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太守

文章太守是對地方賢官吏的讚美。文章太守當然要會寫文章,而意義不僅在此,重要的是要寫好為政、治理、親民、廉潔的大文章,才是名副其實的“文章太守”。文章太守從歐陽修的《朝中措·送劉仲原甫出守揚州》一詞中開始的。歐陽修、劉敞、蘇軾等是文學有成就,政治有建樹,名留史冊,碑在人口,不愧為揚州歷史上的“文章太守”。而且不論在什麼地方,居什麼職位,都是“文章太守”。

語詞的由來

太守最初是漢代一郡最高長官的官名,宋以後改郡為府或州,官名為知府、知州,已不用太守的名稱,但人們還將太守作為“雅稱”來使用,已成為習慣。至於在太守前面加“文章”,以示對地方賢官吏的讚美,這大概是從歐陽修的《朝中措·送劉仲原甫出守揚州》一詞中開始的。此詞下闕說:“文章太守,揮毫萬字,一飲千鍾。行樂直須年少,尊前看取衰翁。”“文章太守”一詞遂風行後世。

人物指定

歐陽修的《朝中措·送劉仲原甫出守揚州》一詞全文:

平山欄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
手種堂前垂柳,別來幾度春風?
文章太守,揮毫萬字,一飲千鍾。
行樂直須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這裡的“文章太守”是誰?有人說是歐陽修自況,歐陽修當然不愧為“文章太守”。蘇軾在歐陽修作此詞二十多年後寫的《西江月·平山堂》詞中,就有“欲弔文章太守,仍歌楊柳春風”的句子,很明確指的是歐陽修。但歐詞中的“文章太守”,很難說是指歐陽修本人。一是歐公會不會公然以“文章太守”自居?二是送人赴揚州上任的詞,會不會丟開對象而大談自己?從整首詞看,這裡的“文章太守”指的是劉原甫,即是劉敞,這是有事實根據的。

劉敞(1019-1068),字原父(甫),號公是先生,江西新餘人。學問淵博,知識面很廣,錢鍾書在《宋詩選注》中,說劉敞和他的弟弟劉攽“都是博學者,也許在史學考古學方面算得北宋最精博的人”。《宋史·劉敞傳》記載:歐陽修觀書有疑問,就寫信派人去問劉敞,劉當著送信人的面立即揮筆,解答不停手,歐陽修非常佩服他的博識。從這裡可以看出,劉敞確實是一位淵博的學者。

劉敞又以文思敏捷著稱。歐陽修在為他死後寫的《集賢院學士劉公墓志銘》中,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劉敞在宮中紫薇閣值班,一天快要下班了,忽然傳來皇上的旨意,要撰寫追封皇子公主九人的詔書,劉敞“立馬卻坐”,九篇制詔數千言一揮而就,文辭典雅,一一切合各人的身份。此事一直流傳人口。這種下筆千言、倚馬可待的情況當然不止一次,歐陽修譽為“揮毫萬字”,不是一句泛泛的恭維俗套話。

至於“一飲千鍾”,未見明文說到劉敞的酒量,大概總是能飲的。歐陽修卻不善飲,儘管他自稱“六一居士”,其中有“一壺酒”,只是說說而已。他在《醉翁亭記》中提到:“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可以作為他不能多喝的例證。詞中的“一飲千鍾”也只能指的是劉敞,雖然不免誇大或是為了形容他的豪放。

當時就有人說:“非劉之才不能當公之詞”,準確地指出詞中寫的劉敞。

劉敞是宋仁宗至和三年(嘉祐元年,1056)出知揚州的。他離開朝廷外任,一說是因有親屬在朝執政,因避嫌而求外調;一說是劉敞“望隆一時,而不容於朝,出知揚州”。歐陽修的送行詞即作於這年年底,時歐陽修在朝任職翰林,年五十,自稱“衰翁”,劉敞才三十出頭,故以“年少”視之。

劉敞在揚州,有《游平山寄歐陽永叔內翰》詩:

蕪城此地遠人寰,盡借江南萬疊山。

水氣橫浮飛鳥外,嵐光平墮酒杯間。

主人寄賞來何暮,遊子銷憂醉不還。

無限秋風桂枝老,淮王仙去可能攀。

歐陽修也有《和劉原甫平山堂見寄》詩。揚州的平山堂把他們緊緊聯繫在一起。

詞中的“行樂直須年少”,自少不了賞心樂事在內,但絕不是指趁少年時尋歡作樂,而是別有深意。黃蘇《蓼園詞選》評云:“按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無事不須在少年努力者,現身說法,神采奕奕動人。”這是正確的理解。勤政愛民,有所作為,也是一種“行樂”。

