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彥文

敏彥文

1993年1月,詩歌《相知的鳥·74》發表於《星星詩刊》。 3月,系列組詩《相知的鳥》(9首)發表於《民族文學》。 10月,系列組詩《相知的鳥》(四首)發表於《民族文學》。

敏彥文概況

【簡介】
敏彥文,男,1968年生,當代回族詩人,甘肅臨潭人。1991年畢業於西北師範大學政治學系,1991年7月參加工作,先後在甘肅甘南州合作二中、甘南州人民廣播電台、甘肅廣播電視報社甘南分社、甘南州人民政府任教師、記者(編輯)、主編、副社長、秘書、副主任等職。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甘肅日報》等重要媒體發表新聞作品380餘篇,45萬餘字,多次獲得全國、全省廣播節目編輯獎和全省廣播新聞專稿寫作獎;曾用筆名:魯格爾,羅松,敏憲璋。在國內報刊發表文學作品600多首(篇)。作品入選《詩刊·中國新詩選刊》、《青春詩選》、《1949—1999甘肅文學作品選萃》、《中國當代詩選》、《第四代詩人詩選》等數十種詩歌選本。多次獲得全國及省級文學專業獎。出版詩集《相知的鳥》(六卷)、思想隨筆集《生命的夜露》(五卷)等。主編《甘南青年詩選二十人》等書。組建西北師範大學邊緣詩社和甘南州青年詩歌學會,創辦《晨昕》、《羚們》詩刊。在《中國穆斯林》、《西北民族大學學報》、《新學術》、《調研與決策》、《甘肅民族研究》等學術刊物發表論文多篇。甘南州作家協會副主席、甘肅省少數民族作家協會理事、甘肅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會員。
【生活工作簡歷】
1968年至1985年在甘肅臨潭縣卓洛鄉生長、讀書、牧驢、打柴、乾農活,挖藥材幫貼家務(期間於1980年8月—1985年3月在甘肅省甘南州臨潭縣二中讀書)。
1985年初,家庭實現農轉非,全家脫離農村,遷入甘肅省合作市。轉學入甘南州重點中學合作一中繼續讀書。
1986年初父親去世,徹底結束了無憂無慮的少年時代。1987年,我的處女做《故鄉的小河》、《那雙眼睛》在《甘南日報》、《格桑花》文學期刊發表。《故鄉的小河》的寫作,使我第一次真正體驗到靈感襲來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狀態。7月參加高考,9月進入西北師範大學政治系讀書。
1987年10月,發起創辦西北師範大學邊緣詩社,主編社刊《晨昕》。至大學畢業,共編輯出版《晨昕》詩刊9期。
1991年8月參加工作,教書半年。
1992年3月調入甘南人民廣播電台從事記者編輯工作。
1997年9月奉命籌建甘肅廣播電視報社甘南分社,參與創辦並主編《甘肅廣播電視報·甘南周刊》。
1998年11—2005年6月,任甘肅廣播電視報社甘南分社副社長(其間於2004年4月至2005年4月,掛職任中共臨潭縣城關鎮黨委副書記)。
2005年7月—2007年5月,在甘南州政府任秘書。
2007年5月—2008年1月,任甘南州政府辦公室主任科員。
2008年1月—2011年6月,任甘南州政府《甘南發展》編輯部副主任。
2011年6月至今,任甘南州政府發展研究室副主任。

敏彥文文學創作概況

【詩歌代表作品簡介】
