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蓮曲朱湘

微波, 左行, 右撐,

《採蓮曲》

朱湘
小船呀輕飄,
楊柳呀風裡顛搖;
荷葉呀翠蓋,
荷花呀人樣妖嬈。
日落,
微波,
金線閃動過小河。
左行,
右撐,
蓮舟上揚起歌聲。
菡萏(*)呀半開,
蜂蝶呀不許輕來,
綠水呀相拌,
清淨呀不染塵埃。
溪間,
採蓮,
水珠滑走過荷錢
拍緊,
拍輕,
漿聲應答著歌聲。
藕心呀絲長,
羞澀呀水底深藏;
不見呀蠶繭
絲多呀蛹在中央?
溪頭,
采藕,
女郎要采又夷猶。
波沉,
波生,
波上抑揚著歌聲。
蓮蓬呀子多:
兩岸呀柳樹婆娑,
喜鵲呀喧噪,
榴花呀落上新羅。
溪中,
采蓬,
耳鬢邊暈著微紅。
風定,
風生,
風颸蕩漾著歌聲。
升了呀月鉤
明了呀織女牽牛
薄霧呀拂水,
涼風呀飄去蓮舟。
花芳,
衣香,
消溶入一片蒼茫;
時靜,
時聞,
虛空里裊著歌音.
菡萏(hán dàn);荷花。

《採蓮曲》和朱湘其人之

一、虛幻的理想

落日把荷池染紅,晚風把岸邊的金柳拂醉,一葉小舟裊著歌聲,穿越於碧綠的蓮葉之間,採擷蓮子,最後,消融於蒼茫的夜色之中……
這是朱湘《採蓮曲》所創造的意境。這一年朱湘21歲,剛好完婚。雖說兩年前(1923年)發生了被清華開除出校的不愉快事件,但畢竟人生正當得意處,今不高歌幾高歌?
其實,這只是常人的看法,事實並不如此。這時的朱湘,其現實生活絕沒有《採蓮曲》中的盎然詩情。新婚並沒有給朱湘帶來燕爾,相反,帶來的只是更加劇烈的震動。這一年朱湘與曾被父母指腹為婚的劉霓君(劉彩雲。霓君是婚後朱湘所改)完婚。劉父母雙亡,一直隨兄生活。這使朱湘一下子想到了自己。朱湘也是父母雙亡,寄於大兄籬下。
婚禮是由在南京供職的身份顯貴、高朋滿座的大兄主持的。然而,受過現代高等教育的,接受過五四新思潮洗禮的朱湘,本來就不樂意依舊式婚儀行禮,但固執專橫的大兄卻偏要按舊有的程式行跪拜禮。結果,不願妥協的朱湘只肯以三鞠躬代之。於是大兄以為毀了他面子,當晚即大“鬧”洞房,連龍鳳喜燭也給打成了兩截。朱湘一氣之下,當即就搬到了二十歲就守了寡的二嫂薛琪英家。從此,兄弟便形同路人,再無往來和同胞情誼。朱湘雖有弟兄四個,姐妹七個,卻為他們一個也不容,始終被看作外人。
這一切都留給了朱湘天生的抑鬱、自卑和仇視。可以說,僅僅是出於同病相憐,才使朱湘和劉霓君最終結合。
可惜的是,偏偏朱湘從來不懂什麼是愛情。在他看來,人生只有三件事??朋友、性、文章,只不過一件接一件地完成而已。由於朱湘性格的乖僻,朋友間關係緊張自不必說,便是夫妻間隔閡也不小,也有刀兵相見,家具遭殃之時。只是因為同病相憐,才很快和解罷了。
由此可見,朱湘的現實里絕沒有一絲《採蓮曲》所創造的意境的痕跡。《採蓮曲》只不過是朱湘一種虛幻的理想生活罷了,根本不可能實現。這點,可以從朱湘同一年創作的另一首主題迥異的詩作《葬我》中得到印證。“葬我”單見這名目,就令人咋舌。按常理說,21歲的青年正處於奮發向上的階段,當不應過早地考慮自己的歸宿。但詩人與生俱來的憂鬱氣質,使得朱湘無時無刻不在為自己的人生焦慮、痛苦。於是,這個年齡的朱湘就已經開始把歸宿化為對“芳香的夢”的苦苦尋求,尋求“葬我”之地。從“荷花池內”到“馬纓花下”到“泰山之巔”到最後燒成灰燼,投進滾滾春江。從詩歌對“葬我”之地的熱切關注中,我們能清晰地聆聽到詩人此時此刻靈魂的安詳和面對死亡的寧靜。平日裡人生中所有的煩躁、焦灼、熬煎,此時此刻都完全消解,完全匿跡。朱湘不單考慮了自己的歸宿,而且還把歸宿描繪得非常完美、坦然。
《採蓮曲》則完全不合朱湘的性格氣質,其格調是歡快的,恬然的。所以說,《採蓮曲》是詩人對平和寧靜生活的嚮往和對冷酷人生的逃避的真情流露,是詩人“芳香的夢”的溫暖歸宿。《採蓮曲》後果真被排入曲,在小船上演奏。朱湘聽後,感慨萬千,即席吟詩:“不識歌者苦,但傷知音稀。知音如不賞,歸臥故里丘。”隱遁超脫之意溢於言表。而朱湘,太湖人,故鄉正好有蓮。
所以,說《採蓮曲》是朱湘歸宿的理想所在,未必十分不可。

