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州區

播州區

播州區,為貴州省遵義市第三個市轄區,前身為貴州省遵義市遵義縣的大部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國函[2016]56號 《國務院關於同意貴州省調整遵義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在原遵義縣基礎上調整設區,區名正式命名為“播州區”,原來沙灣鎮、芝麻鎮等5個鄉鎮劃歸遵義市匯川區管轄,將新舟鎮等5個鄉鎮劃歸遵義市紅花崗區管轄。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播州區播州區
原播州大體在今貴州省遵義市。遵義,意為遵王之義。隋初置牂柯縣,唐改建安縣,唐朝武德、貞觀之時,國威大震,"四夷賓服"。貞觀九年(635年),以隋朝牂柯郡的北部地置郎州,領恭水、高山、貢山、柯盈、邪施、釋燕六縣。十三年(639年),以廢郎州的六縣地置播州(明代解釋播字,為番之有才者,即招撫蠻夷所置的州),這是史書上第一次出現播州之名,播州一直存在到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歷時961年。
春秋戰國時期為鱉國地。秦時以鱉國地置鱉縣,包括現今遵義、綏陽、桐梓縣等。唐初,先後名為建安縣、恭水縣、羅蒙縣。唐貞觀十六年(642年)改羅蒙縣為遵義縣,遵義縣名從此開始。宣和三年(1121年)廢遵義軍,置遵義縣。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置播州總管府,屬播州軍民安撫司。明洪武五年(1372年)改播州總管府為播州長官司。屬播州宣慰司。明萬曆二十九(1601年)改播州長官司為遵義縣,屬四川遵義軍民府。清雍正六年(1728年)隨遵義府改隸貴州。
民國元年(1912年)將遵義縣併入遵義府,後撤府復縣。1950年屬遵義專區,同年遵義市、縣分開。1951年將遵義市併入。1952年又與遵義市分開。1958年撤縣併入遵義市。1961年8月16日,恢復遵義縣建置。
1992年前,轄新新蝦茅,高山板松,鴨楓泮,龍團尚,南三烏17個區,141個公社(鎮),696個生產大隊,9271個生產隊,轄區面積4092.66平方公里。
1992年撤併建,轄38個鎮鄉.
1997年遵義撤地市後、新蒲鎮、深溪鎮、金鼎山鎮併入紅花崗區。
2003年高坪鎮、泗渡鎮、板橋鎮、團澤鎮4個鎮劃入遵義市匯川區。
2009年新蒲新區正式掛牌成立、新舟、蝦子、永樂和三渡劃給新區代管。
2016年3月,《國務院關於同意貴州省調整遵義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國函〔2016〕56號):一、同意撤銷遵義縣,設立遵義市播州區,以原遵義縣(不含山盆鎮、芝麻鎮、沙灣鎮、毛石鎮、松林鎮、新舟鎮、蝦子鎮、三渡鎮、永樂鎮、喇叭鎮)的行政區域為播州區的行政區域,播州區人民政府駐南白鎮西大街53號。二、同意將原遵義縣的山盆鎮、芝麻鎮、沙灣鎮、毛石鎮、松林鎮劃歸遵義市匯川區管轄。三、同意將原遵義縣的新舟鎮、蝦子鎮、三渡鎮、永樂鎮、喇叭鎮和遵義市匯川區的北京路街道劃歸遵義市紅花崗區管轄。

2016年6月6日,播州區正式掛牌成立。

行政區劃

2016年:南白鎮、龍坑鎮、三岔鎮、三合鎮、苟江鎮、烏江鎮、樂山鎮、龍坪鎮、團溪鎮、鐵廠鎮、西坪鎮、尚嵇鎮、茅栗鎮、新民鎮、鴨溪鎮、石板鎮、楓香鎮、泮水鎮、馬蹄鎮、平正仡佬族鄉、洪關苗族鄉

