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行”,移動。 是故,因此。 菩提:前文亦有,是“覺悟”的意思。

1.簡介

《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梵文: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हृदयसूत्र,Prajñāpāramitā Hṛdaya Sūtra,又稱《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簡稱《般若心經》、《心經》,共五十四句,二百六十七字,是般若經系列中一部極為重要的經典。《心經》言簡義豐、博大精深、提綱挈領,直明“第一義諦”,集中展現了般若學的精髓,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誦的佛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句即出自該部經文。
梵文經名PRAJNA-PARAMITA-HRIDAYA-SUTRAM,梵文原意如譯為「智度提要經」或「智度綱要經」,比較符合原文。全句分譯如下:PRAJNA(智慧型),PARAMITA(到彼岸),HRIDAYA (心、心臟、提要),SUTRAM(經典)。

2.經典經文

其中,摩訶發音(mo2he2,磨合),般若發音(bo1re3,波惹),菩提薩陲中的陲發音(duo3,朵,而不是垂),阿耨多羅的耨發音(nou4,同英文NO的發音)

不分段的原經文:

南無阿彌陀佛!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按意思分段的經文:

這個版本分段是按照經文的意思的情節進行分段的,原經文不分段。
《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唐三藏法師玄奘 奉詔 譯
南無阿彌陀佛!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陲,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
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3.經文詳解