二、時代的棄兒

長期的寄人籬下和被異視,給朱湘帶來了極其沉悶的心理重負。這重負朱湘一時一刻都脫不下,這重負也把朱湘壓得極其自卑。自卑再生出仇視,於是自卑又表現為極端的自尊。他多愁善感卻又恃才傲物,性情異常乖戾怪癖。
朱湘13歲入省立師範,15歲考入清華大學留美預科,18歲發表詩作、譯作,不愧為“新月派”的傑出詩人(朱湘,研究會成員卻是新月派主張)。朱湘雖年少負才,但擺在朱湘面前的前程並不錦繡輝煌。1923年清華畢業前夕,朱湘卻被校方開除出校了。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朱湘對所有的必修課都不感興趣,而只鍾情於文學,甚至故意抵制齋務處早點名的制度。終致因點名經常不到而累計記滿三次大過被開除學籍。後經“清華四子”中的另三位孫大雨、饒孟侃、楊世恩等人的與學校當局的竭力交涉,終於使校方作出讓步,只要朱湘認錯,便可收回成命。然而朱湘一意為之,堅持自己無錯可認,寧可離開清華,也不低頭俯就。
朱湘對此卻表現出異常的達觀,說“清華則生活是非人的;……清華只是鑽分數”。但內心深處到底還是不甘,說“至於清華中最高尚的生活,卻逃不出一個假,矯揉”。言辭背後又不乏不平和憤憤然。真不知是時代拋棄了他,還是他拋棄了時代;或者他和時代互相拋棄了。
當時,時代正呼喊“剽悍,熱烈”,呼喊“狂飆突進”,然而朱湘卻越來越多的表現出“憂鬱、病弱、頹廢”的傾向。明顯地,歡樂不足,感傷有餘。
1926年秋,朱湘由朋友力保終於得以再回清華。在清華,朱湘自辦個詩刊《新文》月刊,並且自詡:“五年內使其遍及全國!”可惜訂戶雖遠及京、津、滬、寧、廣州、新會、柳州、瀋陽、吉林乃至日本等地,但發行總共才20份。五年內遍及全國徹底無望。
看來在他背離時代的同時,時代也無情地拋棄了他。
強烈的自尊和與時代的背離使朱湘的孤傲乖僻、侍才放曠發展到了瘋狂的頂點,轉而化為了對現實的不滿。他強烈地敵視那個時代,敵視周圍的一切,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他頻頻的發詩,發詩評,評論著別人,“自尊”著自己。他說郭沫若的詩“粗”,“一本詩集只四行可讀”;說胡適的《嘗試集》“內容粗淺,藝術幼稚”,八個字就概括完畢。他的《採蓮曲》未被發於《詩鐫》第一篇,於是就對主編徐志摩翻臉無情,罵徐“瞧他那一張尖嘴,就不像寫詩的人”,罵徐是一個“瓷人”!又評徐志摩“愛情詩本色當行;哲理詩是枯瘠的荒徑,此巷不通;散文詩是逼窄的小巷路經很短;土白話是末節的街道岔入陌生的胡同。總之,徐君沒汪靜之的靈感,郭沫若的奔放,聞一多的幽微……只有選用徐君的朋友批評他的話??浮淺。”
朱湘狂熱地評價當時的“名流”,絲毫不考慮評價是中肯,還是偏激,還是中肯中帶著偏激,總之,所有的一概一棍子打死,目的卻只有一個……“反襯”自己!是給自己加力,還是鼓勁?還是標榜,抬高,證明自己的不凡、不俗?都不得確情。也許都有一點,不庸置疑地有一點。究其原因,是過於敏感的偏狹和行為的反常使他與周圍格格不入。時代的不容使他激烈地渴望被承認,承認他存在的價值,承認他價值的存在。而當渴望不能實現時,渴望就又轉為抗爭、背離和仇視。正像他得出於自卑的自尊一樣,是一種扭曲的、壓抑的發泄,是出於報複式的自戮!
朱湘,他不可能有站在時代前列的思想,但他絕不願被時代遺棄,絕不願被他人賤視。所以,他需要自尊,需要孤傲,需要仇視,需要不屑一顧於周圍的一切……唯有這些,才能緩衝那長期被遺棄、被歧視、被認作低人一等的壓抑心理和現實。