詩集《相知的鳥》是敏彥文詩歌作品精選集,書中收錄了他從事詩歌創作20年來發表的500多首詩歌中具有代表性的170首佳作,集中反映了他生命和情感歷程中特別的所思所想、所慕所望及渴望人性和諧,人與自然和諧,人與宇宙精神和諧的理念與情懷。170首詩歌猶如170封充滿愛情、親情和悟性、靈性、慧性的書信,“每一封信”都有能夠打動人心靈的情懷和話語;又如170雙閃亮的眼睛,您一旦和她們對視,她們內心的激情和潛流便會抓住您靈魂的某一隻手,接通您情感和智慧的幽徑,讓您和他“惺惺相惜”,或愉悅或感悟,或寧靜或激盪……。詩集總體上表現了作者積極、浪漫而又極具現實主義的情懷,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和人文教育價值。(王玉國《敏彥文詩集〈相知的鳥〉出版》——《天水日報》2008年11月7日閱讀版)詩集《相知的鳥》就是詩人在神性草原的新月下孤獨行走的心靈史。她以抒情言志為體,以現實浪漫主義和人本主義為質,以健康、簡約、純粹、清新、內質、柔性而具有民族性的語言,詮釋了中國傳統美學‘以真為美’、‘以善為美’的要旨,在深藏的真情、激情、憂患、憂傷中表達著詩人對人類生活最高境界的認知,使人類本真的道德意識在男兒血性的詩語中得以彰顯。”(文思堂)
【敏彥文文學作品文本及要目】
1、著作要目:
(一)詩集《相知的鳥》,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5月版。《天水日報》、《定西日報》、《甘南日報》、《甘肅廣播電視報》等媒體作了報導,新浪、搜狐、新華、每日甘肅網、中國文學網、甘肅作家網、中國作家部落格網、藏人文化網等網站作了報導、推介和評論。2008年8月,中共甘南州委宣傳部、甘南州文聯、《格桑花》編輯部聯合為詩集《相知的鳥》舉行了首發式和研討會。
(二)散文集《生命的夜露》,甘肅文化出版社,2008年12月版。與詩集《相知的鳥》先後被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首都師範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復旦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同濟大學、寧夏大學、蘭州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陝西師範大學、西北大學等數十所高校圖書館和首都圖書館、甘肅圖書館等收藏,頒發了收藏證書。
2、單篇代表作品:
(一)系列組詩《相知的鳥》。系列組詩《相知的鳥》是我的一個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從大學時代寫起,一直寫到2000年左右,共寫了100餘首。系列組詩《相知的鳥》的寫作,源於對愛情的嚮往與追求,但在行進過程中,逐漸發生了質的變化。關於這點,我在訪談錄《我就是那只有點可愛有點笨的企鵝》中作了這樣的解釋:“系列組詩《相知的鳥》的寫作,是一個由單一對愛情的嚮往和理解到對多元人生和文化、社會、自然和宇宙的思考與理解的漸進過程。創作系列組詩《相知的鳥》的過程,其實就是我在思想感情上逐漸成熟的過程,也是我對人道及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係思考不斷深化、升華的過程。”