這裡提供了兩個版本的翻譯。也許也會有疏漏之處。誠心學習佛經,看白話翻譯是遠遠不能體會佛旨的,還需要參看各種大師的解說,並自己體會。

忠實原文的翻譯

整篇文章,通過介紹般若波羅密的大智慧是如何得到的、這種大智慧是什麼、擁有它能夠達到什麼樣的境界並舉出樣例、因此我們該怎么做,分為四部分。
1 南無阿彌陀佛!
這句話是佛教里常用的開頭語。“南無”是歸向於、禮敬於……之意,阿彌陀佛,又簡稱"阿彌陀"或"阿彌",是有無量功德的覺悟者的”代號。這句話的通俗解釋是:皈依於阿彌陀佛。再仔細一點說,就是“向那智慧的完美致敬,向那可愛的、神聖的致敬!”。
2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詞義:
觀自在菩薩,是“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摩訶薩”的簡稱,能施眾生樂、濟度生死岸
“行”,移動。“般若”,即梵語的“大智慧”,它的意思和普通的智慧是不同的。“波羅密”是“彼岸到”的意思,中國文法為“到彼岸”,即是圓滿的意思。所以般若波羅密,是圓滿的智慧,即因這種智慧使人超脫輪迴達到完滿,又因達到完滿而獲得了完滿的智慧,這是一種宇宙循環式的說法。“般若波羅密多”是新派翻譯,與“般若波羅密”是一個意思。 “五蘊”,即色、受、想、行、識。
句義:
阿伐羅其塔(Avalokita)---神聖的主和菩薩---在圓滿的智慧的深處移動的時候,他從高處往下看,看到五項要素——色、受、想、行、識,它們的存在,都是“空”。知曉了這一點的智慧,就可以度過一切苦難和災厄。
3 舍利子!
這句話是佛教常用感嘆語。這裡應該是代表了佛祖十大弟子之一的舍利弗,梵文Sariputra的音譯。另譯為鶖鷺子。號稱“智慧第一”。
4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詞義:
色、受、想、行、識,是五蘊。“色”,簡單地說就是指物質,你的形體,和你在形體外所感受到的物質形態。受,是感受。這五項是並列關係,期間也有一定的邏輯性,但並不是順序地產生關係。
句義:
喔,舍利子!形體是空,而空就是形體,空和形體並沒有什麼不同,形體和空也沒有什麼不同。任何有形體的本質都是空。同樣地,感情、知覺、內在衝動和意識,同樣的道理,它們也都是空。
這裡摘錄一段對這句話的稍微深入的解釋。其中有“空”和“緣起性空”的說法。
就是說一切法“緣起性空”。“色”,就是色、受、想、行、識五蘊中的色,是指物質。任何物質現象都是緣起,它有相狀,它有功用,但是它的相狀和功用裡面沒有常恆不變的指揮它的主宰,所以說是空。所謂空,不是指的色外空(物體之外的空),也不是指的色後(空物體滅了之後的空),換句話說,並不是離開色而另外有一個空,而是“當體即空”。色是緣起所起,色法上不能有個不變的實性,所以說“色即是空”;唯其沒有實性,所以能遇緣即起,所以說“空即是色”。受、想、行、識等精神現象也同樣地是“緣起性空”。“緣起性空”是宇宙萬有的真實相狀,即所謂“諸法實相”。大乘佛教以實相為法印,稱為“一法印”,一切大乘經教,都以實相的道理來印證。如前面所說“無住涅槃”和“菩薩六度四攝“等教義,都是以緣起性空的理論為基礎的。
5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詞義:
法,達摩(Dharmas),宇宙或個人存在的基本法則。
句義:
喔,舍利子!所有的法則的特徵都是“空”,它們不是被產生的,也不是被消滅停止的;不是被玷污的,也不是潔淨的;不是增加(被完整)的,也不是被減少(缺損)的。
6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詞義:
是故,因此。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參看句義。眼界:視覺能感知到的事物。意識界:意識能感知到的事物。無明:沒有明白的事物,即無知。盡:盡頭,斷盡,絕滅。老死:不僅僅是指死,而是“苦”——生老病死。苦、集、滅、道:苦為生老病死,集為集聚骨肉財貨,滅為滅惑業而離生死之苦,道為完全解脫實現涅盤境界的正道。無智亦無得:“智”為能求的心;“得”為所證的佛果或者所求的境界。
句義:
