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電族

拒電族

“拒電族”拒絕使用現代通訊工具,但是他們卻自得其樂地享受著生活。他們並非垂垂暮年,很多尚未而立的陽光青年也心甘情願加入其中;他們並非喜歡孤獨,有相當一部分人甚至死黨濟濟。當號稱“第四媒體”的網路、“第五媒體”的手機迅速改變大眾生活時,美國大都市中卻出現這樣一群人:受過良好教育,生活富足,卻拒絕使用手機、網路等現代通訊工具。他們被稱為“拒電族”。

拒電族拒電族

拒電族簡介

網際網路、手機是人們主要溝通工具。以手機為例,這年頭沒手機的人少之又少,他們或自閉在通訊不發達網路無法覆蓋的鄉村人家;或沒有消費能力的低收入家庭,或對手機保護不了的人,就像七、八歲以下的兒童。

當今中國,沒有耳朵的多,沒有手機的少,沒有耳朵會讓人們同情,沒有手機的卻會讓人覺得不解。當號稱“第四媒體”的網路、“第五媒體”的手機迅速改變人們生活時,大都市出現這樣一群人:受過良好教育、生活富足,卻拒絕使用手機、網路等當代通訊工具。當越來越多的人折服於網路、手機的魅力時,這些人卻對高科技通訊手段說“不”。 這些人被統稱為“拒電族”。

他們中有人拒絕使用手機,有人迴避電子郵件,有人從不上網,有人乾脆不用計算機,更有甚者,以上幾樣統統不沾邊。

拒電的原因

許多人會因為某天忘帶手機而頗感失落,甚至焦慮茫然。不時查看手機里的信息、不停刷新電子信箱查收郵件,已經成了很多人的生活常態。但拒電族們對此非常厭煩:

“這個隨時會響的東西搞得我太累了!”身為北京某公司老總的張智一個月前鄭重向親朋好友宣布不再使用手機。“它嚴重騷擾了我的生活,沒有一天不響的,以致我經常產生幻覺,明知關機也總感覺手機在響。”

雖然工作繁忙,但張智分析了自己的日常活動後得出結論:“其實每天需要見的人、需要解決的問題就那幾個,手機的作用不大,反倒增加了許多不必要的應酬。”在拋棄手機的這一個月,張智倍感輕鬆,應酬少了,休息的時候也少了很多打擾。如果有人有急事找他,可以打電話給他的秘書轉達。同時,他會上網並定期查收電子郵件,他說這是因為需要獲知足夠的信息。

拒電族聯絡

有人說“拒電族”以“不聯絡”為生活信條,但是他們中有人並不同意這樣的觀點,他們反而認為“拒電”就是為了更好的聯絡。

北京的郭教授一年前退休後就關掉了手機,也不再上網。“我倒覺得這一年來和親戚朋友見面的時間更多了。以前有手機、網路,我們也就聽個聲音,聊個虛擬,現在我們都是上門拜訪。”郭教授說朋友間聊天的樂趣就在於促膝長談,爭論也是當面爭個面紅耳赤才過癮,可是現在因為這些現代通訊設備,人們反而喪失了這些樂趣。“真正的朋友不會因為沒有手機和網路而失去聯繫的。”

25歲的小佳說自己很懷舊,不能接受E-mail里字型一致的留言,也受不了點擊一下就可以刪除所有信息。她覺得這是對生活的一種冷漠:“信件不僅起著傳達信息的作用,還是情感的承載,多年以後就會積累成精神上的財富。”小佳說從大學起就跟朋友家人通過郵局寄信,每打開一個信封,看到熟悉的字型,心中就會覺得很溫暖。

拒電族代價

為了與眾不同,“拒電族”可能要付出高昂的社交代價。

當布拉迪對別人說她沒有電子信箱時,對方經常“像看怪物似的”看著她。“一個朋友喝多了以後,不停抱怨我傲慢,說我這個不用電腦的人有多無趣。在他眼裡,我就像個白痴,一個怪異的野蠻人。”她回憶說。

當布拉迪把這次“酒後吐真言”的鬱悶事告訴其他朋友時,他們對她表示同情,同時勸她不要“太苛刻”,“他們覺得那個人說的也並非全無道理,不用電腦的確沒什麼值得自豪”。

事實上,在現代社會中,不使用電子郵件的人可能體驗不到許多樂趣,比如網路家庭相冊、志同道合網友的邀請信等。據美國行銷戰略諮詢機構哈里森集團的統計顯示,2005年一年中,1.25億人通過社交網站收到過電子邀請信。

從不上網的人可能喪失感受諸多流行文化的機會。比如,他們可能享受不到谷歌(Google)、百度(Baidu)等搜尋網站、部落格網站、購物網站、分類信息網站以及“你的電視”(YouTube)一類的視頻共享網站。

另類孤獨

拒電族拒電族
居住在美國舊金山的私人廚師布拉迪已經記不清朋友們這些年硬塞給她多少台台式機筆記本電腦。他們似乎無法接受她是這樣一個人:住在網路發達的城市,卻堅決不讓電腦進入自己的生活。美國俄亥俄州律師馬什伯恩也更青睞傳統的工作、生活方式。找地方時,他看地圖而非上網搜尋;從不收發電子郵件,實在躲不過,也會讓妻子或助手將郵件列印出來。

