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畫中的舞蹈形象

"敦煌壁畫中的舞蹈形象敦煌壁畫中的舞蹈形象 敦煌壁畫中樂舞形象琳琅滿目

敦煌壁畫中的舞蹈形象

內容

敦煌壁畫中的舞蹈形象
dancing figures in Dunhuang frescos

敦煌是“絲綢之路”上的中國重要城市,舉世聞名的莫高窟就建在這裡。所開洞窟,從前秦建元二年(366)開始,一直到清代都有,至今已編號的有492個,壁畫面積達4萬多平方米。敦煌壁畫中樂舞形象琳琅滿目,幾乎每個洞窟都有樂舞壁畫,猶如一座樂舞博物館。
 敦煌壁畫中的舞蹈形象大體可分為4類:
 ①天宮伎樂和力士:天宮伎樂以北魏、西魏所開窟中最多。洞窟一般是一個菩薩一個門洞,繞窟一周都是半身的天宮伎樂,她們上身裸露,披長巾,翹首弄姿,或彈奏樂器,或徒手而舞,手臂線條硬直,古樸可愛,從形象和動作看,多是來自西域的胡樂胡舞。力士多畫於洞窟的下部,大部分上身裸露,下穿短褲,身披飄帶,有舞蹈的、奏樂的,還有許多正在倒立、摔跤、打拳、翻筋斗的力士,整個形象,粗獷雄渾之中又見嫵媚,從中可以看到流行於民間的散樂和雜技的影子。
 ②飛天和伎樂天:西魏、北周洞窟中的壁畫,天宮伎樂從樓閣中飛騰而起,一變而成為飛天、伎樂天,在隋唐壁畫中尤多。這些小神在印度稱為“犍他婆”,即香音神,專管奏樂、舞蹈,散播香花、香氣。她們在“天空”中形成浩浩蕩蕩的樂舞行列,大都飄帶裊裊,舞姿流暢飄逸。各個時代的飛天、伎樂天形象各具時代特色,說明以現實生活為依據。
 ③經變畫中的樂舞:經變畫是佛本生故事的壁畫,其中有大量禮佛、娛佛的樂舞畫面。莫高窟和榆林窟保留著從唐到元的大量經變畫。其中有代表性的如初唐 220窟“東方藥師淨土變”中有個26人的樂隊,樂隊前 4個女舞人橫列一排翩然起舞;左面兩個舞者在小圓毯(舞筵)上相對而舞,上身著錦,半臂,下穿長褲,外罩薄紗裙,頭戴寶石冠,帶手鐲,肩披長飄帶,做提腿向上的動作,似在慢舞;右面一組兩舞者與左面的迥然不同,上身裸露、只佩纓絡,雙手執飄帶大幅度平轉,似在急速旋舞。初唐 205窟的“西方淨土變”中,有兩人對舞,翹腳、彈指。中唐 112窟“觀無量壽經變”菩薩,反彈琵琶獨舞,重心在左腳上,吸右腿,在背後彈撥琵琶,面部表情似陶醉於音樂中。這些壁畫還反映了唐代樂舞融合中西文化不斷創新的特點。在元代的經變畫中則可見明顯的密宗影響。
 ④世俗樂舞:世俗樂舞壁畫從北周、隋唐至宋都有,約20多個洞窟30多幅。其中反映社會政治生活的如晚唐156 窟《張議潮收復河西圖》以及《宋國夫人出行圖》等。在《張議潮收復河西圖》中,有8人分兩組,4人一排,甩著長袖相對起舞,舞姿近似現在的藏族舞蹈。還有一部分反映當時民間生活的歌舞,清新活潑,富有情趣,如盛唐445窟“彌勒變”中的《嫁娶圖》,5人伴奏,中間一人戴冠著袍獨舞,側身背向觀眾,拂長袖起舞,曲左腿,身向左傾,舞姿生動,近似戲曲動作。

配圖

敦煌莫高窟112窟唐代樂舞壁畫

所屬分類

中國古代舞蹈形象
中國古代舞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