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巴派

摘要 通常指那些支持巴勒斯坦的人們(主要指一些中國挺巴派),他們通過表現出力挺巴勒斯坦,並認為巴勒斯坦屬於正義的一方。相對來說,挺巴派大多數人反對以色列,他們結合歷史等資料分析後,認為以色列侵略者,巴勒斯坦是受害者。由於巴以衝突不斷,現在已經演變成兩國間戰爭,以巴人民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深。

挺巴派與挺以派的區別和特點

挺巴的大都是恪守傳統的華人;挺以的大都是願意接受西方事物的華人。本質不同。

挺巴的被挺以的當做腐儒、衛道士;挺以的被挺巴的當作洋奴、走狗。

挺巴的相信各阿拉伯國家的媒體;挺以的看中國和西方的媒體。

挺巴的崇拜道德,同情弱者;挺以的同情苦難者。

挺巴的有宗教情結,大都是穆斯林;挺以的反感伊斯蘭極端勢力,好像是半個基督徒或猶太教徒。

挺巴的憑感情行事;挺以的有事實依據。

挺巴的拿自認為是事實的事實做依據;挺以的以強有力的證據作為依據。

挺巴的在波赫內戰中完全支持穆斯林,挺以的在波赫內戰中同情各方。

挺巴派總結的關於“挺以派”的十大謬論

謬論1:

哈馬斯首先破壞停火協定,以色列才被迫還擊 反駁觀點:實際上,首先破壞停火協定的是以色列。以色列並沒有按照協定中規定的,解除對加薩走廊的封鎖,才導致了哈馬斯不願意延長停火協定的期限。不遵守協定,這對以色列來說算不了什麼,聯大的決議在他們眼裡都如同一張張廢紙,何況是和哈馬斯的停戰書?

謬論2:

以色列“土地換和平”很有誠意,哈馬斯好戰分子不願意和平

反駁觀點:即使按照對巴勒斯坦人不公平的聯大181號決議,以色列也只應該擁有14942平方公里土地。以色列實際控制的領土要比聯大決議多得多,多出來的部分,當然是通過非法侵略獲得的。於是,以色列開始裝偽善,打算用部分搶來的東西還給人家表示“誠意”,人家當然不會幹。 這就象是一個流浪漢突然衝進你家院子,在村幹部的支持下,強行霸占了一多半的面積,說他要在此安居樂業。假如你家院子有1000平方米,流氓上來就搶了600平方米,你還剩400平方米。你不服氣,找流氓討還土地,結果引發前後四次打架事件。你打不過流氓,流氓又順手把你家剩下的400平方米又搶去了200平方米。過了些天,流氓假惺惺地拿出100平方米土地,打算和你“土地換和平”,你能幹嗎?

你要是乾吧,你就虧大了。可你要是不乾,中國的挺以派們就會罵你是“好戰分子”、“對和平沒有誠意”。

謬論3:

哈馬斯要靠戰爭生存,有戰爭他們才能掙到錢

反駁觀點:可能在守財奴看來,做事情都是要有利可圖的。那些為了國家民族奮不顧身的高尚精神,永遠也不會在這些勢力小人的心中哪怕是澎湃過那么幾分之一秒。新聞天天在報,哈馬斯人員每天被打死了多少。如果哈馬斯真的為錢去的,他們這么做值得嗎?他們就算能發戰爭財,他們還有命享受嗎?

謬論4:

支持“哈馬斯”就是支持“東突”,因為他們都相信伊斯蘭教

反駁觀點:這是明顯的機械主義思維方式,說通俗點叫做腦殘。親手足還難免脾氣迥異,信一樣的宗教就一定品質相同嗎?那抗日英雄馬本齋和他的回民支隊也信伊斯蘭教,卻浴血沙場以報國恩,這又怎么說?哈馬斯是反抗侵略,東突是製造分裂,二者的本質相差十萬八千里,有什麼共同性?在皆為伊斯蘭教徒的表象掩蓋之下,“哈馬斯”與“東突”是截然不同的矛盾性質,怎可混為一談?——除非是別有用心的人才這樣乾。

謬論5:

以色列人對中國有恩,唐山地震捐助一億美金云云

反駁觀點:這個網特造謠的帖子,在網上早就被駁得體無完膚。卻有人仍然象來月經一樣隔斷時間就拿出來矇騙中國人,企圖混淆他們的是非觀,以使他們轉而去支持侵略者。

謬論6:

哈馬斯不希望領土解放,而是整天邀請侵略

反駁觀點:發表此謬論的是一位叫做“殷罡”的教授。哈馬斯代表阿拉伯人的立場討回被占領土,是天賦權力。就如同中國在抗戰時候反擊日寇一樣,天然擁有道義上的優勢。請這位教授不要歪曲哈馬斯是受虐狂——被迫以石塊還擊坦克的民族,居然被污衊成挑釁者,說這種話的人真不知道世界上還有“良知”二字。

謬論7:

以色列沒有侵略巴勒斯坦,因為以色列沒有占領巴全境

反駁觀點:這個理論太過於荒唐,所以根本用不著從理論上去反駁。按照這樣的強盜理論,可以得出如下推論——:

日本沒有侵略中國,因為日本只占領了中國部分領土。

日本也沒有侵略美國,因為日本才炸了美國一個軍港而已,離美國全境還相去甚遠。

德國沒有侵略蘇聯,因為德軍打到列寧格勒——莫斯科——史達林格勒一線就打不動了。

美國沒有侵略朝鮮,因為就算在美國戰果最大時,中朝邊境上也有幾個山洞在朝鮮人民軍手裡,美軍沒有侵略朝鮮全境。

……

這樣荒唐的例子,再舉下去也沒有意義。還是讓我們把足夠的精力留下來用於鄙視那些為了崇拜美國、以色列強權而不在乎暴露醜惡嘴臉的網路小丑們。

謬論8:

以色列是光明正大的好漢,真刀實槍;巴勒斯坦人是卑鄙齷齪的小人,恐怖殘忍

反駁觀點:首先說這是一個不顧事實的論斷。猶太人開始復國時,就開了恐怖主義先河。***、槍殺、砍頭……現在巴勒斯坦人玩的,都是猶太人玩剩下的。只不過現在猶太人鳥槍換炮了,戰鬥檔次提升,犯不著再以犧牲自身來求得戰果了。但是以色列的特工組織卻仍然繼承了這種恐怖主義手段,一直到今天也是如此。摩薩德全球追殺納粹,根本不經過當地政府同意,就展開綁架或者殺戮,這不是恐怖主義是什麼?或許有人要說納粹就是該殺,可是在阿拉伯人看來,猶太人更該殺。你憑什麼厚此薄彼,寬容以色列,苛責巴勒斯坦?

謬論9:

只要是人肉炸彈就是可恥的,所以穆斯林都死不足惜

反駁觀點:我相信如果巴勒斯坦人如果有飛機坦克,也不會願意去當人肉炸彈。為了反抗侵略,甘願捨棄生命——這是多么大無畏的精神?這樣的人只能稱為勇士,只應受到尊敬。但不幸的是,他們在中國的網路上飽受詛咒和謾罵——如果這些人敢於當面罵穆斯林那些難聽的話,我倒也佩服。鄧世昌彈藥用盡駕艦撞敵,中國軍人全身綁滿炸藥和日寇坦克同歸於盡,董存瑞捨身炸暗堡,黃繼光奮勇堵槍眼……在一些喪失了良知的“挺以派”看來,都應該是屬於人肉炸彈性質,都是應該鄙夷蔑視的。但是事實證明,這些人成了中華民族的英雄。愛國的中國人,會世世代代尊敬和懷念他們,而不會把他們叫做“恐怖分子”。

謬論10:

以色列人只打武裝分子,是英雄,巴勒斯坦人什麼人都打,是小人。

反駁觀點:中國網路上,就有那么一些人,想著法地美化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拼了命地給他們找藉口。這沒什麼,欺軟怕硬的動物本能顯現而已。就如同下象棋,很多人喜歡幫順風棋,誰占上風就幫誰,痛打落水狗,頗能顯出一些英雄氣概來。但實際上,這些人都是勢利小人,趨炎附勢而已。真正有道德的人,應該同情弱者,鋤強扶弱,這樣才有助於社會公平。 以色列說只打武裝分子,就真的做到了嗎?那些幾歲的巴勒斯坦兒童,甚至是嬰兒,死傷累累,難道都是恐怖分子?至於巴勒斯坦襲擊全體以色列人,看起來好像很殘忍,但是對於交戰的敵對民族,有什麼道義可言?何況以色列無論男女,都實行義務兵役制,是典型的全民皆兵,今天的以色列平民,明天就可能穿上軍裝,參加對阿拉伯人的屠殺,還談什麼平民與軍人的區別?

老虎和羊打架,老虎有利爪獠牙,對付綿羊綽綽有餘。羊只有拚命拿頭來撞,希望可以用角來讓老虎受一點傷。這是多么悲壯的抗爭,理應獲得正義人們的同情。可是在欺軟怕硬的勢利眼看來,老虎多么英雄了得,綿羊卻成了恐怖分子。這都是因為他們的良心沒有擺正。

挺巴派-中巴關係背景解析

印度成立後,不切實際地對中國提出了領土要求,導致了1962年的中印戰爭。戰後,雖然印度在領土方面撿了個大便宜,但卻因這塊領土使中國人深深地恨上了印度,纏上了印度。兩國間的敵對關係到現在也還沒有根本的改觀。出於國家戰略的需要,中國轉而全面支持其勁敵巴基斯坦,不但使印度吞併巴基斯坦的美夢破滅,而且使中巴徹底結盟,在中巴鉗型壓制下,北方反而成為印度的長期夢靨。此戰後中國人念念不忘藏南,令印度如鯁在喉,惴惴不安,不得不設定重兵,加以守衛,牽扯了其相當大的精力、軍力和財力,何況最後能不能保得住,尚未可知。這影響到了其更大戰略目標的實現,比如想要“入常”就受到中國的限制與制約。

雖然巴基斯坦比印度晚一年和中國建交,但中巴關係發展順利。在國際政治舞台上,巴基斯坦一直是我們的重要盟友,當年中美打開關係的大門,巴基斯坦就扮演關鍵角色。當時的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就是在巴當局的協助下,從巴基斯坦秘密飛到北京會晤中共領袖,安排總統尼克森於次年訪華,留下國際外交史的一頁傳奇。

中巴兩國真正走向蜜月期是在建交後的1955年萬隆會議。在那次會議上,周恩來會晤了巴基斯坦總理阿里,隨後於次年訪問巴基斯坦,從此奠定了中巴實質上的同盟關係。

與巴基斯坦交好更重要的是為了制衡印度,當時西藏雖然和平解放了,但是隨著達賴喇嘛的出逃,情勢變得非常複雜,印度甚至利用清朝的腐敗無能,把軍隊滲透到西藏境內,如阿里地區。如果巴基斯坦成為中國的盟友,那么對印度就是一個極大的牽制。

巴基斯坦也越來越恨印度,這與中國的利益是一致的。英國撤離時按照宗教派別把它劃分為巴基斯坦和印度,並且沒有完全劃定邊界,甚至留有“飛地”——孟加拉國那時候屬於巴基斯坦,叫東巴基斯坦(東巴)。自然英國人一走,印度和巴基斯坦因為領土糾紛和宗教矛盾,打了若干次邊境戰爭(其中大的有三次)。中國無論從與巴基斯坦的友誼出發,還是不願看到印度坐大出發,都會毫不猶豫地支持巴基斯坦。比如:第二次印巴戰爭中,巴基斯坦由於戰術失誤,坦克部隊損失慘重,急需補充,巴基斯坦向中國請求援助。周總理指示盡力滿足巴方要求,庫存坦克不夠,甚至直接從我軍一線部隊把已裝備的坦克抽出來,援助巴基斯坦。

還有就是隨著中國的崛起,在國際經濟鏈條上的地位攀升,中國作為第三世界國家的理由越來越不足了。巴基斯坦正好可以幫助中國在第三世界圈子裡說上話。而第三世界的兄弟朋友,是中國應該也必須依靠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