出的由喬治克魯尼主演的《戰略高手》被《首映》雜誌評為年度第三名佳片。2000年他導演的《絕不妥協》和《毒品交易》先後公映,在票房和影評界都取得巨大成功,同時以兩片角逐奧斯卡最佳導演獎,被視為21世紀事業前景最為璀璨的導演之一。
索德伯格1963年1月14日出生於喬治亞州,在路易斯安那州長大。他父親是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教育學院院長。讀高中時,他加盟大學電影班,開始用一些二手設備製作16毫米短片,高中畢業後,他來到好萊塢,成為一個自由編輯。索德伯格在好萊塢的時間是短暫的,很快他重返家鄉,繼續他的短片製作和劇本創作,他的一部關於搖滾樂的記錄片,為他贏得了一個機會去執導一部標準長度的音樂片,而這部影片一舉榮獲了1986年度葛萊美獎的提名。
初次成功後,26歲的索德伯格開始拍攝一部有關性、謊言和錄像帶為主題的影片,該片獲得了巨大了成功,在1989年加納電影節上,他成為電影節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獲獎者,這部探索社會性心理的影片在國際上引起了廣泛關注,也使此片的導演成為世界影壇的金童子之一。
1993年到1995年他又陸續拍攝了兩部影片,但結果都很糟。1998年,索德伯格拍攝了《盲點》(OutofSight),這是他繼1989年成功後,又一部受到極好評價的影片,而且取得了很好的票房成績。這部影片是根據埃爾莫爾-倫納德的小說改編而成的,它忠實地保留了小說的原創精神,生動地展現了喬治-克魯尼和珍妮弗-洛佩茲之間的情感變化。接下來,他拍攝了《英國佬》(TheLimey),影片講述一個曾經是騙子的人(特倫斯-斯坦普飾)為不明不白死去的女兒復仇的故事。2000年他因導演《艾琳-布勞克維奇》(ErinBrockovich)再次受到廣泛喝彩,該片由朱莉婭-羅伯茨主演,主題是揭露一樁環境醜聞,影片受到了觀眾和評論界近乎狂熱的追捧。
除了做導演外,索德伯格也常為其他導演擔當製片人和編劇的角色。他為格雷格-莫托拉的影片《日行者》(TheDaytrippers)(1996年)和加里-羅斯的影片《Pleasantville》擔任過製片人;為戴維-西戈爾和斯科特-麥吉的影片《縫合》(suture)(1994年)做過執行製片,1998年,他還與人合作編寫了驚險影片《守夜人》(Nightwatch)的劇本。
索德伯格式電影
導演索德伯格很有趣,他會用《十一羅漢》來賺取商業利潤,而後去找那些個人偏愛的經典作品進行翻拍,而且要拍成個人喜愛的樣子。《索拉里星》是原封不動的塔可夫斯基經典作品《潛行者》,而這部借用更為經典外殼的《德國好人》,則完全是模式化的世人皆知的黃金影片《卡薩布蘭卡》。
索德伯格從《性謊言錄像帶》的一鳴驚人到如今這樣的作品喜好,多少讓人覺得奇怪。起初,以為這種沒風格的風格是他個人情趣所在和技術積累的過程。但是,《德國好人》中如假包換的重現四十年代好萊塢舊片風采的事情,仿佛只能驗證索德伯格是一個過渡迷戀過往而堅決止步不前的出名導演。電影公司能夠掏出這樣的資金供他使用,猜想其個人魅力肯定絕好。這樣說,並不是對索德伯格本人有意見。只是想證明,他是一個比較獨特比較稀有的人物。其實,對於個人來說以如此模式進行藝術創作實在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這種感受有些類似於喜歡電影卻一輩子無緣電影工作的人,很羨慕那些從事電影工作的人們的心理。一個人,如果有機會可以製造自己的愛好,的確沒有遺憾。
