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茶舞

採茶舞

採茶舞是流傳杭州茶鄉的民間傳統歌舞。此舞內容豐富,動作優美,走步時二手柔擺,雙膝微顫,舞扇時手腕靈活地抖扇,甩傘時,胸腰有提、沉、含、放。採茶時身體的左右護身,都含有巧、柔、圓的風格。採茶舞源於茶鄉的勞動生活。由一群姑娘身扎彩衣,腰系繡花圍裙,手持茶籃,口唱“十二月採茶歌”,載歌載舞,描述採茶姑娘一路上山坡、走小路、穿茶叢、雙手採茶、揀茶和在茶葉豐收歸途中追、撲蝴蝶的喜人形象。整個採茶舞以跳躍活潑的樂曲和輕盈優美的舞姿,使人聯想起風和日麗的茶鄉春天的生動情景。

基本信息

簡介

採茶舞是玉林市民間的自娛性舞蹈,通常是歌舞結合,一般由一男二女表演。男的稱茶公,女的稱茶娘,道具分別有錢尺、彩扇、
..
手帕、彩帶等。在春節期間,許多地方幾乎是無村不唱,無圩不舞。演出場地不拘,空曠的曬場、草坪均可,也有在竹木搭的台演出的。採茶舞的內容主要是表現人們的生產勞動過程,有時插以反映青年男女愛情的故事情節。這些情節可以在“採茶大例”(即從歌舞到串古,有人物、有情節的歌舞形式)中表現,也可作單獨表演,民間把這些情節叫“茶插”,意即採茶插曲,如“十打舞”即是此類。

採茶舞的服飾,男演員頭戴黑色彩繡頭圈,腰纏紅腰帶,腳穿黑布鞋,不同角色穿不同服裝,有白色對襟上衣、白長褲、藍長褲、紅背心或黑背心等,衣褲背心均鑲上各色彩線。女演員戴紅色彩頭圈,腳穿繡花鞋。有穿淡黃色壯族斜襟上衣、紅色百褶裙,也有穿紅色大襟衣,青色長褲等。採茶舞用的道具有麒麟、鳳凰、花籃、花傘、彩扇、銅錢鞭等。伴奏樂器為二胡、笛子、嗩吶為主,再伴以鑼、鼓、鈸為主的打擊樂。隨著社會發展,採茶舞由原來民眾自發組織發展到鄉鎮、縣文藝團體來排練演出。“六人斗金花”、“九龍擺尾”的採茶舞,在五六十年代參加自治區文藝匯演獲得優秀獎。1981年以後,經過藝人改編的採茶劇《改風水》、《綠葉扶花》、《選女婿》等節目先後參加南寧地區、自治區文藝大會演出。《綠葉扶花》還獲得南寧地區1985-1986年劇本創作三等獎。崇左採茶舞現在仍不斷創新,但其音樂曲調、表演動作、服裝道具均保持了原來的風格。

起源

採茶舞採茶舞
大唐時期,品茶之風盛行於世,皇宮內眷之間更盛行一種品茶鬥茶的風氣,每逢春季採摘新茶的時節,宮廷中便會舉行一些慶典、祭祀或茶藝活動,採茶舞便是這類活動中不可缺少的一項內容。採茶舞是唐代的一種特殊的舞蹈,既不同於宮廷流行的歌功頌德的“軟舞”,也不同於國外傳入的胡鏇之類的“健舞”,而是在“軟舞”的風格上融進了胡鏇舞色彩的一種獨特的舞蹈。福寶閣茶藝表演團所表演的採茶舞音樂歡快、服裝華麗,主要表現皇家茶園採摘新茶時載歌載舞的喜悅心情,和皇親國戚及後宮粉黛們圍桌品茗,觀賞採茶舞的情景。採茶舞於民國十四年(1925)由江西南昌採茶劇團劉信王傳入開化嚴村,之後才有本地民間採茶舞隊,每逢農曆六月廿二日,開化三千元帥廟會時演出,江西傳入的採茶舞,只有擺扇、採茶、獻籃三段程式。後來藝人黃髮將八套花傘舞融進《採茶舞》中,豐富了它的內容。採茶舞,舞姿優美,走步時;兩手的柔擺、雙膝的微顫、抖扇的輕盈,甩傘時胸腰的提、沉、含、放以及採茶時身體的左右護身動作,都含有巧、柔、圓的風姿。