揚州歷史人物

“文章太守”當然要會寫文章,而意義不僅在此,重要的是要寫好為政、治理、親民、廉潔的大文章,才是名副其實的“文章太守”。否則文章作得再好,卻於事無成,甚至誤國誤民,何“文章”之有!如蔡京是進士出身,寫得一手好字,為蘇、黃、米、蔡四大家之一,又“喜為文詞,作詩敏妙……文不加點,若夙構者”。他也做過揚州知州,因幹了不少擾民的事,揚州人就從未把他納入“文章太守”之列。歐陽修、劉敞、蘇軾等卻是文學有成就,政治有建樹,名留史冊,碑在人口,不愧為揚州歷史上的“文章太守”。而且不論在什麼地方,居什麼職位,都是“文章太守”。

盧見曾(1690—1768),字澹園,又字抱孫,號雅雨,又號道悅子,山東德州人。康熙六十年(1721)進士。歷官洪雅知縣、灤州知州、永平知府、長蘆、兩淮鹽運使。性度高廓,不拘小節,形貌矮瘦,人稱“矮盧”。學詩於王漁洋,有詩名,愛才好客,四方名士鹹集,流連唱和,一時稱為海內宗匠。乾隆三十三年,兩淮鹽引案發,因收受鹽商價值萬餘之古玩,被拘系,病死揚州獄中。著有《雅雨堂詩文集》等,刻有《雅雨堂叢書》。紀曉嵐長女嫁盧見曾之孫盧蔭文。乾隆元年(1736),他被任命為兩淮鹽運使,來到繁華的揚州,負責管理兩淮鹽務。當時鹽商驕縱奢靡,鹽政積弊甚多,見曾欲加以整飭,為此得罪了鹽商,被中傷陷害,於次年遭罷職,獲罪流放邊塞。後來重新起用,並於乾隆十八年再調任兩淮鹽運使,至二十七年告老還鄉,前後任職時間長達十年。

盧見曾在揚州期間,憑藉鹽運使署的財力,疏通河流運道,支持城市建設,尤其是興辦書院,編刻圖書,大力推動文化事業的發展,成效卓著。為了迎接乾隆皇帝南巡,又組織鹽商興建、修復了大量名勝景觀,在蜀岡瘦西湖一帶興建了著名的北郊二十四景。乾隆二十年,主持修葺篠園,即三賢祠,祀奉宋歐陽修、蘇軾和清康熙時王士禎三人,都是揚州歷史上著名的文章太守。

他雅好文藝,結交了大批文人,不少經濟窘困的寒士都得到過他的資助。他曾在鹽運使署內建蘇亭,以作文會之所,請鄭板橋題額,盧氏並撰題一聯:“良辰盡為官忙,得一刻餘閒,好誦史繙經,別開生面;傳舍原非我有,但兩番視事,也栽花種竹,權當家園。”他是把揚州當作自己的家園。公務之暇,常與詩人相酬唱,一時文宴盛於江南,吳敬梓、戴震、惠棟、鄭板橋、金農、厲鶚、陳撰、陳章、沈大成等都是他的座上嘉賓。盧見曾主持揚州詩壇風會,風流文采,被譽為王士禎之後第一人,事實上他是揚州的又一位文章太守。乾隆二十二年三月三日上巳節,他主持虹橋修禊活動,即席賦七律四首,其一云:“綠遊春水木蘭舟,步步亭台邀逗留。十里畫圖新閬苑,二分明月舊揚州。空憐強酒還斟酌,莫倚能詩漫唱酬。昨日宸游新侍從,天章捧出殿東頭。”和者七千餘人,編次得三百餘卷,盛況空前。

