敞姓

敞姓,源於妘姓,出自上古赤帝火神祝融之後,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敞[敞,讀音作chǎng(ㄔㄤˇ)]
一.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妘姓,出自上古赤帝火神祝融之後,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祝融,即重黎,又稱祝誦、祝和,黃帝之臣。
據史籍《潛夫論》記載:“祝融之子分為八姓:姬、己、禿、彭、姜、曹、斯、莘”。後有分布於春秋時期吳國中部地區即今江浙一帶,特別是蘇州、吳縣、無錫、武進一帶者,逐漸分衍出了八個勢力龐大的豪紳貴族群落,即敞、賞、金、鄭、彭、葛、陸、顧,因此被後人稱為吳中八族(姓、氏)。
敞氏,即出自吳中八姓之一,其原居地在敞邑(今浙江杭州西湖理安山),以居邑名稱為氏。
第二個淵源:源於羋姓,出自漢朝漢宣帝時期尚書僕射成公敞,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漢書》記載:漢朝初期的宣景之治,為大漢王朝興盛的象徵。在漢宣帝劉病己時期,採用了一種上行公文文種,稱“封奏”或“封”,屬於奏啟類,機密性較強,類擬以後的“密呈”和“密函”。平常的奏章皆不封口,而密奏則要封口,只有皇帝拆看。在這類封奏中,有漢成帝劉驁時即任博士、尚書令的重臣孔光(公元前65~公元5年,字子夏,魯國即今山東曲阜人)給漢宣帝的一封密奏:“臣以朽材,前比歷位典大職,卒無尺寸之效,倖免罪誅,全保首領;今復拔擢,備內朝臣,與聞政事。臣光智謀淺短,犬馬齒,誠恐一旦顛仆,無以報稱。竊見國家故事,尚書以久次轉遷。非有踔絕之能,不相逾越。尚書僕射敞,公正勤職,通敏於事,可尚書令。謹封上。”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憑我這樣的朽木,以前接連作大官掌管大事,終於沒有做出一點成績,僥倖能免於懲治,保全了性命;現在又被提拔,備作宮廷的內臣,過問政事。我孔光智慧謀略短淺,年歲也已經老了,實在擔心一旦倒下,不能以相稱的東西相報答。我個人觀察到本朝的慣例,尚書是按任職時間的長短來排列升遷的順序,不是有特別的才能,不能相互超越。尚書僕射成公敞,其為人公正,能勤奮地對待工作,博識而能機敏地處理政事,可以任尚書令。孔光恭敬地封好呈上。”
成公敞,複姓成公,東海郡人(今山東郯城),先為東平太守,後官至尚書僕射。他接任孔光成為尚書令(首宰,總理)後,大力發展農業經濟,推行息戰養國的政策,為“宣景之治”作出了重大貢獻。成公敞的後裔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敞氏。
第三個淵源:源於羋姓,出自漢朝劉氏帝王后裔之臣僕敞氏,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西漢、東漢末期,各有劉氏皇族貴胄經琉球遠渡至倭奴,其間有敞氏臣僕相隨,後留居於九州、北海道等地生息,成為今日本國中的大氏家族,敞氏在日本各地繁衍昌盛,分衍有原敞氏、山本敞氏、平山敞氏、武田敞氏、谷川敞氏、八木康敞氏、橋本敞氏、大西昭敞氏、田熊一敞氏、前川敞氏、藤原敞氏、山崎敞氏、荒木敞氏、村井敞氏、長中敞氏、高村外敞氏、石原敞氏、康敞氏、落合敞氏、戸部敞氏、早川敞氏、新田敞氏、水野敞氏、田中敞氏、萩原敞氏、可成伸敞氏、石冢敞氏、清藤敞氏、椎名敞氏、美敞氏等。
第四個淵源:源於高麗族,出自古朝鮮全羅北道高敞郡,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高敞(??),始建於漢末三國晚期,即東晉太元十六年(公元391年)左右。高敞位於今韓國全羅北道的西南端,東面與井邑市相鄰,東南方以蘆嶺山脈的西斜面為界,與全羅南道的長城郡相鄰。西面與全羅南道的靈光郡和西海接壤,東面扶安郡的一部份與西海鄰接。
高敞郡屬全羅北道六市十三郡之一。在公元1914年改划行政區域時,將高敞、茂長、興德三個行政區合併,形成了現在的高敞。高敞面積約為六百零七平方公里,擁有一個邑(郡政府)、十三個面和(鄉)、五百五十七個洞裡(村),人口為六萬四千餘人,郡政府廳的所在地在高敞邑校村里。過去,高敞以傳統陶器而聞名,稱高敞陶,而今則以高敞西瓜聞名韓國。
