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公伐原

文公伐原

1、文公伐①原②,令③以三日之糧。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軍④而去之。諜⑤出曰:“原不過一二日矣!”軍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⑥,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⑦也,不可失也。”乃去⑧之,及孟門⑨,而原請降。(《國語·文公伐原》)2、晉文公伐原,與士期七日,七日而原不下,命去之。謀士言曰:“原將下矣,師吏請待之。”公曰:“信國之寶也,得原失寶,吾不為也。”遂去之。明年復伐之,與士期必得原,然後返,原人聞之,乃下。衛人聞之,以文公之信為至矣,乃歸文公。故曰“次原得衛者”,此之謂也。文公非不欲得原也,以不信得原,勿若不得也。必誠信以得之,歸之者非獨衛也。文公可謂知求欲矣。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誰人不親非信則百事不滿也故信之為功大矣。(節選自《呂氏春秋》)

基本信息

譯文

文公伐原文公伐原
1、晉文公出兵討伐原國,命令攜帶三天的口糧。到了三天,原國還不投降,文公就下令晉軍撤退。這時探子出城來報告說:“原國最多再能支持一二天了!”軍吏將這一情況匯報給晉文公,文公說:“得到原國而失去信義,那又依靠什麼來使喚人民呢?信義是人民賴以生存的保障,因此不可失信。”於是晉軍便撤離了原國,到了附近孟門附近地方,原國便宣布投降了。
2、晉文公起兵討伐原國,跟身邊的謀士說七天攻下原,七天沒有攻克原國,便命令士兵班師回朝。有個謀士進言:原國就要被攻克了,請將士官吏等待些時間。
元公答道:誠信,是立國之寶。得到原國而失去誠信這個寶物,我不能這樣做。於是元公便班師回朝了。第三年又去討伐原國,與身邊的謀士說這次一定會得到原國再回來。衛國人聽到這些,認為文公以誠信為治國,於是歸順文公。
所以說:討伐原國而得到衛國,就是這樣的說法。文公不是不想得到原國,而是不想以失去誠信的代價來得到原國,不能以不誠的方法來得到。一定得以誠信得到,這樣歸順的國家就不止是衛國了。文公可以說是知道自己所想。
凡是做主公的都要以誠信立天下,對人誠信並且對那此不是很親近的人也一樣,不誠信就會讓所有事都不順。所以這次攻下原誠信應該記為首功。

注釋

①伐:討伐。
②原:原國,姬姓小國。
③令:限令。
④疏軍:撤兵。疏,散、撤。
⑤諜:刺探軍情的人。
⑥信:信用。
⑦庇:庇護,即賴以生存
⑧去:離開。
孟門:原國地名。
⑩及: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