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關政治

攝關政治

攝關政治是日本平安時代(794~1192)中期的政治體制。在此期間,雖然藤原把持朝政,權勢不斷增長,但攝政、關白之職卻時斷時設,反映了朝廷貴族內部的鬥爭。

攝關政治

正文

日本平安時代(794~1192)中期的政治體制。具體指藤原氏以外戚地位實行寡頭貴族統治的政治體制。“攝關”是攝政和關白的合稱。天皇幼時,由太政大臣代行政事稱攝政。天皇年長親政後,攝政改稱關白,輔助天皇總攬政事。原規定攝政由皇族成員擔任,但自藤原良房866年正式稱攝政後,始為外戚所專。自866年至1086年大約 200餘年,史稱攝關時代。在此期間,雖然藤原把持朝政,權勢不斷增長,但攝政、關白之職卻時斷時設,反映了朝廷貴族內部的鬥爭。
858年8月藤原良房擁立年僅9歲的清和天皇,自己以太政大臣和外戚的雙重身份,代行天皇攝理政務,866年任攝政。至887年,其子藤原基經改任關白,為攝關政治之始。891年正月藤原基經死後,宇多、醍醐兩朝近40年間未設攝政、關白,天皇親自視政。及至930年6月,朱雀天皇繼位,藤原基經之子忠平擔任攝政,941年10月又改任關白,攝關政治再度恢復。949年忠平死後,攝關政治又中斷18年。967年10月至1086年的一百餘年間,是攝關政治的發展期。尤其是在藤原道長、藤原賴通父子時達到最盛,道長的四個女兒中,三個為後宮寵姬,一個為東宮妃。這期間的天皇大多是在藤原氏家出生、成長的,幼年即位,諸事聽任外戚決斷,因而“攝政即天子”,“關白之府第無異朝廷”。攝政、關白家管理莊園的事務所,成為執行國政的中心,朝廷僅為臨時舉行儀典的場所。1086年院政出現後,攝關政治隨之衰落,攝政、關白之職在鎌倉時代(見幕府政治)以後雖仍殘存,但已失去其原有的作用。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