可是,對於索德伯格這些源於經典複製的作品來說,究竟是自我宣洩還是向經典致敬,是個問題。很多的知名不知名的導演都在向經典致敬,將其中的橋段、風格等等有所運用。但沒有一部作品是如此全力仿效的。觀者以為,無論從商業角度還是技術角度,致敬經典是很討好的一種辦法。但終其目的,無非是一種摻雜懷舊、崇拜心理的再學習過程。目的還是前進,眼光還是著眼於未來的。而索德伯格有些不對,仿佛他完全憑藉個人喜好來複製自己迷戀的風格和理念。短視的看,存在著一種必然的吸引力;而向遠看,則有一種自大,而且是後退的味道。
德國好人》簡直就是四十年代好萊塢電影技術的現代重現。黑白畫面、鏡頭角度、背景音樂,以及那些坐在汽車裡面的背投運動街景,一切都仿效得一絲不苟。在不知情的人看來,完全以為是在電視上看老片。(趕巧,觀者看到的是國內六區版,國配音軌的粗糙技術也讓人回到當初音像資料館看錄像帶的時代。)這些準確的復活帶給人一種久違重逢又見面的觀影快感,索德伯格的確展現得淋漓盡致惟妙惟肖。單從技術角度看《德國好人》,索德伯格的複製成功幾乎都可以將他歸屬於好萊塢四五十年代之人。
其實,《德國好人》的劇情是很出眾的。因為如此,所以觀者更為奇怪索德伯格的特殊品位。改編自同名小說的《德國好人》展示的是亂世之中的純正人性。不僅情節曲折跌宕,而且內意深遠。作為一部電影作品,既有歷史大背景的神秘,也有情愛恩怨的糾纏,還有懸疑重重的驚險和成熟作品必備的深度,以及純粹的黑色味道。而這樣的故事,卻被索德伯格作為重現《卡薩布蘭卡》式高尚愛情的手段。從實際狀況看來,《德國好人》的故事要比《卡薩布蘭卡》的直觀情愛深度了很多。個人覺得,索德伯格對於原著資源有些荒廢和糟蹋。
《德國好人》中的喬治·克魯尼和凱特·布蘭切特是不是有可能抗衡亨佛萊鮑嘉和英格麗褒曼的黃金形象?答案當然是差之遙遙。如果沒有《卡薩布蘭卡》中的銀幕經典形象,克魯尼和布蘭切特的表現還是可以的,尤其是後者。這個問題的根源還是在於索德伯格的複製情懷。他應該清楚,通過自己的引導,大眾勢必會將這部作品同經典比較個底朝天。克魯尼是嫡系部隊,不怕。而演技、形象俱佳的凱特·布蘭切特,明擺著吃暗虧。因此說,索德伯格發達的複製功能多少都存在著一些自戀的危險。而反觀影片的黑色味道,卻是如假包換對黑色電影的表面重複。黑色味道是很容易產生個人風格的一種表現手法,根據個人理解可以五花八門,可以加大影片內涵的深度。對於這種機會,索德伯格卻只進行了停留在表面功夫的戲劇化處理。只是順應情節而生的黑色情境,而不是對角色進行深度發掘。這使影片人物只停留在外在形式,根本就沒有涉及到人物內心的特性。這樣的結果使《德國好人》停留在風格的表面,由著形式主義結束了深刻內容極其所包含的內在深度。其實,這就是索德伯格式的複製電影的致命弱點。
自《羅漢》系列以後,索德伯格開始迷戀上經典複製。這和他從前的成功作品不大一樣。由此可見,索德伯格式的複製的確無法成功,也不是一條多么好的未來之路。很難相信,如《戰略高手》、《決不妥協》而獲得盛讚的他會不會依然按照自己的偏好又一次進行模仿。上帝啊,但願不會!
