捫虱

捫虱

捫虱,指捺著虱子。形容毫無顧忌的樣子。亦比喻賢士舉止不拘小節。語出《晉書·王猛傳》。

基本信息

解釋

捫虱捫虱
1.前秦王猛少年時很窮苦。東晉大將桓溫兵進關中時,他去謁見,一面侃侃談天下事,一面在捫虱,旁若無人。桓溫見他不凡,問他:我奉天子之命討逆,而三秦豪傑未有至者何也。王猛說:你不遠數千里而來,但長安咫尺而不渡灞水,百姓還不知你到底要怎么樣,所以不至。桓溫無言以對。後以“捫蝨”形容放達從容,侃侃而談。唐李白贈韋秘書子春》詩:披雲睹青天,捫虱話良圖。宋王禹偁《五哀詩·故國子博士郭公忠恕》:早佐襄陰幕,漢鼎入周室;失志罷屠龍,佯狂遂捫蝨。清石韞玉《折桂令·自題歸來圖》套曲:一個個妙技屠龍,雄談捫虱,壯志聞雞。
2.泛指任情自適。唐李頎野老曝背》詩:有時捫虱獨搔首,目送歸鴻籬下眠。元揭傒斯《題牧羊圖》詩:白晝捫蝨眠,清風滿高樹。

典故

簡介

東晉的王猛年輕時家裡很窮,但他手不釋卷,博覽軍事書籍,胸懷輔佐帝王治理天下的大志,渴望能遇上個賢明的君主。當東晉朝廷大臣桓溫北伐擊敗前秦苻健,率兵進入函谷關時,王猛披著麻布短衣,面見桓溫,捫虱而言(邊用手按摸身上的虱子,邊談話),旁若無人,與桓溫從容不迫地談論天下大事。捫,按。一面捺著虱子,一面談著。形容談吐從容,無所畏忌。後遂用“捫虱而談、捫虱傾談、捫虱”等形容言談不凡,態度從容不迫,無所畏忌。比喻賢士舉止不拘小節。

原文

《太平御覽》卷九百五十一〈蟲豸部八·虱蟣〉
《續晉陽秋》:鹹陽王猛被縕袍而詣桓溫,一見面談當時之事,猛摸虱而言,傍若無人,溫察而奇之。
晉書》卷一百十四〈苻堅載記下·王猛〉~猛,姿俊偉,博學好兵書,謹重嚴毅,氣度雄遠,細事不乾其慮,自不參其神契,略不與交通,是以浮華之士鹹輕而笑之。猛悠然自得,不以屑懷。少游於鄴都,時人罕能識也。惟徐統見而奇之,召為功曹。遁而不應,遂隱於華陰山。懷佐世之志,希龍顏之主,斂翼待時,候風雲而後動。桓溫入關,猛被褐而詣之,一面談當世之事,捫虱而言,旁若無人。溫察而異之,問曰:吾奉天子之命,率銳師十萬,杖義討逆,為百姓除殘賊,而三秦豪傑未有至者何也。猛曰:公不遠數千里,深入寇境,長安咫尺而不渡灞水,百姓未見公心故也,所以不至。溫默然無以酬之。溫之將還,賜猛車馬,拜高官督護,請與俱南。猛還山咨師,師曰:卿與桓溫豈並世哉。在此自可富貴,何為遠乎。猛乃止。

譯文

王猛學識淵博,喜好兵書,行事謹慎而嚴厲。很少考慮瑣屑事情,因此那些華而不實的讀書人都輕視他並且取笑他。王猛悠然自得,並不放在心上。王猛年輕的時候到鄴都遊歷,當時很少有人能賞識他。只有徐統見到他很吃驚,召他做功曹。他逃避沒有應召,於是隱居在華陰山。王猛胸懷輔佐帝王創業的大志,收斂了羽翼等待時機,觀察形勢然後行動。桓溫入關的時候,王猛穿著粗布衣服去拜見他,談論天下的大事,邊捉虱子邊談,好像旁邊沒有人似的。桓溫看著他,覺得他是個奇才,問道:我奉皇上的命令,率領精銳的軍隊十萬人,主持正義討伐叛逆,為百姓剷除凶暴的奸人,可是三秦大地的英雄豪傑沒有人前來歸附,這是為什麼呢?王猛說:您不怕千里路遠,深入奸人橫行的地方,離長安只有咫尺之遙,卻不渡過灞水,老百姓不知道您的心思的緣故啊。桓溫黯然不語,沒有應對的話。桓溫即將撤軍的時候,賞賜給王猛車馬,授予他高官督護的官職,請他和自己一起到南方去。王猛回到山裡向老師請教這件事,老師說:你和桓溫難道能同時建功立業?在這裡就可以得到富貴,為什麼要遠行呢?王猛於是沒有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