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中島

揚中島

揚中島是萬里長江第一大江心洲且是長江中第二大島,位於鎮江東部南京東面的長江里。北邊隔江相望揚州江都區和泰興市,隸屬於揚中市,是我國著名的江心洲市。揚中是江蘇省一個四面環水的島市,過去先天條件較差,但改革開放以來,揚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江蘇作家范繼平的長篇紀實文學《中國,有個揚中島》,翔實地展示了揚中人創業的精神風貌。作品寫到:遙遠的東方有條河,她的名字叫“長江”。長江之中有座島,她的名字叫“揚中”。揚中是萬里長江中的第一大島。揚中是江蘇省的唯一島市。揚中島有著許多江蘇、全國乃至世界之“最”。

基本信息

形成過程

揚中島揚中島
揚中島歷史很短,在東晉時期(317~420),揚中地域僅有露出水面的幾個小沙洲。隋唐時期(581~907),幾個小沙洲連成一長形沙洲。宋代(960~1279),始有小沙之稱。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黃河改道南徙,至明孝宗弘治八年(1495),黃河、淮河、長江三水合流,揚州市江都區三江營口便是當年淮河入長江之尾,因江流水激,泥沙量劇增,其下老沙洲強烈崩塌,泥沙下移,使長江河床快速淤積,新沙洲突漲,加速揚中洲地的成陸進程。清代,沙洲逐漸相連。鹹豐五年(1855),黃河北歸,淮水南下受到遏制,沙洲相對穩定,新洲續漲,至同治年間(1862-1874),中心沙、雷公嘴相繼出水。清末民初,新漲輪船沙露出水面,揚中陸地的雛形形成,統稱太平洲。島上始有人煙只有400多年。

揚中市概況

在島上設縣級市揚中市是江蘇省最小的市。面積331平方公里,占中國面積的3萬分之一。揚中島人口密度很高。28萬人雖然只占全國人口的五千分之一,但在揚中島人們平均每平方公里超過了875人。
揚中島資源比較貧乏。人均耕地不足4分,連做媒基的土都要去從島外買進。揚中島地勢低,海拔僅有4.5米,其中具備120公里長的環島大堤歷經長年累月經受著桀驁不馴的洪水威脅。揚中島包含揚中長江一橋、揚中長江二橋、揚中長江三橋、泰州長江大橋和揚中長江大橋。揚中形成“一島五橋”的格局,真正成為連線大江南北的“中心鏈核”。

揚中島各種最

揚中島揚中島
江蘇作家、揚中市文聯主席范繼平完成的一部16餘萬字的長篇紀實文學《中國,有個揚中島》,充分展示了揚中人創業的精神風貌,這裡節選這部作品的部分章節。
揚中島有著許多江蘇、全國乃至世界之“最”。
揚中島是長江中“最”大的江心洲。
揚中島歷史“最”短,千餘年前才從長江水下醒來,破水而出。島上始有人煙只有400多年。
揚中島是江蘇省“最”小的市。面積331平方公里,占中國面積的30萬分之一。
揚中島人口密度“最”高。島上雖然只有28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444萬分之一,但是據統計揚中島人們平均每平方公里已經超過了875人。
揚中島資源“最”貧乏。人均耕地不足4分,連做媒基的土都要去從島外買進。
揚中島地勢“最”低,海拔4.5米,120公里長的環島大堤長年累月經受著桀驁不馴的洪水威脅,揚中人腳踩一隻盆,頭頂一江水。
揚中島交通“最”閉塞。揚中島沒有長江大橋之前靠舟楫與外界交往……
但就是這樣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不點,一個自然條件極差的江中孤島,卻創造了許多令世人矚目且感到神奇的“第一”和“唯一”。
江蘇省第一個家家戶戶通上電;江蘇省第一個人人吃上自來水;全國第一批百強縣(市)之一;全國第一批80個小康縣(市)之一;全國唯一的農村電話普及率最高的縣級市;中國唯一自籌資金在長江上建大橋的縣級市;中國唯一的生態環境示範市;中國唯一的電器工業島。
揚中島揚中島
揚中的橋架產品聞名全國。
揚中的江鮮聞名全國,長江四鮮的鰣魚、刀魚、河豚、鮰魚,其中的河豚更是聞名全球,凡品嘗過的人都讚美道:“不吃河魨,不知魚味。”食用河魨肉,除品嘗其鮮美外,還有降低血壓,治腰腿酸軟,恢復精力等功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