自然資源

遵義縣地處貴州省北部,東接湄潭縣甕安縣,南鄰息烽縣、開陽縣,西連仁懷、金沙縣,北界桐梓縣、綏陽縣、紅花崗區、匯川區。位於東經106°17′22″至107°25′25″,北緯27°13′15″至28°03′03″之間。全縣東西長112.5公里,南北寬89.3公里,土地總面積3367平方公里。

人口民族

人口

2014年,播州區(原遵義縣)公安戶籍戶數392565戶,總人口1235336人。其中:農業人口1054538人,非農業人口180798人;在總人口中:男性645382人,女性589954人,性別比109:100。年內遷入8793人,遷出11186人;人口出生率10.07‰,人口死亡率5.15‰,人口自然增長率4.92‰。

民族

播州區(原遵義縣)境內除了漢族外,還有苗族、仡佬族、彝族、土家族、白族、侗族等20個世居少數民族。

經濟概況

2013年,播州區(原遵義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290804萬元,比2012年增長16.9%,增速比2012年低0.6%。其中:第一產業385497萬元,增長6.7%;第二產業1134526萬元,比2012年增長22.3%;第三產業770781萬元,比2012年增長14.0%:其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比2012年增長16.2%;金融保險業比2012年增長9.6%;批發和零售業比2012年增長14.7%;住宿和餐飲業比2012年增長17.9%;房地產業比2012年增長11.3%。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16.8%、49.5%、33.7%;三次產業的貢獻率分別為6.3%、64.3%和29.4%;三次產業分別拉動經濟成長1.1%、10.8%和5.0%。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4516元,比2012年增長16.6%。

第一產業

2013年,播州區(原遵義縣)糧食種植面積125528公頃,比2012年增長2.5%。其中:夏收糧食作物面積31968公頃,秋收糧食作物面積93560公頃。油料作物面積38248公頃,油菜面積35333公頃,蔬菜面積59111公頃;烤菸面積10984公頃;藥材面積2075公頃;水稻面積30592公頃,玉米面積25288公頃,小麥面積3628公頃;薯類面積43588公頃;豆類面積11176公頃。
2013年,遵義縣完成人工造林1914公頃;實施稻田養殖青田魚4227戶15100畝,全縣水產品產量21841噸,漁業總產值32858萬元,比2012年增長18.5%。

第二產業

2013年,播州區(原遵義縣)完成工業總產值3564561萬元,比2012年增長21.1%,實現增加值914049萬元,比2012年增長19.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189857萬元,比2012年增長19.8%,實現增加值853490萬元;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中,輕工業增加值230816萬元,比2012年增長144.9%;重工業增加值622674萬元,比2012年增長1.4%。
2013年,播州區(原遵義縣)資質以上建築業總產值73585萬元,比2012年增長72.4%;全年資質以上建築業企業4個,從業人員6135人,比2012年增加2700人;施工房屋面積923000平方米,比2012年增長80.8%。

第三產業

2013年,播州區(原遵義縣)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94738萬元,比2012年增長16.4%。分城鄉市場看,城鎮市場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437354萬元,占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88.4%;鄉村市場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57384萬元,占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1.6%。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406010萬元,占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82.1%;住宿和餐飲業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88728萬元,占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7.9%。限額以上單位零售總額87019萬元,比2012年增長95.3%;限額以下單位零售總額407718萬元,比2012年增長7.2%。
2013年,播州區(原遵義縣)旅遊接待人次370萬人次,綜合收入28.8億元,比2012年增長29.5%。

社會事業

播州區內中學一覽表
遵義縣一中 遵義縣二中 遵義縣三中 遵義縣四中 遵義縣五中 遵義縣六中 遵義縣七中
團溪中學 鴨溪中學 新民中學 遵義縣八中
八里中學 平正中學 楓香中學
烏江中學 三合中學 樂山中學 新寨中學
鐵廠中學 尚嵇中學  和平中學
龍坪中學 三岔中學 石板中學 洪關中學
馬蹄中學
泮水中學
苟江中學
西坪中學 團溪鎮中
洪關中中學
 樂理學校 