系列組詩《相知的鳥》也許不是我最好的詩歌,但它們絕對是我寫作最為投入,寫作時最揪心最疼痛最純粹的詩歌。它們反映了我青春時代一些源自生命深處的情感風暴,在成就我的同時,也顛覆了我毀滅了我,使我變作別人,活在別處,不再是那個在山村長大,來自草原的純真少年。因為從1988年到1994年,伴隨著《相知的鳥》系列組詩的陸續誕生,我的三次愛情也先後夭折,所以,在愛情不斷毀滅我之後,《相知的鳥》卻在拯救著我。在愛情不斷夭折的那些日子裡,我是靠飲《相知的鳥》這杯精神的泉水活下來的。正如愛情在毀滅我的同時也再生了我一樣。我曾經給自己取過一個筆名叫“凡鳥”,就是取“鳳凰涅槃,浴火重生”之意。我偏愛《相知的鳥》,用它作我第一部詩集的書名,用意也在這裡。
(二)系列散文《存在者言說》。共12篇。世象述評精短散文。作者針對社會上存在的一些積弊和不良現象,用欲擒故縱的寫作手法,深刻剖析了其根源和危害,鞭辟入裡,幽默透徹,述評有節,蹊徑獨辟。
3、參編著作:三卷本論文集《中國伊斯蘭教西道堂研究文集》(任編委並執行編輯),2010年10月由讀者出版集團旗下甘肅民族出版社出版,106萬字。
4、發表作品要目:
(一)詩歌要目:1987年2月,處女詩作《喔,小河……》發表於《甘南報》文藝副刊《小草》。1991年2月,詩歌《朋友》發表於《金城》文學雙月刊。3月,詩歌《給小弟》發表於《甘南報》。詩歌《寄走夏天》發表於《蘭州青年報》。詩歌《記住那片雲》發表於《敦煌詩報》創刊號。獲共青團甘肅省委、甘肅省文聯、甘肅省學聯舉辦的甘肅省大學生校園文化徵文三等獎。4月,詩歌《相知的鳥·25》發表於《格桑花》。詩歌《希望的綠葉》(二首)發表於《河州》雜誌。9月,《情詩第10號》發表於《飛天》“大學生詩苑”(入選《中國當代大學生抒情詩選》)。10月,詩歌《一種愛》發表於《新一代》雜誌。 1992年2月,詩歌《春天,最小的兄弟》發表於《金城》文學雙月刊。11月,《詩三首》發表於《詩刊》青年版《青年詩人》。 1993年1月,詩歌《相知的鳥·74》發表於《星星詩刊》。4月,詩歌《相知的鳥·09》發表於《綠風》詩刊。5月,詩歌《相知的鳥·72》發表於《詩刊》青年版《青年詩人》。獲首屆“南方杯”全國詩歌大賽優秀獎。8月,組詩《羚的故鄉》三首發表於《甘南報》; 詩歌《潔白的蝴蝶》、《紅狐狸》發表於《飛天》(為慶祝甘南州建州四十周年,《飛天》推出專欄,選發了丹真貢布雷建政、完瑪央金、陳拓、敏彥文等人的作品)。12月,《相知的鳥·47》入選《中國第四代詩人抒情詩選》。《作品24號》、《雨季不再來》入選《永遠的飛翔·白鳥詩歌年刊》。《情詩第16首》入選《大陸青年詩人詩選》。詩歌《相知的鳥·91》發表於《飛天》,獲《飛天》文學月刊社“隴南春杯”全國詩歌、散文大獎優秀獎。 1994年5月,詩歌《蛇》、《清明》發表於《格桑花》(其中《蛇》入選2009年度全國高考試卷模擬測試題庫)。12月,詩歌《遙遠的油菜地》、《杯子》發表於《飛天》第12期詩歌專號。《相知的鳥·85》入選《九十年代·探索詩選》。《馬蘭花開(之一)》入選《青春詩選》。 1995年2月,詩歌《愛情點綴我的視窗》、《孤獨的火焰》、《情詩》發表於《回族文學》第1期。10月,詩歌《遠望秋風》、《馬蘭落盡》發表於《詩刊》第10期(其中《馬蘭落盡》入選《中國當代詩歌選》)。 1996年2月,組詩《大地擁抱的種子》(三首)發表於《飛天》第2期。