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世主大教堂

救世主大教堂

救世主大教堂(俄語:ХрамХристаСпасителя),全稱基督救世主大教堂,是全俄羅斯東正教領袖普世大牧首的主教堂,教會的行政中樞。救世主大教堂總高103米,能容納近1萬人進行活動,是21世紀初世界上最高最大的東正教教堂。

基本信息

簡介

救世主大教堂救世主大教堂

救世主大教堂位於俄羅斯首都莫斯科紅場附近,離克里姆林宮西南側不遠的莫斯科河畔,是世界上最高的東正教教堂,也是最大的東正教教堂之一,它有5個鍍金的蔥頭狀圓頂,中央圓頂高102米。

該教堂始建於1812年,經歷五十年才建造完成,在蘇聯時期曾經被炸毀,蘇聯解體後又被重建,現在(21世紀初)是俄羅斯的宗教中心。

教堂歷史

設計

救世主大教堂救世主大教堂

公元1812年,俄羅斯帝國遭到法蘭西皇帝拿坡侖一世率兵攻打,首都莫斯科一度淪陷,最後藉助寒冬的天時,並付出慘重代價後,終於擊退法蘭西大軍,為了感謝上帝對俄羅斯的眷顧和紀念犧牲軍民,沙皇亞歷山大一世下令建造一座救世主大教堂。

教堂的設計方案幾經修改。最初的設計完全參照羅馬的萬神殿,為圓形建築,天穹有圓形天窗。此後的幾個設計方案先後採用了威尼斯拜占廷風格和新古典主義風格,並糅合進大量共濟會的象徵性符號(亞歷山大一世是共濟會成員)。

亞歷山大一世去世後,他的弟弟尼古拉一世繼位,尼古拉一世是一名虔誠的東正教徒,反對新古典主義和共濟會的建築形式。在他的命令下,設計師托恩參照君士坦丁堡索非亞大教堂,設計了一座新拜占廷風格的教堂。設計圖紙於1832年通過,建築地點也由原來的莫斯科城制高點——麻雀山改為克里姆林宮西南側、莫斯科河畔。原址的一座女子修道院和一座教堂被遷往他處。

建造

救世主大教堂的建造工作於1837年開始,主體結構至1860年基本完工。完成內部豪華的裝飾和壁畫又花費了約20多年的時間,其中雕塑就做了17年,壁畫描了23年。

1883年5月26日,在沙皇亞歷山大三世加冕的同一天,救世主大教堂正式竣工。

救世主大教堂此後成為俄羅斯乃至世界上最大的東正教教堂之一,並成為全俄羅斯東正教普世大牧首的主教堂。1912年,在教堂東門外舉行了亞歷山大三世銅像的落成儀式。

拆毀

救世主大教堂一度被炸毀救世主大教堂一度被炸毀

十月革命後,俄國東正教會遭到迫害,教會財產被沒收,教堂被查封。救世主大教堂也停止了一切宗教活動,並被關閉。教堂周圍成為莫斯科市民散步遊玩的場所。

1931年,蘇共中央決定修建龐大的蘇維埃宮,其地址選在了救世主大教堂的基址上,為此決定將救世主大教堂拆毀。從1931年初開始,教堂的鍍金圓頂、十字架、銅鐘、上層柱廊和基座上的浮雕被陸續拆除,教堂的銅門、壁畫、壁板、大理石雕塑、吊燈和殘存東正教法物也被拆走。1931年12月5日,救世主大教堂的殘餘建築被炸毀,夷為平地。

由於缺乏資金、地基不牢、莫斯科河發生洪水以及戰爭爆發等原因,蘇維埃宮最終未能建成。救世主大教堂的廢墟在此後20多年間一直保持荒蕪狀態,原地下室被水淹沒。赫魯雪夫當政時期,下令將其改為公眾游泳池。

重建

蘇聯解體前夕,俄國東正教會接到許多要求重建救世主大教堂的請願。

1990年2月,在救世主大教堂原址舉行了重建奠基儀式,於1992年成立了重建基金,並在1994年接到大量捐助。

1996年,新救世主大教堂的下半部分(耶穌變容大教堂)舉行了祝聖儀式。

2000年8月19日,新的救世主大教堂正式竣工並啟用,教堂內外的裝飾和它的前生完全一致。救世主大教堂的宗教中心地位也靠這場劇變而得以確立。

布局結構

救世主大教堂救世主大教堂

21世紀初現存的救世主大教堂建在邊長85米的正方形基礎上,基體牆厚3.2米,總體高103米,樓房體積達52.4萬立方米。

圓頂含十字架高35米,5個圓頂全部是鍍金的;教堂內用金箔鍍金壁畫面積超過9千平方米。教堂主殿完全按原教堂的模樣復建的。大廳和周圍的圍廊除了聖畫還有聖器和鐫刻的鍍金聖經

主聖壇是宏大拱庭下一座白色大理石雕刻的八角形的有金色錐形頂的小教堂,從上到下有四層聖像畫,寶塔拱門中是鑲有聖像的鍍金門,裡面是祭壇。聖壇兩側是精美的壁畫和供桌。

圍廊是一個藝術展覽館,裡面都是俄羅斯歷史上教堂里的畫卷。

教堂的下面有一個博物館,它用模型、照片等各種手法展示了這座教堂從被炸毀然後又重建的整個過程。此外,這裡還有許多關於東正教的介紹。

建築特色

基督救世主大教堂是典型的俄羅斯拜占庭式風格的,中間大拱頂,四角鐘樓,有五個鍍金的洋蔥頭似的大圓頂建築。雄偉壯觀,氣勢宏大。

除了細長的、盔形圓頂穹拱外,它最引人注目的特色是別具一格的可可什尼克式山牆。教堂的山牆看上去極似傳統的俄羅斯婦女戴的頭巾。教堂內部的裝飾是由當時俄羅斯最著名的聖像畫師安德雷·魯比列夫設計的,從殘存的壁畫上,可以感受到教堂當年的輝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