三、傲岸的人格

朱湘也許並無意去中傷別人,然而,他卻時時在意自己的尊嚴。這強烈的自尊支持了他崇高的愛國節操。1927年朱湘在美留學,只因教授讀一篇有把中國人比作猴子的文章而憤然離開勞倫斯大學。後朱湘轉入芝加哥大學。然而又不長,1929年春,朱湘卻又因教授懷疑他借書未還,加之一美女不願與其同桌而再次憤然離去。他絲毫不能容忍任何人對他的大不敬。他喻外國為“死牢”,強烈地維護著個人的尊嚴和祖國的尊嚴。
1929年9月,朱湘提前三年回國,被薦到安徽大學任英文系主任,月薪三百元。按說,也榮華富貴了,也被重用了,該心滿意足了,該安於現狀了,然而朱湘卻又因校方把英文文學系改為英文學系而又一次憤然離去。並且大罵,教師出賣智力,小工子出賣力氣,妓女出賣肉體,其實都是一回事:出賣自己!這說法儘管專橫,但對於當時之現實,並不過分。
他的自尊意識,他的反抗精神,在維護國家的尊嚴上,表現得愈加淋漓盡致和崇高!因此,從這一點上講,他的貝利,使他主動訣別了那個時代,而並非僅僅時代拋棄了他。可以說,站著,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人;躺下,是一俱堂堂正正的屍體!這,就是給朱湘人格下的最恰當的評價。
總之,客觀地講,朱湘的愛國主義精神和他的個人人格尊嚴是密不可分的,離開個人的“自尊”,根本無談朱湘的愛國。

四、獨鐘的詩神

朱湘曾經慨嘆過人生有三件大事:“朋友、性、文章。”但由於朱湘抑鬱、孤傲和乖戾、偏狹的性格,友情和愛情都成了鏡中之花。最後留給朱湘短短29年人生歷程的,就只有了詩。朱湘對詩的鐘情,可以說,已經到了全身心地痴迷而無以復加的地步。早在清華時就忘卻了一切。後來,赴美留學,為了詩更是全無顧戀。甚至,連學位也不屑一顧,毅然決然提前回國。朱湘說:“博士學位任何人經過努力都可拿到,但詩非朱湘不能寫。”
朱湘稱自己是“每天24小時寫詩的人”而忘卻了一切。的確,朱湘的生活里除了詩,在沒有了別的,甚至也沒有了自己。朱湘奉獻給了詩神最虔誠的心靈??三柱香“芬芳、熱烈、婀娜”;最崇高的境界??兩盞燈“光明、恬靜”。
《採蓮曲》正體現了詩人對詩對人生的全面追求。

1、理想的境界

現實的不容,使朱湘轉而塑造理想的生活。採蓮本身就是一種超脫的境界,輕鬆、灑脫,不為人為而紛紜、複雜。《採蓮曲》很自然地寫到了這一優美別致的自然環境:微風拂柳,荷葉映翠,夕陽西下,金波粼粼……“荷花呀人樣妖嬈”,荷花喻人,使人自然而然的想到採蓮女,想到採蓮女的勞動,想到採蓮女的愛情。妖嬈的荷花一般的人兒和人一般妖嬈的荷花呼應,採蓮女的嬌羞和天上人間的美景疊影,典雅清純的東方少女和幽遠雅致的樂聲歌聲交融,花香伴著衣香,漿聲和著歌聲,構成了一幅平和、寧靜、安詳的圖畫,創造出一種閃光欲滴的奇麗境界。這境界就是朱湘的心聲??他嚮往著採蓮女的“不諳世事”和“與世無爭”。

2、陰柔的建行

《採蓮曲》甚至連字句的排列也體現著詩人嚮往超凡脫俗的人生追求。各節間均是隔行退後一字起行,中間夾進退後二格自立的二字行。句式的錯落和兩字一行的夾用,使人從直觀上就領略到《採蓮曲》恰如少女的眸子一樣純淨無邪,不為世俗所污。
而最陰柔的建築又配上最流暢、最疏朗的音韻,更是《採蓮曲》倍添風致。
當然,《採蓮曲》也明顯暴露出其內在的缺陷:結尾小船的消失,歌聲的時隱時現,難免不讓人感到空靈,倍感其境過清。而這,也恰恰符合朱湘的氣質和性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