最喜歡的15部科幻片
史蒂芬.索德伯格到法國宣傳《飛向太空2002》,應邀列出了自己最喜歡的15部科幻片,並一一點評。
◆《飛向太空》Solaris1972年◆
“這是我看過的第一部塔科夫斯基電影,那錄像帶畫質很差,看了之後我就決定把塔科夫斯基電影全找來看。我認為,《飛向太空》是他唯一一部傑作。”
◆《2001太空漫遊》2001:ASpaceOdyssey1968年◆
“這是電影史上的一塊里程碑,不但是一部偉大的科幻片,一部偉大的電影,更是20世紀最重要的藝術作品之一。我最愛的庫布里克電影。”
“第一次看這電影的時候,我8歲,老媽要出門又找不到看小孩的,就把我扔進電影院裡,等散場了來接我。我什麼也沒看懂,只是被那些影像深深震撼。後來我13歲時有機會又看了一次,於是深深愛上了這部電影。在拍《飛向太空2002》之前,我找了一套70毫米膠片,又看了一次。”
◆《異形》Alien1979年◆
“我是在首映日看的,我坐在第3排,看電影的時候我簡直嚇壞了。雷德利.斯科特的天才手筆在於,他把胸腔爆炸的段落放在第30到40分鐘之間,這讓觀眾提心弔膽地期待:既然它一開始就幹了這個,然後還會發生什麼?”◆《銀翼殺手》BladeRunner1982年◆
“《飛向太空2002》跟《銀翼殺手》偷了一招,就是‘地球上永遠在下雨’。我認為這是個好辦法,可以讓觀眾分清那些場景發生在太空艙,那些發生在地球室內。”
“我自認不能比《銀翼殺手》更好地展示未來。《銀翼殺手》的偉大,在於它展示的不是未來世界的外貌,而是它的發展方向:通訊技術越發達,人就越孤獨。”
◆《千鈞一髮》Gattaca1997年◆
“讓我震撼的電影,我喜歡安德魯.尼科爾的未來世界觀。他的電影是我非常喜歡但很少見的類型:拍攝十年十五年後的‘未來’。”
“尼科爾的場景設計太厲害,我自問比不過他,只好藏拙,在《飛向未來2002》中,你看不到未來城市的大全景之類的,最多是人物的全身鏡頭。”
◆《楚門的世界》TheTruemanShow1998年◆
“把安德魯.尼科爾的這個劇本改編成喜劇,是非常睿智的決定。彼得.威爾的導演也很好,非常的細膩——所以他拍電影沒有我快。”
◆《THX1138》1970年◆
“喬治.盧卡斯把觀眾帶到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然後讓他們一點一點地學習這個文化。很厲害的電影,當初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現在我再看‘THX’時,常常會想,那個了不起的喬治.盧卡斯跑哪兒去了。”
◆《華氏451度》Farenheit4511966年◆
(特呂福作品:未來世界,獨裁者取消言論出版自由,燒毀全部書籍。負責燒書的中年工人認識了一個能背誦很多書的女孩。)
“我看過好幾遍,奧斯卡.威爾納是我和喬治(克魯尼)都非常喜歡的演員。我從沒跟他說過要他模仿威爾納,不過他很有默契地從威爾納身上學了不少東西。”
◆Outland1981年◆
(彼得.海姆斯作品)
“我看過三遍,非常喜歡它的視覺效果,但不喜歡它的結尾部分,只是堆砌動作場面,跟人物性格無關。”
◆《深淵》TheAbyss1989年◆
“我看過好幾次,另外,工作之餘,我跟詹姆斯.卡梅隆談論得最多的,就是這部電影。他說這電影對他來說是個教訓。他在劇本上下的功夫得不夠,如果現在再拍,女主角復活的太早。”
◆《帝國反擊戰》TheEmpireStrikesBack1980年◆
“整個星球大戰系列中,最黑暗、也是我最喜歡的一集。黑武士告訴天行者盧克他們其實是父子那一幕,真了不起。可惜,現在的前傳,只是數碼特技堆砌的奇觀,再也沒有那種獨特的戲味兒了。可能是因為喬治.盧卡斯已經失去了激情。”
◆《關鍵報告》MinorityReport2001年◆
“五十年後的世界會是什麼樣的?”史匹柏和他的製作隊伍拍出了一個到目前為止最好的版本。我非常喜歡菲利普.迪克的小說,他關於未來的幻想有些並不是建立在“現在”之上的,因此是絕好的電影素材。
◆《逾時空接觸》Contact1997年◆
“跟《飛向太空》一樣,這部電影也認為,存在著‘純思想狀態’的生命。”
◆《人猿星球》ThePlanetOfTheApes1967年◆
“這是我平生看過的第一部電影,我五歲的時候,我爸帶我去汽車電影院看的。”
◆《星際警航記》StarTrek1979年◆
“第一集電影版《星際警航記》非常出色,‘企業號’的模型和場景設計、太空戰鬥的特效,劇情尤其有創意:來自過去的和平信號竟然威脅到現在銀河系的平衡。”
“我是《星際警航記》劇集的擁躉,他們的經營方式對我有很大的影響:因為成本有限,他們把焦點放在創意和人物上,而不是依賴特效。”
代表作品
2007年,《十三羅漢》(Ocean'sThirteen)
2004年,《12羅漢》(Ocean'sTwelve)
2002年,《飛向太空2002》(Solaris)
2001年,《瞞天過海》(Ocean'sEleven)
2000年,《永不妥協》(ErinBrockovich)
2000年,《毒品網路》(Traffic)
1989年,《性、謊言和錄像帶》(Sex,Lies,andVideotape)
1998年,《戰略高手》(OutOfSight)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