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豆成兵

撒豆成兵

撒豆成兵,中國歷史典故之一。傳說中謂散布豆類即能變成軍隊的一種魔法。世人大多聽過撒豆成兵,卻鮮有人知道撒豆成兵的真相,所謂撒豆成兵並不是將黃豆或者穀米變成士兵,而是以穀物為載體,每一粒穀物承受施法者一息靈氣,告祭天地之後畫符召請地府陰兵現身陽世,陰魂最喜歡的食物是豆腐,但豆腐是無法承載靈氣的,只能退而求其次用豆子,陰兵現身之後會搶食黃豆,吞入黃豆的同時也吞食了黃豆上承載的靈氣,由此接受施法者的神識控制,黃豆的作用僅限於此。

基本信息

成語解釋

【成語】: 撒豆成兵

【拼音】: sǎ dòu chéng bīng

【解釋】: 撒放豆子,變成軍隊。傳說中謂散布豆類即能變成軍隊的一種魔法。舊小說戲曲中所說的一種法術。

成語典故

【出處】: 元·無名氏·《十樣錦》第二折:“變晝為夜,撒豆成兵,揮劍成河,呼風喚雨。”

示例信息

1.既有這剪草為馬,撒豆成兵的本事,何憂大事不成!《平妖傳》第三十一回

2.《封神演義》寫聞仲與姜尚大戰岐山,由於商朝軍隊得到申公豹一幫道友相助,西周軍隊漸漸不支。關鍵時刻,姜尚得到燃燈古佛相助,撒豆成兵,反敗為勝。

用法信息

作賓語、定語;用於迷信說法。實際生活里的運用是,通過推廣體系組織的功能推展經營活動,達到接受產品的目的。

典故信息

傳說中謂散布豆類即能變成軍隊的一種魔法。

《封神演義》寫聞仲與姜尚大戰岐山,由於商朝軍隊得到申公豹一幫道友相助,西周軍隊漸漸不支。關鍵時刻,姜尚得到燃燈道人相助,撒豆成兵,反敗為勝。

相關傳說

滿清時候,因為朝廷腐敗無能,外國洋人打進了北京。咱們這一帶,也都讓洋人毛子給占了。

這伙洋毛子,個個大鼻子,黃頭髮,可凶了,他們見了人就殺,見東西就搶,攪亂的村村戶戶人心慌慌,雞犬不寧。可把老百姓害苦了。

人們被逼得沒有辦法,都紛紛擁到老爺廟去討簽,求佛保佑。老爺廟的前殿上,人都跪滿了,往遠處一瞅,黑呀呀的一片。關公急了,泥像上出了通身的汗,汗水連連不斷往下流。這時,一個老頭沖關老爺的聖象叩了三個頭,說道:“關老爺,洋毛子可把我們糟蹋苦了,該咋辦呀?你保佑我們吧。”

忽然,關老爺睜開了眼,嘴動了動,望著討簽的人群說:“兵打兵,賊打賊,你問我,我問誰?”說完,用手抓了一把黃豆,高高一揚,這黃豆落到地上都變成了兵馬。這伙兵馬刀槍不入,英勇無比,直衝著洋毛子殺去,眾人也都跟在後面。直殺得洋毛子哭爹叫娘,死傷無數,活著的就向狗一樣忙夾著尾巴逃了。

實際套用

所謂撒豆成兵,就是通過推廣體系組織的功能推展經營活動,達到接受產品的目的。

這裡面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要經營好組織,也就是組建、管理好一個有特色的根據地。二是要善於發揮組織的功效。二者相輔相成。社會發展史告訴我們,人,只有組織起來,才能產生倍增效應。比如有1萬個無組織、無紀律的各行其是的人,必然是一盤散沙,毫無戰鬥力。

但當1萬人按一定的組織原則和秩序排列成方陣,則可以產生氣壯山河、震天撼地的偉力。我們常說團結就是力量,實際上就是講組織起來的力量。一定的組織都是一定的社會成員為了達成特定的共同目標而自覺形成的有一定秩序和功能的排列組合體。

刀槍不入,撒豆成兵這種傳說中的神功大法,歷來本看做只有高深法力的大師才能具有,撒豆成兵也只能在神話小說里看得到,而我們普通凡人還不具備這樣的法力,但是,一些有著大智慧的人,卻可以創造出撒豆成兵一樣的奇蹟。像諸葛亮的空城計,幾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

撒豆成兵的最大特點,就是不費一兵一卒,就取得了戰場上的勝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