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學叢譚

《文藝學叢譚》,作者:燕世超,由汕頭大出版社於2005年出版,本書大體可以分為理論探索和文本分析兩大部分。在理論探索方面,既有對毛澤東文藝理論和美學思想的探索,又有對中國當前文論和美學走向的思考;既有對前沿、熱點問題的討論,又有對通俗文學和民間文學理論的追問。

基本信息

內容提要

文藝學叢譚

著名文藝學研究專家燕世超教授的文集近期由汕頭大學出版社作為汕頭大學學術叢書之一隆重推出。

本書大體可以分為理論探索和文本分析兩大部分。在理論探索方面,既有對毛澤東文藝理論和美學思想的探索,又有對中國當前文論和美學走向的思考;既有對前沿、熱點問題的討論,又有對通俗文學和民間文學理論的追問。

作者簡介

燕世超:男,1954年生,安徽渦陽人,汕頭大學中文系文藝學碩士研究生導師。1991年畢業於山東大學中文系,獲文學碩士學位,分配到安徽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工作,1996年12月晉升為副研究員,1998年8月調入汕頭大學文學院工作至今。主要從事文藝美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專著有《張恨水論。。在《文學評論》等雜誌上發表論文30餘篇。

目錄

略論毛澤東接受美學思想

走出誤區——從隱形成實踐中發掘毛澤東文藝思想新質

中國審美文化研究的歷史性開拓——評《中國審美文化史》的創新意義

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本質論質疑——向童慶炳先生請教兼論文學的情感語言藝術本質

雜語共生:重建中國文論話語的思考

徘徊與超越——中國美學的現狀與展望

文藝美學的定位及其他

詩意的隱退——論當代詩詞的生存困境及其對策

論詩歌的外部特徵——語言的模糊性

論雅俗文學的界限——兼向朱立元先生請教

論雅俗文學的相互轉化

俗文學的讀者研究

批判的武器難以創新——論“五四”前後白話詩人對民間歌謠的揚棄

論民間文學喜劇性作品中的超越性意向

論曹操詩歌的悲壯美

論明清英雄傳奇小說中的莽漢形象

論張恨水詩詞的藝術風格

論張恨水環境小說的敘事結構和悲劇意蘊

張恨水與章回小說的現代轉型

論張玲小說的“蒼涼”意味

輝煌歷史中的深長喟吧——論解放區民歌體詩歌的生成與缺憾

生命意義的剝離——論《也是亞當,也是夏娃》中的夏娃形象

壯麗風格的生動展示

書摘

20世紀60、70年代在原聯邦德國興起的接受美學,作為一種新興的文學理論和文藝美學,它從文學的存在方式入手,以讀者研究為中心,把文學作為一個從作家一作品一讀者三環節的動態流程來研究,很快在歐美許多國家流傳開來,成為一種具有世界性的新學科。如今,雖然它的鼎盛期已經過去,可它給人們提供的全新的思維方式,仍然有著劃時代意義。研究它與毛澤東文藝理論的內在聯繫、對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接受美學,意義極為重大。本文試圖對此作一探討,以就教於同行。

毛澤東的主要文藝理論著作均產生於1937—1959這20餘年間,與當代西方接受美學並非同時,且地理跨度很大,從現存資料來看,也末發現它對後者有何影響。二者之間有何共同特徵呢?

一切重要的社會科學理論,都不同程度地吸收了前人思想的合理根據和研究成果。在對某一具體問題的研究上,得出幾近相同的結論或出現“殊途同歸”的現象,這樣的例子可以說是很多的。接受美學的創始人堯斯等從馬克思所提出的關於希臘文學具有永久魅力的文學史悖論切入,最後以獨特的方式揭開了這一“斯芬克斯之謎”,說明他們對馬克思文藝理論具有相當深入的探討。從其研究成果來看,馬克思對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關係的論述,對生產與消費(包括精神生產與精神消費)關係的論述,無疑對其具有很大的啟發意義。而毛澤東文藝理論是對馬克思文藝理論的直接繼承和發展。在馬克思主義美學和文藝理論發展史上,毛澤東最重視讀者的參與作用,他對作家及其創作的論述,對文藝作品本身的論述,也在很大程度上圍繞著讀者而展開。這是毛澤東文藝理論與當代接受美學的相通之處。

從讀者出發,毛澤東提出文藝的根本任務就是為特定的讀者即為廣大工農兵服務,作家要為他們而創作。

然而,要完成這一任務,首先必須熟悉讀者的期待視界,才能有的放矢。讀者的文化水平和文藝欣賞能力,讀者的語言、情感、世界觀、精神需求等,必須先在作者那裡爛熟於心,使讀者作為隱形受者反過來支配作家的創作心理,才會有深受讀者歡迎的作品問世,隱形的受者才會成為實際的讀者,作品與讀者才能實現對話與交流,產生最大的審美效應。

“我們的文學專門家應該注意民眾的牆報,注意軍隊和農村中的通訊文學。我們的戲劇專門家應該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