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市邗江區頭橋醫院

揚州市邗江區頭橋醫院

揚州市邗江區頭橋醫院位於江蘇揚州頭橋鎮,始建於“中國航空發動機之父”吳大觀的舅舅“王大地主”的“頭橋王宅”中,是頭橋鎮歷史上第一家現代醫院。

基本信息

頭橋醫院的歷史

頭橋醫院位於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頭橋鎮朝陽路99號,據揚州地方史料《頭橋鎮志》等鄉境文獻資料記載,吳大觀先生舅舅“王大地主”的府邸“頭橋王宅”,可稱之為新頭橋鎮各項現代事業,特別是醫療衛生事業的孵化器,在這座大宅門中,誕生了頭橋歷史上第一家醫藥合體的現代醫院---------頭橋醫院。

頭橋醫院始建於吳大觀舅舅的頭橋王宅中頭橋醫院始建於吳大觀舅舅的頭橋王宅中

史載,1958年,頭橋鄉境的“衡山堂”、“太和堂”、魏“太和堂”和魏“天和堂”以及3個聯合診所,在吳大觀舅舅的揚州“頭橋王宅”內,合併組成了一家面向全鎮的民辦醫院。建院初期,這所舅舅家的小醫院只有9間瓦房,共設“4科2室1藥房”,以中醫中藥為主。當時藥房中的藥劑師,多為頭橋“衡山堂”等四家藥店的技術人員。“衡山堂”原名吳“慶生堂”,堂主是位吳姓鄉賢,1947年,吳“慶生堂”改名為“衡山堂”,在“衡山堂”坐堂懸壺的一位名醫,是此後全國統編教材《方劑學》和《醫學百科全書·方劑學》的主編和副主編,這位後來成為教授的頭橋鄉賢,曾是吳大觀先生舅舅家中醫院裡,始建時的醫療技術骨幹之一。而“衡山堂”的主管,則於1958年建院時,出任了舅舅家中醫院的首任院長。“太和堂”位於頭橋古鎮的岸頂河房,又名“彭泰和堂”、“蔡錦藥店”,曾在該藥店中坐堂懸壺濟世的一位名醫,便是揚州著名醫師江石溪先生(江上青烈士之父,國家主席江澤民祖父)。該堂於1958年併入吳老舅舅“王大地主”家中醫院後,亦是該院的主要技術支撐與醫藥智囊。

頭橋醫院的榮譽與貢獻

揚州地方官員視察吳大觀舅舅家的頭橋醫院揚州地方官員視察吳大觀舅舅家的頭橋醫院

據各種縣鄉史料記載,吳大觀舅舅家的醫院自成立以來的幾十年中,擔負起了為頭橋鄉境百姓救死扶傷的光榮任務,史上,這家醫院還曾在縣裡組織的“愛國衛生運動”中,消滅了過去民國舊時代,根本無力防治的各種疫病。先進疫苗技術和現代醫療設備以及診療手段的臨床套用,使這所舅舅家的醫院,成了數萬頭橋人的健康保護神。1986年,舅舅家的醫院,開始了自成立以來的第一次面向未來的,現代化基礎設施擴建。那一年對舅舅家的醫院來說,實在是個不平凡的一年,因為它在當時的控制人口出生率的計生工作中表現突出,而獲得了“國家計畫生育委員會”的獎狀。在同年的“六·一國際兒童節”,舅舅家的醫院,還搞了一次“頭橋鎮健美兒童評選活動”,當時,揚州電視台還作了專題報導。吳大觀舅舅家的醫院,如今以是一家花園式的“愛嬰醫院”,在這所醫院的分娩室中,許多新一代的頭橋人,紛紛來到了這個嶄新的世界。

這家當年誕生於吳大觀舅舅家中的頭橋醫院,當初曾非常簡陋,衛生條件也只能達到當時的水準,而後來,經過若干年的發展壯大,現已成了一家擁有現代化專業醫療設備,建立了血液淨化基地,配備急救車輛,並且高樓林立的公立醫院。頭橋醫院史上搬過三次院址,1963年第一次搬遷時,該院遷至頭橋老“范家祠堂”一帶,6年後,開始了第二次搬遷,將院址改設於舅舅家斜對面,醫療條件有所提升,相關用房增至27間,1986年,這家醫院原地擴建,並新建了符合當時標準的門診大樓,這才初具規模。上世紀90年代,被業內譽為“中國醫械之都”的頭橋鎮,成為邗江新農村城市化改造樣版,因頭橋鎮集鎮現代化建設需要,故而,這家始建於舅舅家中的醫院進行了第三次搬遷,被整體遷至頭橋鎮交通主幹道朝陽路旁的朝陽路99號,規模也翻了若干倍,並與揚州市內幾家大型醫院結對掛勾,走上快速發展軌道,

頭橋在外名人回鄉參觀吳大觀舅舅家的頭橋醫院頭橋在外名人回鄉參觀吳大觀舅舅家的頭橋醫院

使該院有幸成為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在揚州地區醫學合作項目的分支合作單位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