8月,詩歌《花朵給了你一記耳光》、《相知的鳥·56》發表於《金城》第4期。 1998年6月,詩歌《沙棘》、《鞭炮深處的祖國》、《守護內心的光明》、《生日:兼致祖國》發表於《甘肅廣播電視報》。9月,詩歌《情者:倉央加措》發表於《詩刊》。 1999年1月,詩歌《歌者:倉央加措》發表於《甘肅廣播電視報》。5月,詩歌《守護內心的光明》(三首)發表於《詩刊》。詩歌《父親》發表於《甘肅廣播電視報》。10月,詩歌《遠望秋風》(三首)入選《1949—1999甘肅文學作品選粹·詩歌卷》。12月,長詩《祖國——獻給我的母族》發表於《格桑花》1—2期合刊號(以《回族的祖國》為題入選《臨潭縣誌》)。 2000年6月,組詩《合作小鎮》(三首)發表於第六期《飛天》(9月,被《詩刊· 中國新詩選刊》轉載)。《敏彥文詩歌五首》發表於《軌道》詩報第3期。12月,詩歌《九月中獨開的菊》(外二首)發表於《回族文學》。《破口袋》、《虎色斑斕》、《生日》發表於《飛天》(被2001年7月號《詩刊· 中國新詩選刊》轉載)。 2001年1月,詩歌《今夜月光》、《高原之晨:雪地少女》發表於《甘肅文藝報》。3月,系列組詩《相知的鳥》(9首)發表於《民族文學》。6月,組詩《清貧的花朵與激情的心靈》(五首)發表於《六盤山》。10月,歌詞《羚城有情》被班瑪譜曲並由著名藏族歌唱家益希卓瑪演唱,入編中國唱片成都公司出版發行的《美麗富饒的甘南》歌帶和光碟。 2002年2月,組詩《糧食和魚和春天(三首)》(《糧食滋潤你和我》、《你創造魚》、《春殤》)發表於《甘肅廣播電視報》。7月,組詩《用陽光接住陽光的心》(四首:《在你的冬天裡》、《海市蜃樓》、《相知的鳥:鷹薨》、《牆:請用你的手扶住你的身子》)發表於《格桑花》。8月,詩歌《相知的鳥·90》、《相知的鳥·92》發表於《飛天》。10月,系列組詩《相知的鳥》(四首)發表於《民族文學》。《相知的鳥·21》發表於《蘭州晨報》。11月,詩歌《陽光之喻》、《當代生活》、《作品201號》、《相知的鳥·108》發表於《甘肅廣播電視報》。12月,組詩《蘋果樹下》(《孩子從油菜地里跑來》、《心愿》、《青蘋果》)發表於《回族文學》。 2003年 1月,《敏彥文的詩》(二首:《馬蘭落盡》、《九隻烏鴉九朵菊》)配發作者簡介刊於《星星詩刊》。5月,詩歌《花園》、《甘南組歌》(二首:《飛翔曲(之一)》、《迎賓曲》)發表於《甘肅廣播電視報》,並載新華通訊社網站。6月,組詩《孩子的眼睛》(三首:《孩子的眼睛》、《今夜月光》、《雪地少女》)發表於《民族文學》。7月,詩歌《神的閃電和蝶的花園》(二首:《閃電》、《花園》)發表於《格桑花》州慶專號。8月,系列組詩《相知的鳥》(五首:《鷹,又一次飛過天空》、《新月:你沒看見》、《初戀:兩隻鳥兒》、《一棵開花的樹》、《全世界數你最靈性》)發表於《六盤山》“西部詩歌高地”專欄。詩歌《閃電:四月九日》載《穆斯林通訊》報。9月,組詩 《菊在高原》(三首)發表於《穆斯林通訊》總第51期。10月,系列組詩《相知的鳥》(四首:《迎春的花》、《翅影》、《相知的鳥:畢卡索的鴿子》、《冬天的高原》)及創作談《詩歌:從美到信仰》發表於《回族文學》第五期。12月,詩歌《閃電》、《花園》發表於《敦煌詩刊》2003年卷。組詩《經歷疼痛的花朵和愛的空虛》(七首)發表於《西涼文學》5、6期合刊號。 2004年8月,詩歌《菩提樹下(之三)》發表於《甘南報》。 