所以啊,在“空”裡面沒有形態、沒有感覺、沒有知覺、沒有衝動、也沒有意識;沒有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頭腦:沒有形體、聲音、氣味、味道、可觸知的東西、法則;沒有視覺能感知到的,甚至沒有能意識到的;沒有無知,也沒有無知的斷絕(即全知);沒有生老病死,也沒有生老病死的絕滅(即生命的恆定,並非永生或永死);沒有生老病死、沒有集聚骨肉財貨、沒有滅惑業而離生死之苦、也沒有完全解脫實現涅盤境界的正道;沒有能求正果的心,也沒有達成的正果。
7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
詞義:
菩提薩埵:梵文是 Bodhisattva, 菩薩。以下是菩薩的細析:“菩提”漢譯是“覺悟”,“薩埵”漢譯是“眾生” 或 “有情”(一切有感情的眾生),全譯是“覺有情”,它包括自覺和覺他兩層意思,就是說,菩薩既是已經“覺悟的眾生”,又是以覺悟他人為己任的有情。
般若波羅密多:見前文解釋。
顛倒夢想:顛倒:錯亂的、混亂的、本末倒置的意思;夢想:夢幻的、虛空的、虛無縹緲的意思;
涅盤:也做涅磐,原文為盤。即是無漏,就是消滅了苦的因和苦的果。也就是說,離開了生老病死的苦,中文也常常翻譯成滅度、圓寂,就是指智慧和福德都達到了圓滿的成就,達到了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寂靜、安樂狀態,是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
究竟:並不是一個詞,其實是兩個字,分為究——最終,和竟——達到,此為古文言常見情況。
句義:
因為沒有什麼達到的果,所以一個菩薩,依靠這種完美的智慧(即前文的智慧),心中沒有什麼掛念和障礙;由於沒有什麼掛念和障礙,所以他沒有恐懼的事物,他已經遠離了人間的混亂的夢想和煩惱,最後達到了完美的安樂的解脫的境界。
8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句釋:
這句是一個事例。也有斷句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詞義:
三世:即過去、現在、未來。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是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的無上智慧。逐字翻譯如下:
ā noù duō luó , sān miǎo sān pú tí 【漢語拼音】
阿 耨 多 羅 三 藐 三 菩 提 
arhte samyaksam-budhhaya 【羅馬音標】
阿囉哈迭 叄藐克叄 布達雅 【中文譯音】
應供 正等覺 佛 【釋義】
句義:
所有在三個世代里的佛,因為他們依靠這種圓滿的般若智慧,所以得到真正平等地察覺和知曉一切真理的無上智慧。
9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句義:
所以,我們知道了,般若波羅密多的這種完美的智慧,是偉大的咒文,是擁有大知識的咒文,是至高無上的咒文,是無與倫比的咒文,它能夠除去世間一切的痛苦,這份功用真實而不虛假。
10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注釋:咒文一般不翻譯為白話,因為會失卻它的原意。此處僅為對咒文意思的解釋,切忌誦讀白話文。
詞義:
揭諦 GATE:度過。
波羅 PRA:彼岸,前文亦有。
僧 SAM:眾生。
菩提:前文亦有,是“覺悟”的意思。
薩婆訶:是成就義,即達到一切成就,一切速疾成就。這個詞有一點感嘆性質,但並不是單純的興奮之義。
梵文句釋:
GATE,GATE,PRAGATI,PRASAMGATI,BODHI,SAVAH,意義為:「度呀!度呀!度到彼岸,度眾生到彼岸,成就覺者。」
全句分譯如下:GATE,GATE(度呀!度呀!)PRAGATI(度到彼岸),PRASAMGATI(度眾生到彼岸),BODHI(覺、菩提),SAVAH(所做之成就)
句義:
所以我們說這種完美智慧的咒文,就是在說咒文:度過啊度過,度過彼岸,度眾生過彼岸,迅速達成成就證得覺悟。

