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娜的自然教育法

斯特娜的自然教育法

《斯特娜的自然教育法》,作者是斯特娜 ,由武漢大學出版社於2010年出版,描述的是 本書以自然教育法的原著版本為基礎,參閱了近年來自然教育法的多種國內譯本,用更系統的結構、更清晰的層次、更細節化的遊戲描述,綜合性地介紹了這一教育方法。既可以使讀者了解自然教育法的宗旨,又對自然教育法中涉及的眾多領域做了系統介紹,描述了數學、外語、生物、地理、歷史等學科的遊戲學習方法,對孩子的感官能力、思維動力、動手能力、品德素質的培養都提供了訓練方法及操作原則。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

斯特娜的自然教育

斯特娜的自然教育法

作 者: (美)斯特娜 著,王芳 編譯

出 版 社: 武漢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0-7-1

開 本: 16開

I S B N : 9787307077652

所屬分類: 圖書 >> 社會科學 >> 教育 >> 教育理論

定價:¥25.80

內容簡介

本書以自然教育法的原著版本為基礎,參閱了近年來自然教育法的多種國內譯本,用更系統的結構、更清晰的層次、更細節化的遊戲描述,綜合性地介紹了這一教育方法。既可以使讀者了解自然教育法的宗旨,又對自然教育法中涉及的眾多領域做了系統介紹,描述了數學、外語、生物、地理、歷史等學科的遊戲學習方法,對孩子的感官能力、思維動力、動手能力、品德素質的培養都提供了訓練方法及操作原則。

目錄

第一篇 什麼是自然教育法門

1.自然教育法的基礎理念

2.自然教育法的5個目標

3.自然教育法的30條原則

第二篇 如何使用自然教育法

1.工具:1—6歲自然教育工具單

2.使用:自然教育工具怎么用

3.榜樣:為孩子樹立優等模型

4.牽引:再普通的孩子也是帶著天賦降世

5.鼓勵:小傢伙們依靠我們獲得進步

6.強化內部動機:表揚與獎勵要恰當

7.交流:不要再用“汪汪”代替“斑點狗”

第三篇 自然屬性法則

1.母親:推動搖籃之手也能推動整個世界

2.食物:大腦要食物來“營養”,不是要食物來“遲鈍”

3.學校:自然教育學校什麼樣

4.自然:大自然是最好的教科書

第四篇 五官官能延伸法則

1.聽:並非搖籃曲的敘事訓練法

2.看:顏色衝擊及顏色競技訓練法

3.說:完整規範的語言系統發展法則

第五篇 學習法則

1.英語:系統的英語學習模式

2.外語:各種有趣的外語學習法

3.音樂:七彩音色遊戲法

4.數學:為枯燥學科創造趣味盎然的學習方法

5.美術:多感官的綜合訓練及意識拓展訓練

6.歷史及文學:戲劇化的上演,節奏化的記憶

7.地理:學習地理可以和聽童話一樣有趣

8.生物:物種學習基於自然生態

第六篇 思維動力法則

1.記憶力:孩子的記憶天賦非常強大

2.觀察力:敏銳觀察力源自不斷訓練

3.創造力:肯動腦筋,孩子就可以創造

4.專注力:無論有多少干擾也不把正在做的事情停下來

5.想像力:想像支配著整個世界

第七篇 身體能動力法則

1.運動力:不要束縛孩子的手足,妨礙他的成長

2.動手力:放手讓孩子去做

3.習慣性:只有父母堅定不移,孩子才更有信心

第八篇 品行法則

第九篇 社會能力法則

第十篇 氣質怡人法則

後記 自然教育法書目推薦

媒體評論

一位充滿愛心的母親,她總是會比別人更理解自己的孩子需要什麼。教育是一項不斷探索、不斷改進的工程,它不僅僅需要技巧,還需要滿懷的愛意。因為只有這樣,身邊的點點滴滴才能成為孩子有利的教材,而那些本就應該讓孩子們去做的枯燥無味的事也會變成一個個有趣的遊戲。 ——斯特娜夫人 國民的命運,與其說是掌握在掌權者手中,倒不如說是掌握在母 親的手中。因此,我們必須努力啟發母親——人類的教育者。 ——德國著名的教育家、幼兒教育之父福祿培爾

書摘插圖

第一篇 什麼是自然教育法門

1.自然教育法的基礎理念

有些人認為,教育就是指從國小到中學,再到大學的一步步學習,一步步提升,藉此來不斷獲得更高的文憑和學位。而對於我來說,用一張紙作為教育成果的證明並不能讓人信服。最近,一位從大學畢業堪稱受過高等教育並且會多國語言的人在波士頓因為流浪被收留。他抱怨自己缺乏工作的實際能力和經驗,他說:“儘管我受過良好、完整、全面的教育,但我掙的錢還不如一個文盲多。”真的有人受到過完整全面的教育嗎?真的可以像搬木材填滿倉庫一樣完成教育嗎?

教育須伴孩子一生

當一個孩子誕生之初,第一次晃著可愛的小手、第一次輕柔的呼吸時,教育便已經開始了,並且會貫穿他的一生。正如卡萊爾所說:“我們無法站在原地不動,要么前進,要么後退。”這是一個沒有終點、一直在改善中發展的世界,而我們每個生命個體,也需要一直通過教育來提升、改善自己。教育永無止境,是不斷發展、終其一生的過程。

文憑.那不是教育的內涵

儘管社會的發展讓我們確信需要文憑,但是即便得到了文憑,也不能證明我們接受的教育已經完成。這樣的教育過程只是說明我們經過了一條也許能探索自己、認識自己的道路,而不能證明我們已順利到達知識的世界。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