2005年5月,組詩《在時間之河中》(三首:《在時間之河中》、《沙棘》、《老婦的心愿》)發表於《甘南報》周日版。6月,《敏彥文詩三首》(《2001年6月13日晨沐陽記》、《怒》、《1990年10月25日記事》)發表於《甘南報》周日版。10月,詩作入選“首屆甘肅詩歌巡迴展”。 2006年1月,《飛天》推出精華本·散文詩歌卷(2000年—2005年),詩歌《破口袋》入選。2月,組詩《經歷疼痛的花朵和愛的空虛》(選四:《春殤》、《鷹薨:異國他鄉》、《不能正視的是孩子的眼睛》、《你創造雨》)發表於《花雨》文學雙月刊。8月,組詩《吶喊的馬蘭和燃燒的清泉》(七首:《遙遠的油菜地》、《菊在高原》、《月光》、《落日:召喚》、《落日:舞台》、《落日:聖者》、《落日:眼眸》)發表於《甘肅文藝》4期。9月,詩歌《對月:昨日重現》發表於《飛天》。 2007年9月,參加甘南詩歌峰會暨合作民族師專詩歌節;《敏彥文的詩(七首)》入選詩歌節獻禮書籍《盛開的格桑花》。10月,組詩《和月亮有關》(六首)發表於2007年《臘子口》下半年刊。 2008年 5月,詩歌《相知的鳥·一棵開花的樹》發表於《蘭州晨報》文化副刊。6月,組詩《兩葉甘南和一對兒女》(三首)發表於《臘子口》2008年增刊,並被西南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所長、教授、蔣登科博士和熊輝博士共同所撰的《迴響在甘南草原的詠唱——甘南青年詩人群印象》一文重點評論,被稱作“抒發鄉情最突出的甘南詩人”。詩歌《孩子,你要挺住——紀念“51·2”大地震》、《生命的對話:牆》、《中國,不哭》、《祖國的骨骼》和隨筆《寶貝與阿斗》發表於《甘南日報》。詩歌《吉祥的羚羊》(外二首)發表於《隴南文學》1—2期合刊號。 2009年2月,《臨潭縣誌》(1991—2006)出版,在“人物簡介”篇中收錄了敏彥文,並在“歷代文選”篇中收錄了敏彥文詩歌《回族的祖國》。12月,組詩《在祖國的高處》獲中國作家協會《民族文學》雜誌、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主辦“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祖國頌”徵文三等獎,應邀赴京參加頒獎儀式,與鐵木爾·達瓦買提、瑪拉沁夫、吉狄馬加等人合影留念。在魯迅文學院訪問交流兩天。 2010年8月,舟曲發生特大山洪土石流災害,全國震動。我寫了組詩歌《舟曲之殤》,貼在部落格上,引起反響,有些詩歌被網上朗誦。9月,詩歌《舟曲,你的災難被我的疼痛更深切》發表於《飛天》。
(二)散文要目:2003年 3月,文學隨筆《詩歌:從美到信仰》發表於《甘肅廣播電視報》。9月,散文《生命難永恆 詩歌樹常青——寫在艾青逝世之後》發表於《甘肅廣播電視報》。系列散文《新生的島嶼(一)片言與隨筆(1—6)》、《新生的島嶼(二)片言與隨筆(7—11)》、《新生的島嶼(三)片言與隨筆(12—16)》、《新生的島嶼(四)淋雨的幼鷹》發表於《甘肅廣播電視報·甘南周刊》。10月,系列散文《新生的島嶼(五):觀念的背反》、《新生的島嶼(六):一段傳說和一個現實》、《新生的島嶼(七):一個少女的〈塵埃落定〉說》、《新生的島嶼(八):農村和城市觀念的擠兌》發表於《甘肅廣播電視報·甘南周刊》。