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白塔

揚州白塔

塔身南面設門,內置佛龕;東、西、北三面設磚雕假門;四個側面凸雕碑形,上書佛教偈語。八個轉角處作重層小塔。塔身上出三層磚檐,檐角系銅鐸。檐上置塔座承覆缽形圓肚、十三天相輪。此塔下部為密檐塔型,上部砌作覆缽式,是中國遼塔造型奇特之一例。素有“金峰平掛西天月,玉柱什擎北塞雲”之譽。上層室內曾藏有遼清寧四年舍利石函一具和珍貴文物百餘件。白塔山公園

基本簡介

揚州至今還流傳著“一夜造白塔”的故事。該故事出於《清朝野史大觀》。一天,乾隆在瘦西湖中遊覽,船到五亭橋畔,忽然對揚州陪同官員說:“這裡多象京城北海的瓊島春陰啊,只可惜差一座白塔”。第二天清晨,皇帝開軒一看,只見五亭橋旁一座白塔巍然聳立,以為是從天而降,身旁的太監連忙跪奏道:“是鹽商大賈,為彌補聖上游西湖之憾,連夜趕製而成的”。據說,是八大鹽商之一的江春用萬金賄賂乾隆左右,請畫成圖,然後一夜之音用鹽包為基礎,以紙紮為表面推成的。儘管只可遠視,不可近攀,但乾隆不無感慨地說:“人道揚州鹽商富甲天下,果然名不虛傳”。

傳說是無稽的,舊塔建於何年,已不可考。因喇嘛塔,原屬藏語系佛教中喇嘛教寺院的塔制,元代以降,漸行全國,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兩鹽總江春集資仿北京北海白塔,就舊塔基建造。《揚州畫舫錄》點明,該塔是“仿京師萬歲山塔式”。但型制已大有區別。北海的白塔是寺廟塔,肚大頭細,高35.9米,下為高大的磚石台基,塔座為折角式的須彌座。揚塔雖取喇嘛教寺院的塔制,但在瘦西湖僅為點綴,系園林塔,另則揚州的建築都以柔秀見長,因此取其形式,改換面目。一是降低高度,揚州的白塔僅27.5米;二是外形輪廊線變得秀美,使之身子縮小,其相輪(十三層級)也較北海塔瘦長,這樣揚州的塔形似花瓶了;三是發揮磚刻特長,塔座全是磚雕的束腰須彌座,座為八角四面,每面三龕,龕內磚雕十二生肖像,象徵一年十二,一天十二時辰,築台五十三級,象徵童子拜觀音的五十三參圖,相輪為十三層,象徵天的最高處十三天。

處處有象徵,處處有暗示,揚州造園藝術的手法巧妙揉合於外來景致之中。著名建築陳從周在《園林談叢》中曾將北海塔和揚州的搭進行對比,說:“然比例秀勻,玉立亭亭,晴雲臨水,有別於北海塔的厚重工穩。”可見北方之景到了南方也隨鄉入俗,雄壯之氣銳減,窈窕氣質倍增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