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國雲

文國雲

文國雲是中國的一個人物,是內江市威遠縣鋪子灣鎮雙嶺村任黨支部副書記。

(圖)文國雲文國雲

畢業於西南石油大學。通過四川省“一村一名大學生”計畫考試被選聘到內江市威遠縣鋪子灣鎮雙嶺村任黨支部副書記。

個人簡介

他深入基層,完成了《威遠縣清溪河水污染治理的意見和建議》、《推進農村婦女事業發展問題探討》等理論課題的調研。他積極從事扶弱助殘,關愛老人,資助困難學生,提供法律援助等志願服務活動。他創建的困難村民幫扶項目--同心幫扶基金,改善了民眾的生活,威遠縣委組織部已在全縣60名大學生村官所在村(社區)推廣此項目。 “5.12”特大地震發生後,他主動請纓參加抗震救災突擊隊,五進重災區“孤島”綿陽安縣茶坪鄉,背負50餘斤重的救災物資,翻越山體斷裂海拔數千米的高峰,穿越餘震不斷山體滑坡的“死亡谷”,救援轉移災民110餘人。他的左腳掌被鐵釘釘穿鮮血直流,右小腿傷口感染出現嚴重化膿,數次脫水暈倒,仍然戰鬥在救災一線……2008年7月1日,分別被內江市委、內江軍分區抗震救災指揮部臨時黨委表彰為“優秀共產黨員”。