11月,系列散文《新生的島嶼(九):葉子的翅膀和腳》、《新生的島嶼(十):片言和隨筆9則》、《新生的島嶼(十一):平民的智慧》,詩歌《墮落者的天堂》發表於《甘肅廣播電視報·甘南周刊》。12月,系列散文《新生的島嶼(十二):墮落者的天堂和高尚者的地獄》、《新生的島嶼(十三):人與上帝相互實驗》發表於《甘肅廣播電視報·甘南周刊》。 2008年5月,文化隨筆《仰望星空 光大智慧之路 構建和諧社會 展望人類未來——讀溫家寶詩歌<仰望星空>隨感》發表於《格桑花》文學期刊。 2009年11月,文化遊記《扎尕那,藏在石頭深處的桃花源》發表於《甘南發展》月刊。散文《在北莊高處》發表於《穆斯林通訊》,引起較大反響,被全國各地的伊斯蘭教北莊門宦教眾爭相傳閱。 2010年4月,散文《在北莊高處的感悟》發表於《中國穆斯林》雜誌第2期,在甘肅回族伊斯蘭教界引起一定反響。6月,散文《北莊高處》發表於《回族文學》第3期。7月,文化遊記《迭部:從紅色聖地到綠色長征》發表於《甘南發展》雜誌。2011年2月,散文《雲端上的扎尕那》發表於《西藏文學》第2期“甘肅作家專輯”。4月,文化隨筆《西道堂文化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在《穆斯林通訊》分3期連載,在一定範圍內引起熱議和讚譽。10月,應邀撰寫的散文《相助的鳥——從邊緣詩社到詩歌學會》發表於《西北師大報》 (總400期)“我與西北師大”專欄。
(三)評論要目:1996年2月,文學評論《疼痛孕育珍珠——高志俊抒情詩淺議》發表於《回族文學》第1期。8月,文學評論《激情出大詩——概說伊丹才讓詩歌》發表於《甘肅文藝報》第8期(總46期)。11月,文學評論《也說丹真貢布詩歌藝術的特色》發表於《甘南報》。 1997年4月,文學評論《發自內心的純真——讀曹世清詩文集〈眷戀高原〉》發表於《甘南報》。 1998年7月,文學創作談《甘南詩歌三人談》(敏彥文、李志勇扎西才讓)發表於《甘肅文藝報》7期。 1999年1月,中國作家協會《詩刊》社鄒靜之一行來甘南,甘南青年詩歌學會邀其座談,敏彥文已記者身份採訪了鄒靜之,訪談錄《康熙是個筐 現實往裡裝——電視連續劇<康熙微服私訪記>編劇鄒靜之訪談》發表於《甘肅廣播電視報》。 2003年4月,文學評論《抒情而絢麗的吶喊之花——扎西才讓詩歌藝術簡論》發表於《甘肅民族文學》。12月,文學評論《有疆的行吟者——寫給王小忠詩文集〈風雨中的燈盞〉》發表於《甘肅廣播電視報·甘南周刊》。 2007年3月,文化論文《網潮時代,南木特藏戲的出路(上)》發表於28日《甘南日報》“文化廣場”副刊。4月,文化論文《網潮時代,南木特藏戲的出路(上)》發表於11日《甘南日報》“文化廣場”副刊。8月,文學評論《盛裝著平民憂患意識的瓷器——阿壠及其詩歌印象》發表於《格桑花》文學期刊。 2009年5月,文學評論《甘南文學:高處寫作的心境》發表於《格桑花》文學期刊第1期。 2010年12月,文學評論《用人性和良知秤量生命與藝術——在白華英詩歌作品研討會上的發言》發表於《格桑花》第2期。 2011年2月,文學評論《甘南文學的現狀和發展前景簡論》(摘選本 9800字)發表於《甘肅文藝》(甘肅文聯主辦)期刊第1期。散文《雲端上的扎尕那》發表於《西藏文學》第2期“甘肅作家專輯”。6月,中篇文學評論《邊緣寫作的亮麗與困惑——甘南文學的現狀和發展前景簡論》(全本 47000字)開始在《甘肅文苑》(甘肅省文化館主辦)連載,9月,被《甘肅民族師範學院學報》選載。