發展

..
崇左。經過4、5代人的傳教,流行崇左的採茶戲,其內容多以反映壯族人民勞動生產、生活、愛情為主鏇律。採茶舞是由當地民眾組織採茶隊來排演,扮演人物有茶公、茶娘、歌伴、書生或財主等。新中國成立前,採茶隊一般沒有婦女參加,“茶娘”由男演員裝扮。每隊的演員一般5人左右。建國後,婦女參加了採茶隊,“茶娘”不再用男演員擔任,每隊的演員也增加到20-30人,演唱場地從在一張竹單上做表演走上了大舞台。民間採茶隊出演一般在正月初一到二月上旬,以茶恭新年、慶賀豐收、祈求太平為表演目的。採茶舞有開台茶(恭茶)、乃茶、十送茶、老正茶、洋紅茶等10多種表演形式。

特點

採茶舞的動作特點是樸實大方、富於幽默感。茶公常用顫腿、屈膝作矮樁動作,舞步輕快瀟灑。手中的錢尺在表演“開荒舞”時可當作鋤頭,表演炒茶時可作拉風箱狀,動作詼諧,富有情趣。茶娘的動作多為羞澀含蓄、細碎輕盈的舞步,多用“十字步”、“踏步轉”。手中彩扇輕揮疾攏,有如雲朵飄舞、柳絮輕揚,舞姿婀娜,儀態萬千,充分表現出少女的天真爛漫、活潑可愛。 採茶舞亦歌亦舞,一般兩句或四句一歌,間從鑼鼓或音樂過門。舞者在過門中成△形循環串插,步履輕如蜻蜒點水,急如流水疾風。配以鼓樂,場面氣氛熱烈,具有較強的娛樂性。

記載

採茶舞採茶舞
據鄭氏宗譜記載,石馬鄭氏祖先文迴公自南宋年間從高梘雙婁茶山遷居於此,《光緒寧海縣誌卷三》載“石馬有刀溪可灌溉,有山無海,產茶”。數百年前,祖輩辛勤,山上山下,地邊角落,山灣山崗,坑邊岩檔,甚至路邊墓旁都種上茶葉,還有山灣名曰“茶園灣”,故採茶舞應運而生。《採茶舞》源於元末明初,盛於清、民國,族人相傳至今。每逢新春元宵佳節族人都要舉行採茶活動,歡慶豐收,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文革時期被列入四舊,責令停止活動。1980年後國家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文藝方針後,採茶舞重又恢復生機。81年元宵曾被縣文化部門邀請參加縣民間藝術展演,同年省歌舞總團編導戴群、曲作家朱培華曾赴該村採風,上世紀90年代中期,縣文化部門曾派員指導,擬代表三門民間藝術赴台州市匯演。

主要曲調有:採茶調、花鼓調、看相調、紫竹調、古人頭調、鮮花調、鳳陽花鼓調。《採茶舞》表演時,先鑼鼓鬧場,接著進行採茶表演,表演開始時圓場,扮演者交叉串連各種隊形,茶心在前、茶斗隨後,其次茶女、花鼓、看相、賣六頭、和尚緊隨茶心鏇轉,鏇轉後進行反鏇轉,上下起伏,轉身造型,茶心居中,其它扮演隊形里七外八,里七扮演是茶女七人,外八扮演是茶斗一人、花鼓二人、看相二人、賣六頭一人、和尚一人、販茶客人一人,共八人。表演形式邊歌邊舞,先後順序是由茶心領唱,茶女接著和唱,販茶客人道白,和尚念白,賣六頭念白,花鼓者邊唱邊敲打花鼓,看相者邊唱邊做。每唱一節,變換隊形一次,共表演十二節。最後看相表演完畢結束。整個表演演唱由樂隊伴奏曲,曲調有採茶調,整個表演邊歌邊舞,曲調豐富,民間藝術特色鮮明。

