挾策

jiā cè
ㄐㄧㄚ ㄘㄜˋ
挾策(挾策) 
亦作“ 挾筴 ”。 1.手拿書本。喻勤奮讀書。《莊子·駢拇》:“問臧奚事,則挾筴讀書。” 陸德明 釋文:“筴字又作策, 李 云:‘竹簡也。古以寫書,長二尺四寸。’” 宋 蘇軾 《次韻王郎子立風雨有感》:“後生不自牧,呻吟空挾策。”
2. 胸懷計謀、建議。 明 宋濂 《序》:“ 周 末有 季楨 者,與其弟 眭 挾策以乾諸侯。”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二一:“書生挾策成何濟,付與維南織女愁。” 李大釗 《國情》:“將亦為天下挾策乾時之士裂矣。”
3. 持鞭,揚鞭。亦以喻奔走;行動。 唐 蔣防 《霍小玉傳》:“ 長安 有媒 鮑十一娘 者……性便辟,巧言語,豪家戚里,無不經過,追風挾策,推為渠帥。” 宋 曾慥 《高齋漫錄》:“度支 金郎中 君卿 ,年十九時,與其兄 君祜 郊居,挾策野外,遇田家有醉斗而傷者,仇人尤而執之。” 明 湯顯祖 《紫簫記·假駿》:“自家 鮑四娘 ,調絲品竹,蚤謝同心;挾筴追鋒,還推老手。” 周詠 《去國吟》:“中原到處不可居,何如挾策出國身還慊。立馬斯須別親友,離情又觸長亭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