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領導績效評價模型與評價技術分析

政府領導績效評價模型與評價技術分析

政府領導績效評價的定性模擬分析 政府領導績效評價的結構模型分析 政府領導績效的相對貢獻度評價模型研究

圖書信息

作 者: 王巍

政府領導績效評價模型與評價技術分析政府領導績效評價模型與評價技術分析
叢 書 名: 出 版 社: 科學出版社 ISBN:9787030252999 出版時間:2010-01-01 版 次:1 頁 數:137 裝 幀:平裝 開 本:16開 所屬分類:圖書 > 政治/軍事 > 軍事理論

內容簡介

《政府領導績效評價模型與評價技術分析》結合管理學、經濟學和組織行為學等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以科學發展觀為導向,在總結以往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構築出一種可量化的、更具操作性的政府領導績效評價理論方法體系,構建政府領導績效評價模型,採用定性模擬、邊際分析、最優控制分析和數據包絡分析等研究方法,通過"科學發展指數"——內含"相對貢獻度"、"相對進步效度"、"綜合效率指數"和"綜合潛力指數",來衡量領導績效的實力狀況,以此刻畫領導績效的總體發展水平和綜合進步情況。20世紀70年代以來,英國、美國等已開發國家興起了一場旨在提高政府績效的“新政府運動”,其主要特點是以“政府績效評估”作為核心管理工具。可以說,傳統的“行政領導”正在向“績效領導”轉變。如何實現在經濟成長中對“領導人才”這一稀有資源的開發,已經引起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專門研究。
《政府領導績效評價模型與評價技術分析》有助於政府公務員、經濟管理(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專業大學本科學生及公共管理專業(bn)A)碩士研究生對政府績效管理的深入研究,亦可為從事行政管理、公共管理、非營利性組織等領域研究的專家、學者提供參考。

目錄


前言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現實意義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評述
1.3 政府領導績效評價的技術支撐
1.4 本書的研究內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架構
第2章 政府領導績效評價的定性模擬分析
2.1 相關概念的界定
2.2 政府領導績效評價的結構模型分析
2.3 政府領導績效評價因素的知識表述
2.4 定性推理方法
2.5 政府領導績效評價的定性模擬過程及結果分析
2.6 本章小結
第3章 政府領導績效評價的定量因素分析
3.1 前提假設和關鍵指標描述
3.2 邊際分析模型
3.3 最優控制模型
3.4 本章小結
第4章 政府領導績效的相對貢獻度評價模型研究
4.1 政府領導績效與組織績效的關係
4.2 領導主體相對貢獻度的效度差異評價模型
4.3 效度差異評價模型的套用及檢驗
4.4 本章小結
第5章 政府領導績效的相對進步效度評價模型研究
5.1 政府領導者行為績效評價的主導思想
5.2 三次相對評價模型
5.3 三次相對評價模型的套用及檢驗
5.4 本章小結
第6章 政府領導績效的科學發展指數評價模型研究
6.1 科學發展觀與政府領導績效評價
6.2 科學發展指數評價模型
6.3 成本-效益評價模型的套用及檢驗
6.4 本章小結
第7章 關於領導成本、領導效益問題的進一步研究
7.1 關於領導成本的“最佳化機制”分析
7.2 關於領導效益的“後饋效應”分析
7.3 本章小結
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1 相對貢獻度的Lingo軟體數值計算公式
附錄2 二次相對評價值的Lingo軟體數值計算公式
附錄3 三次相對評價值的Lingo軟體數值計算公式
附錄4 綜合效率指數的Lingo軟體數值計算公式
附錄5 相對貢獻度的Lingo程式測算結果
附錄6 綜合效率指數的Lingo程式測算結果
致謝
·查看全部>>

前言

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在曲折中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政府履行著治理國家和社會的職能,因而,其成本投入和效益產出的實際狀況就直接反映政府工作的綜合實力。在現代政府工作的行政實踐中,追求管理的高效率低成本,已經成為各國政府不斷努力的核心目標。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提出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環節,要著力最佳化結構、提高效能,形成決策科學、執行順暢、監督有力的行政管理體制。高效率低成本的行政管理,可以保持行政工作的優勢和潛力,引導和監督行政行為與組織目標保持一致,創設和諧的工作氛圍,對我國實現既定的戰略目標具有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
領導績效是西方理論研究的產物,20世紀30-70年代,領導特質理論、領導行為理論和領導權變理論從不同的研究視角和概念結構出發,探討了影響領導績效的內在因素和外部條件,在經驗現象的解釋上呈現出顯著的差異,目前還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闡述和統一的理論模型。迄今為止,我國已經建立了一個以《黨政領導幹部考核工作暫行規定》為中心的領導績效評價制度體系,在更高、更廣的層面上認識並注重更全面、更現實的領導績效目標。目前的研究方法相對處於描述性階段,對領導績效的評價思想、評價機制、評價手段等方面的研究更顯不足,對實踐工作中的套用研究(包括成功的案例研究)更是缺少,在定量評價上偏重當前效益狀況,忽視主觀有效努力程度和持續發展能力,只能評價領導績效的某個方面或某個環節,無論在研究深度上還是廣度上,均有待於進一步深化和拓展。如何實現經濟成長中對“領導人才”的開發,已引起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專門研究。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1.各地方政府先後實行了多種形式的目標管理責任制
自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我國就開始試行機關工作人員崗位責任制,至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進入新的階段,地方政府在崗位責任制的基礎上,普遍實行目標管理責任制,在黨政部門大力施行目標管理。進入21世紀,一些地方根據新形勢發展變化,在實踐中不斷改革完善目標管理的方式和手段。目前,我國政府的目標管理工作越來越重視績效導向和績效評價,正向現代績效評估的方向轉型發展。①
2.不斷完善政府領導績效評價體系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政府領導績效評價就確定了以德、能、勤、績、廉為中心的全面測評方式,以注重實績為評價原則,但評價實績的標準和體系一直沒有建立起來,在實際工作中,存在單純用GDP考核領導幹部的傾向。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各地方政府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領導績效評價體系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具體特點概括如下:①評價指標體系既有經濟發展指標,又有社會發展指標;既有城市發展指標,又有農村發展指標;既重顯績,又重潛績;既看當前,又著眼可持續發展,同時將領導班子評價指標與主要領導個人的評價指標結合起來。②在全面評價的基礎上,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突出考核重點,在重視經濟發展指標的同時,根據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將勞動就業、環境保護和資源能耗等方面指標列入領導績效評價的重要位置。③許多地區在制定評價指標時,充分考慮不同地區、不同層次、不同崗位、不同基礎的特殊性和差異性,分門別類地設定評價指標和考核標準。④許多地區在制定評價指標體系時,都充分考慮到操作性問題,明確了指標的含義,確定了指標的標準,設定了各指標的權重和分值,實行量化考核,克服了以往績效評價中存在的重定性輕定量、重主觀輕客觀的問題。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