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壞了赫德萊堡的人

敗壞了赫德萊堡的人

美國小說家馬克·吐溫的一部小說。赫德萊堡象徵美國社會的縮影。小說借一袋金幣的故事,無情地揭下了資產階級誠實和道德的假面具,暴露了他們拜金主義的醜陋,諷刺了他們的偽善本質。赫德萊堡實際上成為整個美國社會的縮影,而那19位首要居民也就是全體資產階級的代表。作家把資產階級的卑鄙貪婪暴露得體無完膚、淋漓盡致,對資產階級的道德文明作了一個卓越的總結。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赫德萊堡是作者虛構的市鎮,以“誠實”與“清高”聞名於世,但在一口袋“金子”的誘惑下,鎮上“誠實”的居民,尤其那19位首要公民,沒有一人能抵得住誘惑,他們為錢進行欺詐作偽,演出場場醜劇,使赫德萊堡多年的美譽毀於一旦。在《敗壞了赫德萊堡的人》中,馬克·吐溫一改前期的幽默風格,而用辛辣的諷刺抨擊美國社會的腐敗、道德虛偽以及金錢在社會中產生的磁力和罪惡。小說獨縣匠心的情節構思,惟妙惟肖、入木三分的心理描寫與分析,犀利的反語運用,堪稱馬克·吐溫作品中的珍品。

創作背景

《敗壞了赫德萊堡的人》創作於19世紀末。在19世紀後半期,美國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起來。美國南北戰爭中北方的勝利為國內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道路;《宅地法》的實施使西部地區得到開發,擴大了國內市場並提高了自然資源的利用率;歐洲大量資本和先進技術的轉移套用,彌補了美國在相應領域的劣勢;加之美國極為重視教育和科技,在這些因家的綜合作用下,美國的工業總產量於1894年躍後世界第一。在經濟迅速增長的同時,美國社會的資本集中度急劇提高,主要工業領域(如:石油和鋼鐵業)出現了壟斷性的企業集團,並且,這些工業壟斷企業與銀行資本相互融合,形成了一些富可敵國的金融寡頭,這一小撮金融寡頭不僅支配著美國的經濟;還廣泛滲透到政治、文化和教育等諸多領域。這加大了美國的貧富差距,激化了社會矛盾。整個社會唯金錢至上,人們變得貪得無厭,坑蒙拐騙和謀殺案頻發,社會風氣一落千丈。在此社會背景下,馬克·吐溫察覺到,社會的繁榮並沒有帶動人的進步,促進入性的改善;相反,人性的醜惡似乎在誘惑面前暴露無疑。《敗壞了赫德萊堡的人》就揭示了在金錢誘惑下,社會道德淪喪,良心泯滅是不可避免的。

人物介紹

理查茲

小說中貫穿整個故事的中心人物是理查茲。他是個銀行的老出納員,赫德萊堡的首要公民之一,小說是圍繞“黃金事件”,通過意外飛來的一布袋黃金,膽戰心驚的對證會,四萬元不義之財這三個生活片段來塑造理查茲這個人物形象的。意外飛來的一布袋黃金,在理查茲夫婦寂寞無聊的生活里掀起了波瀾。他們想著自己的“好名聲”,眼裡又射出“貪婪的光芒”,注視著那一袋黃金。理查茲公布了黃金的來歷,卻又因得到意外的“報酬”而暗自高興。最後,夫妻倆終於因為害怕背上惡名而“良心發現”,最終神經錯亂,直至一病不起,理查茲還不能擺脫虛偽的道德的約束去心安理得地貪占別人的錢財,他更不能克服私慾,坦坦蕩蕩地做個正派人,所以,他的內心充滿了不可解決的矛盾。

從理查茲的社會地位來說,他是一個小職員,他對於深更半夜還得“當別人的奴隸”,去乾“跑腿差”這種生活處境極不滿意,經常幻想日子過得“又闊氣,又舒服”。所以,他雖然也是十九位首要公民之一,喝德萊堡榮譽的最後一位‘守護人”,畢竟與典型的資產階級人物銀行家賓克頓、造幣廠老闆哈克尼斯不同,他還沒有學會象其他首要公民那樣寡廉鮮恥地做事。作者塑造理查茲夫婦這兩個人物,目的就在於揭露金錢的腐蝕力量,解剖他們既想滿足虛榮心,又想發財致富的庸俗的靈魂。

然而同時,我們也應看到,他們的遭遇也是非常可悲的,因為他們是“那個錢袋的犧牲品”。作者對這二個人物的描寫也是有缺點的:在小說的結尾處,這對老夫婦的擔驚受怕的生活和後來的精神失常,本來是因為擔心罪行被揭發而引起的,結果卻歸罪於“良心”的譴責,試團用人性論的“聖水”來洗刷他們已經骯髒的靈魂。

十八屍首要居民

其餘的十八屍首要居民,是作者諷刺、揭露和批判的主要對象。他們是赫德萊堡的“象徵”,赫德萊堡“三代之久的光榮”就是由這些人來維護的。他們隨時準備抗拒一切的誘惑。但是,一筆意外之財一下子引誘得老於算計的賓克頓、巧古善醉的威爾遜,老實人畢爾遜、野心家哈克尼斯們個個垂涎欲滴,把“善行”、“榮譽”等忘得一於二淨。他們一會兒滿臉狂喜神色,一會兒又苦惱不堪,為了奪占一布袋黃金,用全副精力冥思苦想那句對證詞。他們的妻子,則忙於擬訂使用四萬元巨款的詳細計畫。作者通過形象、概括的心理撈寫,對證會上“醜惡不堪的局面”、引人入勝的情節發展,使他們受盡了嘲弄、挖苦,使讀者看到了所謂的“首要居民”,不過是一些只知不擇手段騙奪別人錢財的無恥之徒,他們是美國教會金錢統治和精神墮落的代表和象徵。

斯蒂文森

小說中另一個重要人物就是化名“斯蒂文森”的外鄉人。他雖然出場不多,但是他是整個故事情節發展的牽動者,讀者會時刻感覺到他的存在,作品中的人物就像木偶戲中的角色一樣,在他的導演下動作。這個來無蹤、去無影的人物,是一個極高明的社會心理分析家。在實際的社會生活中,不一定會有這樣的人物。但小說中的斯蒂文森先生給人以饒有興趣、完全真實的感覺。

作品賞析

馬克“吐溫小說的情節是以“奇”取勝的。這種奇,是超出常理之外的奇,是脫出生活常規的奇。當這種“意外”的情節比“常理”還要真實的時候,就產生了一種諷刺的效果。小說《敗壞了赫德萊堡的人》正是以出奇制勝的情節產生奇特的諷刺效果。按照常理,道德更有價值,然而,小說中的赫德萊堡本來是個無名小鎮,被敗壞了名譽之後反而一變成名.但是,在那樣一種社會裡,所謂道德只不過是為某些人裝點門面的光環,其本身的價值無足輕重,因而,小說中看似離奇的情節,實際上比按常理得出的結論更為真實,小說的諷刺意義即寓於其中。

作者簡介

馬克·吐溫(1835—1910),美國作家,真實姓名是塞繆爾·蘭霍恩·克萊門斯。“馬克·吐溫”是他的筆名,原是密西西比河水手使用的表示在航道上所測水的深度的術語。

馬克·吐溫一生寫了大量作品,題材涉及小說、劇本、散文、詩歌等各方面。從內容上說,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現象或人性的醜惡之處,表達了這位當過排字工人和水手的作家強烈的正義感和對普通人民的關心;從風格上說,專家們和一般讀者都認為,幽默和諷刺是他的寫作特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