高敞邑校建有古代的大成殿。大成殿是供奉以孔子為首的中國四聖和以朱熹為首的中國宋朝四賢,以及等以薛悤為首的韓國八位儒學家的牌位。每年在春季和秋季,為了瞻仰他們,鄉民都要舉行兩次祭典。鄉校(邑校)是朝鮮時代開創的學校,高敞鄉校建在朝鮮中宗七年(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月曲里學堂洞,在中宗二十二年(明萬曆十七年,公元1589年)移到現位置。朝鮮中宗時期曾保修過一部分建築,內有以大成殿、明倫堂為首的東齋,西齋等地用為學生的宿舍。
在高敞邑的彌勒堂山上還有中央堂山、石柱堂山或叫老爺彌勒佛,是朝鮮純祖三年(清嘉慶八年,公元1803年)造成,每年2月間舉行堂山祭祀。在這裡原有一位已兵,他死後,人們為了安慰他的靈瑰,開始舉行祭祀活動。在祭祀石柱上刻寫了該堂山建立的年代,並記錄了化主者。由於堂山的設立時期記錄得非常準確,而年代有這么正確的文物在韓國很稀見,所以被評價為韓國極貴重的史料。
生活於高敞邑的高麗族,有以地名為姓氏者,稱敞姓部,即敞氏。
二.郡望:
吳 郡:公元129年,東漢王朝分會稽郡置吳郡,治吳縣(今江蘇蘇州),轄區包括建德以下錢塘江兩岸,故今浙江省杭州市亦在吳郡之內。三國時期孫吳寶鼎元年(公元266年)另置吳郡,治所在烏程(今浙江湖州吳興區)。
東海郡:亦稱郯郡、海州。東海郡在歷史上有三處:一是治所以郯(今山東郯城),後置郯縣,屬徐州刺史部,為縣、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會末期境內已有人群定居,時境為“東夷”之地,太嗥氏為東夷一著名酋長,少嗥氏為黃帝族向東發展的一支,與夷族雜居於此,稱“炎”地,周朝時期封炎族首領於此,稱炎國,後演化為郯國。春秋時期,郯國附魯,“郯子朝魯”、“孔子師郯子”即出於此,戰國時期(公元前414年)為越國所滅。秦朝時期始置郯郡,後改稱東海郡。;秦、漢之際曾稱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鄭城一帶,治所在郯城縣北部;西漢時期下轄三十七縣,其時轄地在今山東費縣、臨沂、江蘇贛榆以南,山東棗莊、江蘇邳州以東和宿遷、灌南以北一帶地區。二是東晉朝時期置於海虞縣(今江蘇常熟)的東海郡,後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蘇鎮江),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費縣、臨沂縣、江蘇省贛榆縣南部、山東省棗莊市、江蘇省江蘇省邳縣東部和江蘇省宿遷縣、灌南縣北部一帶地區;唐貞觀六年撤縣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復置,始有“郯城”縣之名,不久又省入臨沂;元朝末期復置郯城縣,明、清兩朝之後縣域有變,但縣名未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其地隸屬山東臨沂地區。三是南北朝時期的東魏及後來的隋、唐諸朝時期,以海州為東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蘇連雲港海州鎮),其時轄地在今江蘇省東海縣以東、淮水以北一帶地區。
樂浪郡:西漢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漢武帝劉徹命漢朝大軍滅亡了盤踞在朝鮮半島北部的衛氏朝鮮,統一其舊域後,在那裡劃分地方行政區域,設定了樂浪(今朝鮮平安南道)、玄菟(今朝鮮鹹鏡道)、真番(今朝鮮黃海道、京畿道各一部)、臨屯(今朝鮮江原道)四郡,史稱“漢四郡”,其下各轄若干縣。不過,真正意義上的“漢四郡”存在時間並不長。到公元前82年,西漢中央政府將真番、臨屯二郡撤銷,將玄菟郡西遷至遼東地方,並將此三郡之屬縣合併于樂浪郡。於是在從前箕氏朝鮮和燕兩個諸侯國管轄過的遼東地方,從燕、秦和初所置的遼東郡又增加了一個新的玄菟郡(郡治在今遼寧省新賓北漢城),在其下新設高句麗、上殷台、西蓋馬三縣。西漢末年起,高句麗族及其王國政權興起於遼東地方玄菟郡。公元前37年(西漢元帝建昭二年),高句麗在漢玄菟郡管轄範圍內的高句麗縣建立了政權。兩漢、魏、晉時期,樂浪郡、玄菟郡的區域和郡治不斷變化。東漢末年,遼東太守公孫康管轄樂浪郡地區,將樂浪南部分割出來,設立帶方郡。此外。在漢魏之時的朝鮮半島南部,居住著韓種的三支,馬韓、辰韓、弁韓。史載馬韓有五十四國總十餘萬戶;辰韓、弁韓各有二十國,共七十八國。總計為二十萬戶,當時約近百萬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