進京迎奧運

採茶舞採茶舞
江西理工大學獲悉,該校的“中國奧運拉拉操寶貝”將以江西傳統的採茶舞為主要動作設計元素,把採茶舞帶入北京奧運會比賽的各個現場,向世界展示採茶舞的魅力,為奧運健兒加油。據了解,江西理工大學拉拉操隊共有13名隊員,7男6女。此次奧運拉拉操寶貝表演的採茶舞亦歌亦舞,舞者成三角形循環穿插,步履輕如蜻蜓點水,配以鼓樂,場面氣氛熱烈,富有濃郁的贛鄱風情,表達了全省人民對北京奧運的深深祝福。據悉,2008年1月,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體育展示現場表演拉拉操總決賽中,江西理工大學拉拉操隊以第一名的身份成為北京奧運會的“中國拉拉寶貝”,8月北京奧運會期間,將在射擊、擊劍和游泳等項目的場館進行現場表演。

盛行

採茶舞採茶舞
豐收的鼓樂、涌動的稻海、韻味十足的採茶舞蹈。一場“農味”十足的第六屆全國農運會開幕式昨晚在泉州海峽體育中心隆重舉行。2007年7月8日晚8時,身著傳統農村服飾的表演者敲響了豐收的鑼鼓,80位舞蹈演員扮成象徵農時節氣的妙音鳥,展開“雙翅”款款“飛”進現場,以歡快的舞蹈拉開了表演的序幕。在豐收篇《民以食為天》中,由1600名女演員組成金色的“稻海”涌動,她們通過各種動作表現出“金風吹拂、稻浪翻滾”的喜慶場面。演員唱起《豐收歌》,與舞蹈相映生輝,展現出一派豐收景象。風情篇《揮汗天地間》對新時代山區茶農、草原牧民、沿海漁民等生產生活進行了藝術描寫,展示了祖國大地東西南北、林牧漁區的不同風情。記者看到,當具有福建地方特色的《採茶撲蝶》的音樂聲響起,茶鄉女背著小竹茶簍出現在舞台上,跳起歡快抒情、韻味十足的採茶舞蹈時,觀眾紛紛鼓掌喝彩。

妙音鳥的形象貫穿始終,在展望篇《春風頌吉祥》部分,鋼琴華彩樂段伴隨花腔女高音的歌聲中,由專業舞蹈演員組成的妙音鳥翩翩而至,伴著吉祥的雲朵表演“大海架心橋”的場面,表達了人們的美好祝願。農運會的“農味”貫穿開幕式演出的始終,討小海的湄州女,披花巾、戴斗笠的惠安女。不同角色粉墨登場,表演的各種節目都極富農村特色。來自泉州靈感書屋的鄭正鋒帶著一家五口特地趕來觀看開幕式,“泉州難得舉辦全國性的大型運動會,以前還從來沒現場看過開幕式,所以就帶著家人來了。沒想到開幕式的表演這么精彩,這么有鄉土味。聽說後面的比賽也很有趣,我準備這兩天都來看比賽。”

傳承意義

據開化庚詩寫的《陳毅將軍詠龍頂》中說,歌詞結尾“沏龍頂”三字和1938年陳毅將軍率領湘贛、贛南四、五營的江南府春隊北上抗日到安徽岩寺集中,途經華埠休整時留墨寶“詠龍頂”詩相關。陳毅將軍《詠龍頂》的詩作

為:
一麾出贛御外侮,時雨桃花華鎮游。
三水環島伏金溪,粼光迸目結蜃樓。
醉欣戎歌品龍頂,君酌千觴志更酬。
惜日兄弟鬩於牆,而今揮戈逐倭寇。

開化華埠還流傳著這樣一首抗戰
時期的“惜別歌”:
風習習,雨淅淅,桃紅柳綠杜鵑鳴。
意切切,情綿綿,親人相依惜別離。
送君千里終須別,盼儂逐寇傳佳音。
待郎征倭凱歌還,妻為郎君沏龍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