盧見曾的先世為藏書世家。在揚州,他大力提倡學術文化活動,網羅藏書刻書名家,聘請知名學者如惠棟、沈大成、戴震、盧文弨等襄助,從事古籍的校讎、刊刻、流布工作。惠棟以其人品學識,深獲盧氏信任與倚重,為其精心校勘《乾鑿度》《唐摭言》《感舊集》等珍貴典籍,陸續輯刻成編,是為《雅雨堂叢書》,收書十三種一百三十八卷,所輯多為漢、魏經說與唐、宋筆記。每種書前有盧見曾所撰提要一篇,介紹其內容特點、版本源流、學術價值。所錄書“皆世間罕見之本,卷帙宏富,楮墨精好,洵足珍秘”(法式善《陶廬雜錄》卷四),校勘精良,保存了許多古籍珍本,學者稱可與盧文弨《抱經堂叢書》、黃丕烈《士禮居叢書》媲美。其中如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摭拾匯載唐代科舉制度以及詩人文士的遺聞軼事等,保存了不少詩人的零篇斷句和其他文史掌故資料,彌足珍貴。但清以前僅有節刊本,全書僅靠抄本流傳,《雅雨堂藏書》始錄全本刊印。後來不少雅雨堂所刻精品被選收入《四庫全書》,如《鄭氏周易》《尚書大傳》《經義考》等。除了自己編刻書籍,盧見曾還盡力幫助當時學者刊刻一些重要著作。如他助力補刊朱彝尊的學術名著《經義考》,使成完璧,居功甚偉。朱氏為清初大儒,《經義考》三百卷,洋洋大觀,起初僅刊刻一百六十七卷,其孫稻孫求助於見曾,見曾閱後,十分稱賞,倡導揚州的鹽商捐資助刻。他自己首先慷慨捐出清俸,並囑託馬曰琯相助,馬氏禮聘惠棟、陳章、沈大成、江昱等從事校訂工作,逾年而刻成全帙,見曾並為其撰《序》,盛讚其書“論說有資於考鏡,見聞可藉為參稽,較陳振孫之解題更加繁富,比晁公武之書志尤覺精詳”。盧見曾倡導經史,復興漢學,其幕府成為一時學術研究之中心,對於乾嘉揚州學術的勃興有開拓與助推作用,他的刻書活動無疑也推動了揚州刻書事業的發展,使揚州成為全國知名的出版中心之一。

盧見曾為人豁達灑脫,不拘小節,所交多通才碩學,貧窮而工詩者,無不折節相交,並予以資助周全。如小說家吳敬梓常往來揚州,其創作《儒林外史》,得盧相助,後卒於揚州,亦因見曾傾力幫助,始得歸葬南京。書法家蔣衡,今大明寺山門照壁“淮東第一觀”即為其所書,他曾在揚州蕃釐觀寫十三經,歷十二年始成。其書先歸於鹽務,得時任運使的盧見曾賞識,向兩江總督高斌推薦,復命馬曰璐出資數千金助其裝潢,進呈御覽,得到皇帝嘉賞。

盧見曾對揚州感情深厚,後來他從揚州退休歸里之時,依依不捨,離別時賦詩數首,如其中一首曰:“平生回望更關愁,標勝家家醉墨留。十里林亭通畫舫,一年簫鼓到深秋。每看絳雪迎朱旆,轉似青山戀白頭。為報先疇墓田在,人生未合死揚州。”

因為他惜才愛士,賓至如歸,常慷慨饋贈,加上幾次迎駕乾隆南巡,花費甚多,所費多從鹽商提引中支銷,官商難免有侵蝕之處,以致庫帑有所虧空,加之有人誣陷,導致他受兩淮鹽引案的牽連,再次被捕下獄,死於獄中。家產籍沒,子孫連坐。後大學士劉統勛上疏為其平反昭雪。

盧見曾多才藝,曾繪有《虹橋攬勝圖》,著有《雅雨堂詩文集》以及傳奇《旗亭記》《玉尺樓》等。他又熱衷地方史志的編纂,主編《焦山志》《金山志》《平山堂志》等書,保存了大量地方史料,富有價值。

相關人物

1、歐陽修 朝中措·送劉仲原甫出守揚州 平山欄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
手種堂前垂柳,別來幾度春風?
文章太守,揮毫萬字,一飲千鍾。
行樂直須年少,尊前看取衰翁。的詩詞

2、蘇西江月 平山堂三過平山堂下,半生彈指聲中。十年不見老仙翁,壁上龍蛇飛動。

欲弔文章太守,仍歌楊柳春風。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

3、南宋姚勉滿江紅 送郡守美任萬里西風,吹送到、五雲鸞紙。□催促、文章太守,入朝花底。清節高橫秋一片,仁風散作春千里。漾恩波、溶泳錦江中,深如水。
難臥轍,留行李。但側聽,星辰履。看麒麟案側,即催榮侍。紅藥香中翻詔草,紫薇影畔裁詩綺。更宸旒、已自覆公名,金甌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