攙扶老人風險基金

攙扶老人風險基金

老人跌倒在地,民間公益網站籌建攙扶老人風險基金,為勇於攙扶老人卻被冤枉者提供免費法律援助,必要時還會提供經濟幫助,基金會對於敢於攙扶的人被冤枉了,要打官司的時候我們可以提供法律援助,該基金也會使用基金以提供幫助。

概述

攙扶老人風險基金扶老人風險基金

攙扶老人風險基金,老人跌倒在地,因怕承擔責任沒人敢上前將老人扶起,幾度引發社會討論,民間公益網站中國好人網籌建“攙扶老人風險基金”,意在探索一條解決之道,基金將為勇於攙扶老人卻被冤枉者提供免費法律援助,必要時還會提供經濟幫助,華南師範大學理論部副主任、網站發起人談方教授表示遇到老人摔倒,在扶與不扶之間,我們希望社會上可以形成攙扶幫助的正面風氣。

產生背景

1、老人摔倒在路上,扶還是不扶?如果不去攙扶吧,將遭遇社會的道德譴責,良心不安;去攙扶吧,又心有餘悸,擔心自己會成為下一個“彭宇”,2006年小伙彭宇因攙扶一位摔倒老太而被告上法庭索賠13萬,儘管最後案件以和解撤訴結案,但其負面影響不可估量,讓社會患上了“彭宇後遺症”。“救人有風險,出手須謹慎”日益成為廣大公眾明哲保身的信條。當有老人摔倒需要他人攙扶時,即便那些想攙扶老人的人也噤若寒蟬,不敢伸出援手。

2、很顯然在沒有相應的救濟制度兜底的情況下,面對老人摔倒,如何做到既救助別人又保護自己,使風險降到最低,誰也不敢擔保做到兩全其美。特別是遇到需要緊急救人等特殊情況下,更是如此。畢竟沒有多少人願冒纏上官司,甚至因賠償導致家破人亡的風險,去攙扶一個素不相識的老人。
3、中國好人網發起人談方教授表示好人網就是要不讓好人寒心,我們要告訴大家遇到老人摔倒放心大膽地扶,當攙扶者與老人雙方產生糾紛,“彭宇們”究竟是助人為樂的活雷鋒還是撞倒老人的肇事者,遇到雙方各執一詞,責任實在無法判定的時候,“在幫與不幫之間,我們會選擇幫助他。”而且幫扶資金不設定上限。
4、如此一來,就為“彭宇們”解除了後顧之憂,既回應了“我扶他人受冤,誰來為我做主?”的疑問,也因為做好事獲得權利救濟這一正當的權利訴求能夠得到滿足,就會鼓勵更多的人不再猶豫觀望,義無反顧地加入到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行列中來,“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這一良好的道德風尚就會蔚然成風。

社會現象

1、以民間的力量修補社會道德。本來尊老、敬老、助老是傳統美德,如今卻因有潛在風險,而成了道德難題,令許多人望而生畏。由於受到“彭宇案”的影響,現在社會上許多人遇到老人跌倒時,想上去幫忙救助,卻因為害怕被對方冤枉,反咬一口是被撞倒的,於是畏首畏尾,又不敢上前攙扶,導致墮入一種道德悖論。
2、類似新聞常常見諸報端,即使有人不害怕,也往往因旁人的好意勸阻,或者擔心沒有清白證據,不得不放棄救助行動。而且還出現過有跌倒老人卻無人敢攙扶,最終因救助時間被拖延,造成死亡的悲劇。於是攙扶跌倒老人的行為,如今反而成為一件稀奇事,甚至被視為道德冒險,不禁令人唏噓。輿論在呼籲公眾反思、重拾道德理念的同時,亦在探求破解之路,而“攙扶老人風險基金”的成立,就是一次可貴的嘗試。

