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龍科

斑龍科

斑龍科(Megalosauridae)又名巨龍科、巨齒龍科,是獸腳亞目堅尾龍類的一科,屬於蜥臀目。它們是群肉食性恐龍,體型範圍從小到大,擁有銳利的牙齒,每個手掌有3個指爪,前肢發達而強壯,有著不小的爪子。著名的物種包括:斑龍、美扭椎龍、以及蠻龍。斑龍科存活於侏羅紀中期到白堊紀早期,化石發現於目前的歐洲、北美洲、南美洲、以及非洲等地。斑龍科被大多數研究人員,例如塞里諾、奧利舍夫斯基、霍爾茲等人,認為是棘龍科的近親。其中,斑龍科中的蠻龍,是目前最大的食肉恐龍之一,也是侏羅紀和歐洲發現最大的食肉恐龍,體重最重可達到13噸。

建立

湯瑪斯·亨利·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在1869年建立了斑龍科與斑龍。斑龍科長久以來被當成未分類物種集中地,包括許多沒有親緣關係的屬,例如:傷龍、角鼻龍、以及印度龍。因為斑龍科傳統上被當成復系群使用,因此包含保羅·塞里諾在內的許多科學家,改而採用蠻龍科(Torvosauridae,由詹姆斯·詹森在1985年建立);但根據國際動物命名委員會的規定,斑龍科仍擁有優先權。[1]因為同種原因,塞里諾與其他科學家也改而採用斑龍超科,而不採用棘龍超科。在2008年,R.B.J. Benson等人認為斑龍與其他獸腳類恐龍的關係無法確定,而某些被歸類於斑龍科的原始棘龍類不應被歸類於此科中。

發展

斑龍超科有時又稱為棘龍超科(Spniosauroidea)。棘龍超科是由恩斯特·斯特莫(Ernst Stromer)在1915年所建立。如果斑龍屬於棘龍超科演化支,那斑龍超科的命名將優先於棘龍超科,棘龍超科將成為多餘的分類;這種狀況常在現代的種系發生學研究中出現。在1998年,保羅·塞里諾將棘龍超科定義為:包含棘龍與蠻龍,以及兩者的共同祖先與所有後代,所構成的演化支。在2004年,湯瑪斯·荷茲(Thomas Holtz)將棘龍超科定義為:親近於棘龍,而離家麻雀較遠的所有物種,所構成的演化支。兩種版本的演化支都包含了棘龍科。國際動物命名委員會認為,任何分類單元如果與位階在超科等級或以下的分類名稱,有相同範圍,即使只是個演化支名稱,也應該被重新命名。然而,實際上大部分古生物學文獻都沒遵守這個規定,包括塞里諾在2005年認為斑龍超科是個復系群而反對這名稱(但塞里諾仍保存了其他的復系群名稱,例如虛骨龍類)。

在2008到2010年的許多研究,支持斑龍是個有效屬,並研究斑龍超科的演化與分類關係,發現斑龍超科的範圍包含棘龍超科,因此提出斑龍超科是這個演化支的有效名稱

分類

以下為棘龍超科的分類表,取自於R.B.J. Benson在2009年的斑龍研究:

•斑龍超科 Megalosauroidea

•崇高龍 Angaturama

•激龍 Irritator

•暹羅龍 Siamosaurus

•棘龍 Spinosaurus

•重爪龍 Baryonyx

•鱷龍 Suchosaurus

•脊飾龍 Cristatusaurus

•似鱷龍 Suchomimus

•重爪龍亞科 Baryonychinae

•棘龍亞科 Spinosaurinae

•扭椎龍 Streptospondylus

•美扭椎龍 Eustreptospondylus

•大龍 Magnosaurus

•迪布勒伊洛龍 Dubreuillosaurus

•多里亞獵龍 Duriavenator

•艾德瑪龍 Edmarka

•蠻龍 Torvosaurus

•斑龍 Megalosaurus

•雜肋龍 Poekilopleuron

•非洲獵龍 Afrovenator

•斑龍亞科 Megalosaurinae

•美扭椎龍亞科 Eustreptospondylinae

•宣漢龍 Xuanhanosaurus

•馬什龍 Marshosaurus

•神鷹盜龍 Condorraptor

•皮亞尼茲基龍 Piatnitzkysaurus

•單脊龍 Monolophosaurus

•川東虛骨龍 Chuandongocoelurus

•未命名演化支

•斑龍科 Megalosauridae

•棘龍科 Spinosauridae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