佛教旨譯

這個版本的一些翻譯多為一些理解上面的翻譯,與梵語的意思是有出入的,比如菩提和薩婆訶的翻譯,菩提是“覺悟”的意思,而“薩婆訶”是感嘆義和成就義,並無“始末”的意思;而且部分文義不甚明了。但此版本在宣揚佛法方面難能可貴,故保留在此。
心經淺釋
“觀自在菩薩”
觀自在三字是雙關語;其顯意是指觀世音;其密意是指在入定時要觀——自在菩薩(即摩尼珠)在出出入入。摩尼珠是天目前出現的極亮光團,在它具足能量時,腦中一片光亮,顯出觀音像來。觀(接受)、世音(宇宙信息)、自在(自然信息)。
“行”
是修行的意思。
“深”
是徹骨徹髓之意。
“般若”
般若即智慧,分深般若與廣般若兩種,觀世音修的是深般若,故稱行深般若(修深智慧)。
“波羅”
波羅即到達彼岸(目的地)。
“密多”
密為太虛、宙心、萬物;多為不同種類、屬性。佛法平等,無有高下,一體同觀,故曰密多(萬物同觀)。
“時”
無過去、現在、未來,同歸一時。
“照見五蘊皆空”
照見指入靜反照,產生條件反射之所見。五蘊即色受想行識,亦稱五根境。入靜反照,照見五蘊淨(空),清淨本能,覓之了不可得,故曰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若不得五蘊空,依舊墮落生死界,再受輪迴苦。入靜反照,本身清靜,自能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顯意指釋迦的大弟子之一的舍利弗;密意一為房舍,一為舍離,利是有利於,子是生命本質,真我,自我,大靈。四大五蘊之身如客店,生命體暫住其中,生命體離開房舍,有利於它走上回歸之程而常存。
“色不異空”
以心觀境,境上有空,見色便見空,心即是空。反觀自己,是色,色即是空。觀種種相,種種相即是空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空不異色”
色與空異相而同源,凡夫視為兩般而不見同源。諸佛菩薩行平等智,不生分別相,而凡人不能將二者歸一,機見不同,有色有空墮落二邊見。
“色即是空”
眼是色不能見,唯真空能見。手是色不能行拳,唯真空能行拳。意根有名無形,分為八萬四千。見聞覺知總歸六根。無眼能見,無手能行拳。神通妙用遍身互換。
“空即是色”
諸佛菩薩見十方世界,只是一空界,平等無二。三界眾生則著相分別。見種種相,隨聲逐色,出胎入胎,不知不覺。聖賢不見有色有空,內外無分別,常自寂滅相,光明動耀周沙界。安知,色空二字俱不可得。即不可執著於色,亦不可執著於空,而落入二邊見。亦無空,亦無色。
“受想行識”
因有眼故便受其色,因有色故便受其想,因有想故便受其行,因有行故便受其識,因有識故便受六根,因有六根便有六塵,……故隨聲逐色,流浪生死,終無止境。若要生死斷,輪迴息,但從一根照破,令四大五蘊淨盡,廓然無我,當下空寂,方可尋得空劫前自己。
“亦復如是”
全經文的上半至此。也是如此。
既無我故,萬法皆無,總歸於空,喚作萬法歸一,不落第二見。諸漏已盡,以歸寂滅。求出三界,天地不能拘。身超法界外,自在更無憂,名曰舍利子。
“舍利子”
如前所解。
“是諸法空相”
一味談空,只為眾生。但一味談空,又不能方便有情無情,故設立種種假名,引導眾生皆歸空寂。若信未及,但去坐,反照照見,五蘊實無所有,自然入空。既得入空,其法亦空,人法俱空,自然休歇。
“不生不滅”
不生不滅,全談理性,有生有滅,全談實相。眾生原本具足法身,虛空之體,亘古亘今,不生不滅,不變不移,無去無來,無舊無新,湛然常寂。時間有永恆性,不消失性。生命本質也具永恆性,不消失性。生滅者僅生命形體,而生命本質與時間一樣,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指眾生本源,其法身皆清淨,無瑕無染,無污無垢,無濁無塵,如蓮花,如水中月。佛面如滿月,如千日放光明,佛面指生命本質,即大靈。行功時可見一輪滿月,又明又亮,即摩尼珠,大靈的靈光。
“不增不減”
虛空之體不增不減,猶如不動。上乘之士信無疑,中下之士必生怪。生命靈體乃一冷光團,能量高時則亮,能量低時無光,隨能量增高而增亮,最亮時如眼明珠,即摩尼珠。
“是故空中”
空中清淨本然。棒打虛空不痛,刀切虛空不斷,火燒虛空不著,空其中也。
“無色無受想行識”
虛空之靈,色空不受色,聲空不受聲,行空不受行,識空不受識,一切假名皆無所受。
“無眼耳鼻舌身意”
眼耳鼻舌身意面為六根,眾生皆有六根,六根清淨(無六根)則為法身。
“無色聲香味觸法”
色聲香味觸法為為“六塵”,皆從一根上起,但去一根,反照從何而起?若識起處,則知根本生,反照根本生(法身),非我之身。既無身,頓然清靜,觀身無身,觀色無色,觀法無法,總歸空寂。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因有眼界而連累十八界,是諸惡業。但去眼根,反究虛假。六根敗壞,總無真實。靜觀四大,都無實義。唯虛空之體是長劫不壞之身。有眼乃有意識,無眼則無意識。
“無無明”
一切眾生皆有無明,一切劫難皆從無明始。修行從斷根始,根不斷,無明不滅,定無成。
“亦無無明盡”
有身則有無明,有無明則有三毒(貪嗔痴)。若能轉三毒為三德(舍善慧),轉六根為六神通,則是轉凡成聖。
“乃至無老死”