敬畏母語是成就一切詩人的文化及血脈基因

——敏彥文給詩歌集《相知的鳥》的跋

A、“每個詩人都應該維護詩歌的尊嚴”(《天問詩歌公約》第一條)。“一個壞蛋不可能寫出好詩”(《天問詩歌公約》第四條)。的確,一個沒有尊嚴的人,肯定成不了好詩人,還容易成為壞人的工具或容易成為壞人,也就談不上維護詩歌的尊嚴。因此,對於一個詩人來說,可以把詩寫成不被社會公認為是好的,但絕不能把人作成被社會公認為是壞的。愛祖國和母族,最大限度地用尊嚴生存、工作和寫作,維護生命也是詩歌的尊嚴,是詩人應該遵守的基本準則。作不了一個好詩人,但必須做一個好人,做一個有尊嚴的公民。維護尊嚴是要付出代價的,正如喪失尊嚴是要付出代價的一樣。沒有尊嚴的寫作和沒有尊嚴的生活不是我們所想的。
B、“詩人天生理想,我們反對詩歌無節制地娛樂化”(《天問詩歌公約》第二條)。將詩歌娛樂化是對詩歌尊嚴的打擊和蔑視,而如果無節制地將詩歌娛樂化,那就是對詩歌的極大戲弄和侮辱,是將詩歌的尊嚴徹底打翻在地並踩斷其骨頭,這與天生理想的詩人是南轅北轍的。我們可以娛樂生活,但絕對不能娛樂詩歌。詩人,同樣也肩負著見證歷史(時代)的重任和使命,因為“詩人必定是時代的見證”(《天問詩歌公約》第三條)——維護詩歌尊嚴的基點正在這裡。
C、“反對詩歌無節制地娛樂化”不等於不講究技藝,“沒有技藝的書寫不是詩歌”(《天問詩歌公約》第六條)。技藝從語言開始到語言結束,而要使語言臣服人類高貴而奔涌的靈魂,我們首先要敬畏語言。“語言的魅力使我們敬畏,我們唾棄對母語喪失敬畏的人”(《天問詩歌公約》第五條)。對於回族來說,我們與生俱來的母語就是漢語,不象其他少數民族有自己獨特地獨立於漢語之外的母語。作為一名回族人,我從小就對漢語充滿著敬畏,對用漢語寫就的中華傳統文化典籍和國家的憲法及一切法律法規充滿著敬畏,對用漢語翻譯的《古蘭經》充滿著敬畏。敬畏母語是成就一切詩人的文化及血脈基因。
D、對母語的敬畏意識是與學習和繼承文化傳統分不開的。喪失對母語的敬畏意識的根源在於割斷了與傳統連線的臍帶,而把汲取營養的管子插到了外語的灘涂中。“到了該重新認識傳統的時候了!傳統是我們的血”(《天問詩歌公約》第七條)。傳統是我們特定生命的理性空間,是我們的自然而然,是我們的月亮和星星,是鋪展我們前途大道的田野。人在天性上是屬於大自然的,是大自然造就了人本身,只是由於社會性的浸染,人才越來越遠離自然本身,顯得機械和猥瑣,甚至認識不了幾種植物,成了會說話的另域動物——轉變了其作為自然之子的“基因”。“詩人是自然之子。一個詩人必須認識二十四種以上植物。我們反對轉基因”(《天問詩歌公約》第八條)。人類包括詩人必須回到自然性上來,保持其自然之子的本質和榮譽,這樣,人類才有光明的前程,詩歌才有光明的前程。

E、從0歲到16歲,我生活在農村。這裡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邊緣,是古絲綢之路——唐蕃古道的重要通道,是離內地最近的雪域高原。這裡,自然風光秀麗,文物古蹟眾多,民族特色濃郁,風土人情獨特,是農牧業交匯交叉的地帶;這裡,農業文明和牧業文明交流融合、取長補短,漢儒文化、漢佛文化、道家文化、藏傳佛教文化、回族伊斯蘭文化和現代文明交匯碰撞;這裡,藏、漢、回、土、蒙等24個民族共生共榮,為這塊土地創造了豐富多彩又特色各具的文化。