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克臉效應

撲克臉效應

在人際交往心理學中,人們把冷淡這種中心性特質而影響一個人的良好印象的形成或由此而帶來的不良後果的現象,稱為撲克臉效應。 這主要是由冷淡的態度使人的臉看上去像撲克牌中的人的臉那樣呆板、冷淡,使人見後都感到心寒害怕,想遠離這種窘境。因此,人們形象地稱這一現象為撲克臉效應。

實例

這種撲克臉效應在學校中比較常見,平時所講的“看臉色”即是。例如,有一個從來撈不到“ 5 分”的小學生,意外地得了個“ 5 分”,他高興極了,接過老師遞過來的作業本,情不自禁地作了個“鬼臉”,美滋滋地扭了兩下屁股,才朝自己的座位走去,弄懂滿堂歡笑。這時老師生氣了,蹦著撲克臉喊道:“回來!得了個5分看你美的,連步都不會走了!重走!”小學生的一團高興一下子被嚇得九霄雲外了。他哭喪著臉慢騰騰地很不情願地走了回來。這時,老師又望著全班同學呆呆的臉,冷冷地說:“誰也不準向他學!”這種一見學生就呈現出一張撲克臉的教師還真不少。學生見到這樣的臉,能高興起來嗎?能接近他們嗎?回答是否定的。那為什麼還有那么多的教師這樣做呢?甚至我們學校的領導也是如此?

原因

主要的原因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錯誤的交際觀造成的。這種交際觀認為,在人際交往中,對人不可粗暴,不能靠“武力”鎮服,但也不能過分親近友好,相互之間應該保持一定的距離,臉上不要有所表示,呈一種威嚴狀,冷酷狀,這樣別人才摸不透自己的脾氣,才不敢在自己面前逞能、顯威、撒野和無禮,才會害怕自己,甚至聽從自己。這種觀點還認為與人過於接近、對於親熱,對方會失去恐懼感,自己會失去控制力,如果與對方距離太遠,過於冷酷,對方又根本不會與人交往。因此,持有這種觀點的人在與人交往時,從不肯剝去這張冷冰冰硬梆梆的撲克臉,試圖用這種撲克臉來對待對方,以維護自己的“威嚴”。

二是冷淡具有中心性特質的以點概面的作用。這是心理學家阿希在研究印象形成原理時用實驗證明了的。實驗是這樣的:阿希發給受試者一套描述對象個人特質的形容詞。讓受試者按第二套個性特質形容詞來指出自己對該對象的印象。他向一部分受試者把對象描述為 “聰明、靈巧、勤奮、熱情、果斷、務實、謹慎”。向另一部分受試者給以同樣的描述,只不過其中的“熱情”一詞換成“冷淡”。按常理這七個形容詞只換了一個應該對最後印象的形成影響不大,但事實上影響是很大的,發生了質的變化。諸如這類起到了以點概面作用的形容詞,阿希稱它為中心性特質詞,此外就是邊緣特質詞,沒有這種效應作用。可見,撲克臉(冷淡)在交往中就起到了這種以點概面的作用。

三是撲克臉的呆滯性作用。在人際交往中,呆滯的撲克臉給人發出的信息是:“我不想再交往下去了,”“請走開,我沒興趣!”因此,人們一旦看到對方目光呆滯、臉色無光,一副撲克臉時,都會產生停滯交往的心理,而去尋找樂於與自己交往的人。因此,平時我們都要培養“熱情待人”的品質,而提醒人們在接人待物上切忌冷淡二字。

上述可見,撲克臉效應的結果常常會給人留下一個冷酷無情、無法交往的壞印象,因此,在人際交往中無法進行下去,最終脫離群體,形成孤僻的個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