個人事跡

25歲的文國雲最近滿懷不安。
作為一名大學生“村官”,曾任威遠縣鋪子灣鎮雙嶺村黨支部副書記的他,今年10月底獲得首屆“中國十佳大學生村官”的榮譽。不過,據記者獲知的最新訊息,在參選之前,他已於去年10月報考了公務員,並於今年8月走馬上任。
於文國雲的選擇,威遠縣委組織部副部長陳強並不覺得奇怪。“他當選十佳‘村官’充分說明,我們的政策方向沒有問題。文國雲的離開,也說明大學生‘村官’的選任和‘紮根’,還有值得總結的東西”。
文國雲的迷惘雙嶺的路真的很難走
“我是山里長大的孩子,父輩是地地道道的農民,所以對農村有著特別親切的感情,想為家鄉做點事情。”文國雲是土生土長的威遠縣人。畢業考公務員時,差幾分落榜,而在企業又實現不了他的夢想。看到四川省公招大學生“村官”的信息,文國雲報了名。但最後簽約時,他還是有些猶豫,擔心自己不能堅持。“但仔細想想,如果能帶領鄉親們把家鄉建設好,家家戶戶都過上殷實富足的生活,那該是多么美好的事”。
簽約後,文國雲來到當地基礎設施最差的一個村——鋪子灣鎮雙嶺村做黨支部副書記。
第一天的經歷,讓他至今難忘。2007年9月30日,為了下村需要,他專門到街上買了輛腳踏車,想去探探路,結果當天下午4點出發,晚上7點仍沒有找到雙嶺村。10月9日,天下著綿綿細雨,鋪子灣鎮副鎮長周繼仁帶他下村。雨後的道路滿是泥濘,沒走多遠,褲子就沾滿稀泥,皮鞋被扯掉了很多次,連日降雨使通往村委會的唯一道路被淹。
“難道雙嶺的路就這么難走嗎?”周繼仁挽起褲子,脫了鞋襪,跳下了水。“等我反應過來,他已經走出兩米開外。河水冰冷,讓人全身哆嗦,我們手拉著手一步一步向河對岸移去。”在半山腰,文國雲見到了將要工作的地方:一幢簡單的新瓦房,兩張舊方桌,一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老檔案櫃,幾排會議椅……但村民們給了他熱烈的掌聲。尤其是老支書夏忠遠的話,讓他記憶猶新:“這些物品只能算擺設,田間地頭才是我們真正的辦公場所。”
雙嶺村的試驗尋找適合“村情”的路
“剛到村里時,做事找不到方向。”文國雲說,自己遇到了和很多大學生“村官”同樣的問題。他決定先對農村進行摸底調查。雙嶺村方圓近8平方公里,文國雲的腳踏車派上了用場。
在1組,組長羅永章指著一塊30多畝的空地告訴文國云:“小文,你幫我們引進點資金嘛!看看這塊地空著多可惜啊!”原來,2006年有人承包發展種植業,不到1年,就因為管理不善、技術不到位等因素“流產”了。羅永章的話,讓文國雲了解到農村缺乏資金、土地撂荒的嚴峻現實。
很快,一個想法在文國雲腦中漸漸形成:辦一個幫扶基金,給困難家庭送家禽、送書籍、送技術,幫助他們走出困境。這個想法得到了村鎮支持,鎮政府決定每年從民政經費中抽出部分資金注入幫扶基金。唯一的要求是做好“試驗”。
第一個試驗戶是村民吳珍琴家。她的丈夫半身癱瘓,生活不能自理,兩個孩子在外地打工。“她打算養兔子,正好我家裡有兔子,就從家裡抱了兩隻母兔過來。”文國雲還幫她購買兔種和資料。“我不認識幾個字,他便一遍一遍地念給我聽。”吳珍琴很感激地說。記者在她家看到,幾十隻小兔長得很好,她還打算擴大養殖規模。
村主任李聯忠介紹,10年前,雙嶺村曾是遠近聞名的香蔥基地,但短短兩三年,市場逐漸被別的鄉鎮占據,雙嶺村的香蔥不再“香”了。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家裡只剩下老人、婦女和兒童。面對這樣的“村情”,必須尋找適合在家勞動的路子。
養殖正好是投資少、見效快、符合“村情”的項目。有了幫扶吳珍琴的成功經驗後,文國雲制定了幫扶基金實施辦法。
為了籌集資金,他一邊在網上建立“同心幫扶基金募捐平台”,一邊找鎮領導、村幹部和企業老闆,發倡議、送請柬……在今年3月4日基金成立儀式上,他帶頭捐出省吃儉用擠出的1000元工資和500元稿費。村兩委決定每年捐助400元,村幹部每人每年從工資中捐出100元,鎮裡也承諾每年為基金注入不低於2000元的財政經費。當天,同心幫扶基金就收到捐款8870元。不久,一位廣東人還專門寄來1300元。
有了資金,幫扶項目迅速開展,目前已有12戶困難家庭成為種養業幫扶對象。
“現在的年輕人習慣城市的風,能不能習慣山村的地呢?”夏忠遠說,第一次見到文國雲時,心裡沒底。可現在,他比誰都希望文國雲繼續做下去。“雙嶺村的發展有了新的希望”。
跳槽後的思考即使走了也要留下財富
但夏忠遠的希望遇到了波折:8月,文國雲考取了威遠縣工商局的公務員。
這讓一度對雙嶺村發展產生美好嚮往的夏忠遠措手不及。“我是把他當作下任村支書培養的,我相信組織上也有這樣的想法。”60歲的夏忠遠在農村工作了幾十年,在他看來,農村幹部文化程度偏低,年齡結構偏大,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局限很大。而大學生恰好可以彌補這關鍵一環。“來個大學生有兩點好處:一是知識高、懂技術,能夠引進項目,帶領村民致富增收;二是年輕人腦筋活、點子多,可以調節村兩委班子骨架”。
近日,文國雲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當工商局錄用他時,也有些猶豫,從內心捨不得離開。但一想到3年後的出路問題,還是選擇了走人。“不過我的心還是牽掛這裡的,今後有機會我還是想從事和農業有關的工作。”他說,從剛下村一心想做大項目、發展大企業帶來的迷惘,到後來從小處著手榮獲“中國十佳大學生村官”稱號,這是對他工作的一種肯定。
“很捨不得他走。”鋪子灣鎮黨委副書記管群英讚不絕口。“他給農村帶來了新東西。為什麼大學生來了就能想到建立基金,我們這么多年來都想不到?這值得反思。”她認為,“當過‘村官’的大學生即使最後考取公務員走了,今後也不會開黃腔”。
對於文國雲的離開,陳強認為很自然:“這是一種正常現象。文國雲的例子說明,大學生‘村官’在履職時好好乾,就會得到社會和組織的認可。”據陳強介紹,去年9月,四川省選聘的6000名優秀大學生“村官”中,威遠縣有60名。“他們關注民生,大膽創新,尤其是在推進項目、引進資金、開展農業培訓等方面,一些想法正慢慢影響著村組幹部和村民的思想觀念”。
文國雲走後,幫扶基金會不會“人走茶涼”?陳強透露,不僅沒變涼,相反,威遠正在推廣這一經驗,採取“黨費劃撥、政府支持、社會募捐”的形式籌集60餘萬元,建立了威遠縣“困難黨員民眾幫扶基金”——60名大學生幹部所在村(社區)每個啟動資金達1萬元以上,由大學生村幹部負責管理。
“如果每個大學生都幫農村完成一個項目,即使走了也留下了財富。”但僅靠鄉鎮和組織部門也不太現實。陳強建議國家和省市結合新農村建設,多給項目扶持,為大學生提供更好的舞台。同時,在解決了大學生下村的問題後,應出台鼓勵大學生留下來的政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