既得無明盡,便無老死,諸佛修行到無身,既無身,便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如剝芭蕉,去一重又一重,直到去盡,無下手處,即是反本還原,得五蘊空(見前),如未生。
“無苦集滅道
苦集滅道又稱佛門四諦,屬佛門小乘主修內容,釋佛在世時,主要傳授此四諦修法,身邊弟子修此法成功率極高,皆成羅漢身,出三界。但修至一定程度時,不肯再管人世之事,故稱四諦法為小乘,只渡己,不渡人,大乘法則渡己又渡人。
“無智亦無得”
修煉至此,反照自身,無智慧,無得失,無人亦無佛,非心,非物,非佛。
“以無所得故”
修煉至此,已入無的境界,一無所得,無得無失。
“菩提薩埵”
了得人空曰菩提,了得法空曰薩埵。
“依般若波羅密多故”
般若波羅密多六個字在前面已作講解。古人云,千日學慧,不如一日學般若。般若通透,大光明藏,有六神通應現種種相,引導群棕同達彼岸。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體用雙行,渾融歸一。動靜言談,句句平等,一體同觀,名曰密多。(反照前文)
“心無掛礙”
悟得真空妙理,無掛無礙。心同虛空界無是無非。外清淨,內清淨,內外空,未有天地先有空。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此心即宙心,故無掛礙。
“無掛礙”“故”
無掛礙即清靜之體,無去無來,無變無異。故乃圓滿之極、不可說,說亦不得,曰故。
“無有恐怖”
悟得性空,東西不辨,南北不分,不受明暗之拘,無掛礙,有何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根除貪愛二字,愛是根本,愛不除則貪不斷。顛倒夢想即被貪愛幻境所惑,為欲所惑,聖者遠離貪愛,絕思絕慮,故可無惑。
“究竟涅盤”
究是打坐入靜,反究此身,本無四大,只一冷光團,眾生妄認四大,不能解脫。竟乃盡也,究盡之義。全身放下,知見無見,咫尺之間,不睹師顏,故曰涅盤。
“三世諸佛”
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三千佛,更有窮劫佛,數量不可窮,不可說,全部放下,不去管他,但去靜坐,坐定再觀過去現在未來,皆同一體,於此頓悟,三世自空。
“依般若波羅密多故”
依照此句修行圓滿,成正覺。離此修行,雖經多劫,守勤苦,也可成道,均屬小乘。有為之法須精進,依照般若波羅密多而達圓滿(故字為圓滿之義),為修行之最高位。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梵語:阿言無;耨多羅言上;三藐言正;三菩提言真。即無上正真四字。一切佛、菩薩從初發心求此四字,盡得聖果。眾生依此四字修行,亦能頓悟。
“故知般若波羅密多”
過去諸佛,為渡眾生,求百種方便,泥龕塑像,黃卷赤軸,說因說果,天堂地獄,諸佛菩薩位次,三賢十聖等,全是假託,權宜之說。修行者一旦省悟,自見本性,哪有什麼天堂地獄?哪有三世諸佛,全是假名。這才真起碼是用大般若波羅密多(無上正真)法去修行。
“是大神咒”
神咒是修煉出來的,非靠傳授而得,即如運水搬柴,亦是自身修煉。得此有大神通。
“是大明咒”
此咒照天照地,光明蓋天,過於日月,故稱大明咒。
“是無上咒”
此咒是眾咒之王,萬法不出此咒,故稱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
此咒無邊際,不可比,不可說,靠修煉而悟,故稱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眾生難渡,五欲難除,是一切苦的根源。若貪此咒,見性成佛,一去不回頭,故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
此咒不異語,不誑言,證實相。有相之相,皆是虛妄,無相之相用語真實之相,故曰真實不虛。真實不虛有兩層含義:
1、 人的生命是永恆的。因生命本質是生命的光音色能量體,與時間一樣都是無始無終的,這是真實不虛的。
2、 生命雖然是永恆的,但生命的載體(肉體)是暫時的,不可能永遠保持其形體所占有的空間。所謂金剛不壞之身不是指肉體,而是指生命的本質(交音色能量體)。
“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
此句是對全文的總結,有同歸一心之義,若人專心受持,悟此神咒,功行圓滿。常持此咒,鬼神遠離,諸天寂聽,恆常歡喜。
“即說咒曰”(念咒)
重舉四揭諦,維護持經人不離其側。四揭諦順念,世間一切所求無不果遂。
“揭諦揭諦”
過去所作一切善惡,幻化五蘊,蕩然淨盡,塵勞妄念,一時頓除。揭諦者人空;又揭諦者法空,人法俱空,二空全忘,故曰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到空無所空,生死永斷,同到彼岸,永不受生。波羅為彼岸,揭諦為空,空同彼岸,彼岸同空。故曰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與空同達彼岸,與僧同到彼岸,彼岸為空。
“菩提薩婆訶”
梵語菩提為初,薩婆訶為末。初發菩提心,堅持修行,永無退轉,終達彼岸。菩提薩婆訶者,善始(菩提)善終(薩婆訶)也。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