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莊派

擺莊派

擺莊派為中國雲南德宏地區傣族小乘佛教宗派之一。又稱耿龍派。本派歸信者最多,信徒無須嚴格遵守五戒。僧侶教階分戛備、召商、召門、召吉四等。戛備為初入寺院學習文字及三歸依、五戒之兒童;召商為戛備經過正式佛教晉升儀式後之初級僧侶;召門系能遵守佛教教規,研學佛經,年齡二十歲以上之中級僧侶;召吉為寺院之最高領導者,由召門升任,須精通佛經,虔誠於佛教事業。

(圖)擺莊派擺莊

簡介

(圖)擺莊派擺莊派

“擺莊派”又名“寺院派”,屬於緬旬佛教系派別。傳入時間較早。主要分布在德宏州和保山地區的傣族崩龍族阿昌族的居住區。“擺莊派”和“潤派”僧侶雖多,影響最大,是雲南上座部佛教的主體。“多列派”也是也是屬於緬旬佛教(五台山)的派別。下有達拱量、蘇特曼、瑞竟、緬座四支,在芒市、遮放、孟定等地流傳,現在寺無僧。各派在教義教制上基本相同,不同之處在於持戒的寬嚴,和誦經的聲調高低快慢區別。

擺莊又稱耿龍,明代中期由緬甸傳入,主要分布在德宏州的芒市瑞麗、遮放、盈江、隴川、連山等地區。擺莊僧侶可以養家畜家禽,允許殺生、食葷腥,亦可吸菸飲酒。寺院建在村寨中,有寺產。擺莊在德宏傣、阿昌、德昂(崩龍)等民族中擁有較多信徒。

起源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因創始人釋迦牟尼在取得修行成功後,被稱為“佛陀”而得名。公元前5、6世紀曾為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的王子悉達多•喬達摩(Siddhartha Gautama)不滿當時印度社會婆羅門教的獨尊地位和種姓制度,於是創立了反對婆羅門教的“沙門思潮”之一的佛教,到現在為止已有2500餘年的歷史。釋迦牟尼逝世後約100年,統一的原始佛教開始發生分裂,先後出現了18個或20個不同的派別,這是部派佛教的時期。公元一世紀左右,一些佛教徒因不滿佛教內部腐化墮落,理論落後,於是新開教門,創立了大乘佛教,並把以前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貶稱小乘。5世紀以後,佛教逐漸受到婆羅門教的影響,並接受了婆羅門教的儀禮密軌,出現了密教。9世紀後,印度佛教因教義僵化,煩瑣保守,加之伊斯蘭教的廣泛傳播,佛教勢力漸漸衰弱。11世紀中葉,佛教在印度衰滅。

公元前3世紀,佛教在古印度國王阿育王的護持下,由印度本土向國外發展,最先由南印度傳入斯里蘭卡,以後又傳到了緬甸高棉泰國寮國等國,這一支稱“南傳佛教”。這一支佛教,在教義理論上,保持了較多的傳統思想,在實踐上以嚴格的修行為手段,因此曾有人將其稱為小乘佛教,但是該派反對這種說法,自認為是屬於上座部教派,故亦稱“南傳上座部佛教”;公元1世紀左右,佛教由北印度經中亞地區絲綢之路和海路傳入中國,又由中國傳入到朝鮮、日本、越南等國,這一支稱“北傳佛教“。這一支佛教,以弘傳大乘佛教為主,有流行漢地的漢地佛教和流行藏地的藏傳佛教二支。

特點

雲南上座部佛教是一個全民信仰的宗教。男性教徒終身至少到寺廟出家一次。一般在年青時到寺院出家,既發心奉佛,又可以在寺里學習佛教和文化。出過家的人才能在社會上取得應有的地位,受到大家的尊敬。上座部寺院遍布各地,“村村有佛寺,家家有佛堂”。寺院分為四等,最高佛寺是州總佛寺,負責協調佛教徒的佛事活動,頒布有關宗教法規,形式上批准僧人僧職的晉升,以及為新述職的官員、較高級別的土司舉行宗教儀式活動。下屬各勐的總佛寺是二級寺院,負責勐內的宗教事宜。同一地區的四個寺院或四個以上的村寨組成的若干箇中心布薩堂是三級寺院,負責每月法定日的佛事活動和監督比丘持戒的情況,批准及考核沙彌晉升比丘等事宜。各村寨的佛寺是最低級別的寺院,負責村民日常的禮佛誦經的活動,以及對年青人進行佛教教育、文化培訓的工作。僧侶的僧階,各地區、各派別都不一樣,潤派分為八級,擺莊派、多列派為四級。上座部沒有比丘尼,但有出家女。她們只能從事慈善事業,不得主持佛事活動。
雲南上座部佛教有自己的三藏,系南傳巴利文三藏的音寫。書寫的文字有傣泐文傣繃文金平傣文四種文字,寫在貝葉或構皮紙上。一些各民族的高僧、學者的著述,重要的傣文譯典和注釋也被收入在藏經內。重要的佛教節日有潑水節、雨安居、豪乾節等,每逢節日期間,也是人民歡慶的時節,非常熱鬧。1949年以後,上座部佛教參加了中國佛教協會,發揮了重要作用,使中國佛教從內容到形式真正的統一起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