目的意義

1、這個風險基金相當於是一種“道德保險”,它將為因“攙扶老人”而陷入糾紛之中的人,提供法律援助和經濟幫扶,鼓勵人們放心行善。
2、現在社會道德底線不斷被突破,各種匪夷所思的事情屢屢出現,人與人之間存在著信任鴻溝,以致許多常識性的道德理念被遺忘。“攙扶老人風險基金”的出現,是以民間的力量,對社會道德進行修補,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消弭人心的冷漠。
3、老實說攙扶老人風險基金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風險。這種風險在於,基金設立的目的為幫助那些“勇於攙扶老人卻被冤枉者”,但到底誰才是“被冤枉者”,恐怕很難確定。那些有明顯的證據證明他並沒有撞人卻去攙扶的公民,那當然是“被冤枉者”,但是許多情形下,卻是雙方各執一詞,沒有其他證據,或者證據旗鼓相當,難以認定是否存在被撞的事實。
4、為了讓更多的人消除顧慮,敢於挺身而出,基金會哪怕援助了真正的撞人者,也要伸出援助之手,這是為了弘揚正氣不得不付出的代價, 攙扶老人風險基金應當將援助的重心前移,就是要通過提供法律援助、金錢補償等方式,鼓勵當時在場的證人出庭作證。基金會應當聲明,在公民挽扶老人出現爭議時,證人如出庭作證的,基金會提供法律援助和金錢補償,消除證人的後顧之憂。
5、攙扶老人風險基金最大任務應當在於,通過訴訟援助那些“被冤枉者”,特別是那些並沒有明顯證據證實是非,爭議性很大的案例,通過改變司法裁決規則,甚至促進法律的修改與完善,幫助他們在法律上尋找到一條救濟途徑,從而徹底地從法律上來解決這些“被冤枉”的問題,根本上扭轉人們不敢攙扶跌倒老人的問題。

現象剖析

1、人們遇危之所以“怕”字當頭,縮手畏腳,不敢靠前營救,重要的原因還在於,害怕給自己招惹麻煩。實質上它觸及的是目前中國社會轉軌換型過程中人們精神世界中倫理價值觀念的失落問題。法律援助機制缺失,“不敢扶”、“不作證”折射出了社會道德價值體系的傾斜。
2、在這種情況下唯有全社會道德價值體系的重鑄,使“助人為樂光榮,損人利己可恥”成為主流文化,才是最為重要而緊迫的。社會道德價值體系涉及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個體道德形成的社會心理過程,關聯人的行為選擇、行為修養、習慣養成等,需要通過構建道德實踐的活動平台,依託學習、就業、人際交往、網路交流等方面的管理、規範和引導,進而不斷提高公民的道德價值取向的水準和道德認知水平,逐漸使敢於扶、願意扶、主動扶成為社會風尚。
3、讓見義勇為者得到好報,關鍵是不能讓訛人者獲得任何便宜。要確保法律的、行政的、經濟的援助之手全部到位,使好人不再孤立無助,尤其是在訴訟中實行反舉證制度,並對訛詐者予以嚴厲處罰,使居心叵測者不敢妄動。

典型案例

1、2009年2月16日,南京一位九旬老人癱倒在人行道上,過往路人慾上前攙扶卻又“有所顧慮”,都小心地“繞個彎兒”走過。最終一位熱心市民喊來七八名路人作“見證”後,才敢打電話報警。
2、2009年7月22日,西安一位老人過路口時不小心摔倒,許多圍觀者不敢伸出援手,最後是熱心“的哥”猶豫良久後,將他一直攙回了家。
3、2009年8月24日,南京一位老人晚上11時騎電動車時摔傷,倒地不起,十幾名市民自發圍成一圈保護老漢,但直到救護車趕到,始終無人敢伸手拉老人一把。
4、2009年9月19日,重慶南坪一位約80歲的老人摔倒在地,手足抽搐,無人敢扶。
5、2010年1月31日,撫順市一位老人摔倒,20多個圍觀的路人無一人上前,直到一個路過的輔警看到,才將老人攙了起來。
6、2010年12月15日,深圳市78歲的市委組織部老幹部肖雨生在小區里跌倒,保全和路人無一上前攙扶。20多分鐘後,肖先生的兒子外出時發現,父親已沒有了呼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