比如說臨潭,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孕育造就了臨潭人特殊的文化性格特徵,使得臨潭人從血統和氣質上具有了不同於其他地方人的鮮明的性格和人文氣質,尤其是臨潭話,在全中國是獨一無二的。臨潭人不論走到哪裡,一張口就會準確地告訴人家自己的人文和地理老家。我作為臨潭人,同樣不能避免這種地理文化特徵。17歲那年,我從臨潭農村來到甘南州首府合作鎮,進入了更為純粹的藏漢等文化不斷碰撞不斷融合的“山麓”地帶,更為切近地接受了藏漢文化的浸潤。 兩年後,即1987年9月,我考上了大學,遠離高原小鎮去大城市上學,四年大學生活下來,各種學科的知識塞滿了我的大腦,但同時也改變了我的許多觀念,現代文明打在心靈上的印記也更為深顯了。大學畢業後,我帶著所學的學院派知識和所寫的學院派詩歌,回到了甘南,繼續我在多元文化共生共榮大地上的生命和文學之旅,時至今日,已越20年矣。20年來,我對漢儒文化、道家文化、藏傳佛教文化、回族伊斯蘭文化和現代文明的學習和認識不斷深入,並在我的文學創作和文化研究中自覺不自覺地反映著我對她們的認知。有人說我是甘南詩歌群落中的一個獨行者(王力語),這也許是我吸收多種文化元素的結果;有人戲稱我為“詩人哲學家”(扎西才讓語),這也許是我在詩歌中注入了多元文化對人類終極問題認識和關懷因子的原因……然而今日,我卻不知道該如何繼續寫詩了!

F、這本集子是我自1987年發表詩歌以來的第一部個人詩歌專集,是對我前一階段(1987年至2005年)寫作歷程的一個基本總結,也是對多年關心我的領導、師長、文朋詩友和親友的一個交代。我首先要感謝父親和母親,感謝他們給予我靈悟而健康的稟賦;其次感謝妻子,感謝她多年的吃苦耐勞及對我的體貼和關心;再次感謝我自己,我天資平常,且不太愛讀書,從小又多經波折,全憑了執著、勤奮和比較好的悟性,憑了長期的堅持筆耕,才寫下了數量比較可觀的文學作品,發表了數百首詩歌,才有了今天這個集子的出版,這是上蒼對我的格外眷顧,我雖卑微心卻安枕;四則感謝何來、梅紹靜、鄒靜之、陳冲、李明、魏珂張存學馬青山、高凱、高志俊、李老鄉、吳春崗、張巾英、完瑪央金、王惠玲、肖俊仁、周鼎新、周瑞、王力……等諸位報刊編輯和朋友扎西才讓、李城、李志勇、張世虎尕藏桑吉、馬國山、馬德思……以及妹妹敏彥萍、妹夫敏承志,沒有你們的激勵和關心,我堅持寫作到今天是不可想像的。此外,敏生光、旦智塔、沙拜次力楊自才姚克誠、曹世清、彭德玉、趙凌雲嚴和平、索新明、丁珂、冶孝敬、馬忠維……等諸位先生在我人生的一些重要關口,真誠地幫助過我,藉此機會謹表謝忱!
G、收錄在這裡的170首詩歌是從我發表在國內數十家報刊上的500多首作品中有意選出來的,最早的有1989年寫的,最遲的有2005年的作品,但我沒有按年代的順序編排,也沒有在詩歌后面標出寫作的時間。我是按詩歌的大體性質或類別作了歸類,將它們分為六卷,便於讀者朋友們閱讀和批評。另外,我將我自己關於認識詩歌的幾篇文字和有關文評家評說我詩歌的文章及這篇《跋》歸為一卷,名為《卷外輯》,和大家交流。
H、時間會消磨一切,時間也會記錄一切,就像樹的花朵、果實和年輪一樣,存在過的那一葉不可能復返,但存在過的有可能以新的姿態再現,就像春天再來,就像新月再圓。但願我的詩歌在您手上再現時,是芬芳的花朵和果實,而不是樹被砍伐後顯現的古老年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