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通論

文學通論

《文學通論》,是一部偏重於文學理論的深層次發展的書籍。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文學通論:原理》適用於本科階段高年級學生,偏重於文學理論的深層次發展,儘可能地提高其理論素養,增進套用理論來認識和解決具體文藝現象的能力。在文學創作及理論建設、批評實踐不斷發展的形勢下,除對文學理論的基本內容有較深入的把握外,還要關注理論思想及文學思潮的縱深發展,注重前沿性問題的提出和解決,因此這一部分的教學及教材都需要具有一定的開放性。
根據近年來文藝理論及美學理論的發展,《文學通論——原理》的體例不採取“本質論”“創作論”“構成論”“發展論”“批評論”等幾大板塊並列的傳統方式,而是以文學的審美性為核心,呈放射狀地輻射到相關領域和問題。希望能夠有利於突出文學的審美規律,增強文學各部分之間的內在有機聯繫。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文學審美性界說——文學的功利性與非功利性
一、審美發生與文學審美性的獲得
(一)人類審美活動的發生過程與機制
(二)審美理論正確的邏輯起點
二、文學審美性是文學整體的功能性屬性
(一)審美性是文學的特定功能
(二)審美性由多種因素組成
三、文學審美性的內涵和表現
(一)文學審美性的非功利性質來自於文學元形式的存在性質
(二)藝術性不等於審美性
四、文學功利性與非功利性的關係
(一)文學中功利性與非功利性並存的現象
(二)功利性概念內涵的界定
(三)功利與非功利關係解析
五、功利在文學審美性中的地位與作用
(一)審美功利性要通過人的認識而產生作用
(二)功利是怎樣成為審美的基礎和前提的
(三)文學的社會功利作用與文學審美性中的功利因素
第二章 文學審美性的構成性特徵——文學的形象性
一、文學形象與文學形象的形成
(一)文學形象是形式化了的生活
(二)形式化的主要過程
二、文學形象與語言
(一)語言為什麼能夠建構形象
(二)語言如何構建形象
三、文學形象的內部結構
(一)文學形象的四個層次
(二)語言層
(三)語象
(四)具象層
(五)思想層
第三章 文學審美性的條件——文學的真實性與傾向性
一、文學的真實性
(一)文學真實性作為審美條件的原理
(二)文學真實性的特點
(三)現實主義作品對真實性的要求及表現
二、文學的傾向性
(一)文學傾向性作為審美條件的原理
(二)文學傾向性的種類
(三)文學傾向性的表現
(四)文學傾向性的顯現狀態及藝術表現方式
三、文學傾向性與文學真實性的關係
第四章 文學審美價值的實現——文學接受
一、從審美需要的角度看文學接受的美學基礎
二、文學接受主體的構成
(一)審美知覺的構成
(二)審美意識的構成
三、文學接受客體的構成
(一)接受客體審美價值的來源
(二)文本客體潛在審美價值的屬性條件
四、文學接受與文學審美價值的實現
(一)文學審美價值的多樣可能性
(二)文學審美價值得以實現的制約因素
第五章 文學審美價值的評價——文學批評
一、文學批評的性質
(一)關於文學批評性質的幾種學說
(二)文學批評的藝術性與科學性
二、文學批評的標準
(一)關於文學批評標準的幾種代表性學說
(二)關於社會主義文學批評標準的探討
三、文學批評的方法
(一)文學批評的基本原則
(二)文學史中幾種主要的批評方法
(三)“美學-歷史”批評方法
四、文學批評實踐中須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批評標準要與批評對象對應、統一
(二)批評方法要與批評對象相適應
(三)批評標準、批評對象、批評方法的對應契合統一
第六章 文學的構成性本質屬性——文學是可以具有意識形態性的審美社會意識形式
一、文學的社會意識性質
二、文學是社會意識的分工形式之一
三、文學是可以具有意識形態性的審美社會意識形式
(一)“文學審美意識形態論”存在的問題
(二)馬克思恩格斯所使用的“意識形態”概念內涵
(三)根據唯物史觀原理對“意識形態”概念內涵的合理界定
(四)意識形態不等同於觀念上層建築
(五)文學本性不是審美意識形態而是可以具有
意識形態性的審美社會意識形式
四、文學審美性與意識形態性的關係
(一)要在科學的理論基礎上認識文學審美性與意識形態性關係
(二)對某些作品來說,文學審美性要以意識形態性為前提條件
(三)怎樣科學地堅持文學的意識形態性
第七章 文學審美性的關聯性思考
——“文學性”問題研究的理論與闡釋
一、關於“文學”的詞源學考察
二、幾種不同的研究模式
三、“文學性”問題的濫觴
四、“文學性”問題的演化
五、“文學性”問題的實質及其方法論意義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