紅色文化

紅軍長征強渡烏江(桃子台,茶山關,烏江渡、大塘口,小渡口)
雄師刀靶告大捷
苟壩會議

風景名勝

烏江渡景區位於烏江鎮,距省城貴陽100公里,距歷史名城遵義50公里。2003年,被評為國家AA級旅遊風景區。2005年,烏江渡發電廠被授予全國工業旅遊示範點;景區成為全國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
苟壩會議會址,位於楓香鎮苟壩村馬鬃嶺山腳,距縣城50公里。苟壩內革命歷史遺蹟有:苟壩會議會址(新房子)、紅軍醫院(黑神廟),周恩來、朱德舊居(長五間)、苟壩老街(苟壩抗捐委員會舊址)、水口寺(紅軍警戒崗哨)、馬鬃嶺紅九軍團司令部駐地、紅軍烈士墓,紅軍標語,還有魯屏周墓和陶瓷廠。
瓦廠寺,古稱復興禪院,在龍坪鎮東5公里仙鳳山麓後台壩,是縣境內尚存規模最大的梵剎。該寺保存著一批木雕和石刻藝術品,以佛像、人物造型、花草鳥獸圖案為主,以及仙山瓊閣、建築器物、山川風景等圖案。
山關位於貴州省尚嵇鎮茶山村烏江北岸,距尚嵇集鎮約6公里,關下渡口稱茶山渡,是遵義通往開州(今開陽)、貴陽的要津。茶山渡逆江而上約八公里,是桃子台渡口,順流而下約三公里,是楠木渡渡口。茶山關關口高出江面300餘米,渡口兩岸高山壁立、懸岩聳峙,此處烏江江面狹窄,水流湍急,因此被歷代兵家稱為“險渡”。關下紅岩洞中石碑上所刻進士李為的一首古詩,更是茶山險極的精彩記述:“烏江無安渡,茶山尤險極。急流一線穿,絕岸千仞植。黔蜀古分疆,遵開今劃邑。扼要設雄關,前明時萬曆。過客始經此,南北疑咫尺。勒馬及峰頭,目眩失魂魄。下臨不測淵,上峙懸崖壁。四顧幾無路,徑絕石自辟。嗟彼負販人,到此長嘆息。
”因此至今,當地仍有“行盡天下路,難過茶山渡”之說。石筍溝位於新民鎮龍豐村境內,處於細江水河入烏江河口處。距新民鎮政府所在地4公里。電站四周懸崖峭壁,谷深清幽,濃蔭密布,涼風習習,環境及為幽美、靜謐。河中怪石兀立,時激團團浪花。其景觀飛瀉而下的瀑布,響聲震谷,群燕飛躍於絕壁上下;靜聽猿蹄聲聲,恍若隔世,置身世外,是野炊探險經歷煩囂生活後,回歸大自然的絕好去處。
紅岩河位於新民鎮龍豐村境內,距鎮政府所在地5公里,系烏江水河上遊河段,因兩岸絕壁呈紅色,故得名。這裡水流湍急,河水清澈,至上奔騰而下,滔滔不絕,多急流險灘,兩岸樹木蒼翠欲滴,楠木成蔭。在河內漂流,可以飽攬兩岸有如刀削一般呈紅色的陡峭絕壁風光;也可以徒步沿河前進,走過鑲嵌在絕壁上的棧道,沿路喀斯特地貌景觀雄偉壯麗,奇峰異石,有如神佛,有如飛龍,有如仙女,有如壯士,蔚為壯觀,或竹筏蕩舟,非常刺激,這裡集熔岩、山、水、洞、石林組合之精髓,融雄、奇、險、峻、幽、古為一身,可謂“山林水洞,夢幻組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