人們稱布拉迪和馬什伯恩這樣的人為“拒電族”。當越來越多人折服於網路、手機的魅力時,這些人卻對高科技通訊手段說“不”。

當然,“拒電族”各有不同。有人拒絕使用手機,有人迴避電子郵件,有人從不上網,有人乾脆不用電腦,更有甚者,以上幾樣統統不碰。

為了這種與眾不同,“拒電族”可能要付出高昂的社交代價

當布拉迪對別人說她沒有電子信箱時,對方經常“像看怪物似的”看著她。“一個朋友喝多了以後,不停抱怨我傲慢,說我這個不用電腦的人有多無趣。在他眼裡,我就像個白痴,一個怪異的野蠻人。”她回憶說。

當布拉迪把這次“酒後吐真言”的鬱悶事告訴其他朋友時,他們對她表示同情,同時勸她不要太苛刻。他們覺得那個人說的也並非全無道理,不用電腦的確沒什麼值得自豪。

事實上,在現代社會中,從不上網的人可能喪失感受諸多流行文化的機會。沒有手機、電子信箱或網路即時聯絡工具,更可能令你錯失許多和外界聯繫的機會。

這也是大多數“拒電族”發現自己不可能百分之百“拒電”的原因。布拉迪也承認,雖然自己不上網,但有時會請室友或8歲的侄女為她上網查信息。不久前的一天晚上,她甚至用室友的筆記本電腦觀賞了3個多小時網路視頻節目。

抗拒科技 

拒電族拒電族
‘拒電族’不用高科技產品,並非出於經濟年齡或教育因素,而是因為他們有意識抗拒某些東西。”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教授羅森在著作《“拒電族”壓力》中說,“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放棄所有高科技產品,而是只用他們覺得必須得用的東西。”

53歲的作家摩爾就是這樣一個人。他住在英格蘭北安普敦,在沒有網路、手機、電視的生活中自得其樂,電腦對他來說只是打字機。

摩爾了解有關部落格搜尋引擎社交網站等信息,甚至知道有人以他的名義在網上建了個人主頁。他也明白手機能帶來諸多便利,知道網路電視有數百個頻道供人選擇,而他聽的電台卻只有幾家,“可我不覺得自己失去了什麼”。

與大多數人遇到問題先上網搜尋不同,摩爾選擇從書中找答案。他也從不會像其他人那樣邊走邊打手機。“外出時不用接電話,是多么美好的事啊!”他說。

布拉迪也覺得自己不用電腦挺好,“我確實不需要它”。對於不能通過電子郵件與朋友聯絡,她說:“如果他們關心我在哪兒,盡可以給我打電話,或者寄信——帶郵票的那種,不必非通過網路。”

更多自由

拒電族拒電族
“人們的生活正被無邊無際的信息淹沒,信息就像看不見的液體,無孔不入地滲入生活的每個角落,而我正盡力控制它滲入的流量。”摩爾這樣解釋自己為何成為“拒電族”。

但這種生活方式有時讓“拒電族”的家人比較煩惱,美國加利福尼亞州41歲的音樂人凱文就常常發愁怎么和弟弟傑弗里聯繫。38歲的傑弗里是底特律的一名心理學者,他有電腦,半年前才耐不住親友多年“威逼利誘”而註冊了電子信箱,至今仍每隔數周才上網看一次郵件。

對此,傑弗里解釋說:“我並不牴觸電子郵件,只是覺得它沒什麼用。我喜歡與人面對面交流,喜歡聽他們說話的音調和笑聲,而電子郵件不能帶來這些。”傑弗里有手機,不過別人很難聯繫到他,除非他主動打來。

這讓一刻都離不開即時通訊工具的凱文大傷腦筋,但他不得不承認,弟弟似乎更自由,“他出門可以不帶手機,我可做不到”。凱文擁有能自動接收電子郵件的智慧型“黑莓”手機,“我總是時不時查看它,但真有這個必要嗎?我從沒遇到什麼急事”。

布拉迪的室友霍金斯供職於一家網路公司,他說,自己從未考慮幫布拉迪改變生活方式,反而很羨慕她。“我喜歡技術,樂於成為時代先鋒,體驗新鮮事物,但面對如此大的信息量,另一個‘我’有時會跳出來大喊:‘老天,把我拉出來吧!’對網路、手機這些東西,我真是又愛又恨。”

談到別人勸布拉迪改變,霍金斯笑言:“他們好像在排著隊幫布拉迪了解世界,她卻明確表示不願深陷其中。在這個年代,與他人密切聯繫非常簡單,但你可以選擇與眾不同的生活,只做自己想做的事。”

美國皮尤研究中心指出,“拒電族”具體人數目前尚不可知,但確屬“稀有動物”。目前,美國18歲到64歲的人中81%是網民,78%為手機用戶。

青少年對網路的依賴尤為明顯。據皮尤研究中心一項調查顯示,93%的12歲到17歲美國青少年使用網際網路,他們大多擁有自己的社交網路平台,12歲到17歲年齡段的這個比例為55%,15歲到17歲年齡段的這個比例為64%。他們中不少人在美國流行的校園網路社區Facebook上設立個人檔案和頁面,通過留言、評論日誌等多種方式相互交流,找到和自己志趣相合的人。

將成時尚

生活在矽谷的薩福預測說:“當人們不想與外界過多聯繫時,‘拒電族’的行為將成為時尚,那時將有人視‘不聯絡’為生活信條。”哈里森集團副總裁泰勒認為:“現代人沒法與外界割斷聯繫,只要你受僱於人、有人依靠你,或是有孩子在外闖蕩,割斷聯繫就不可能。”

手機、網際網路等新媒介究竟帶來什麼?泰勒說:“它們使人際溝通更方便,同時也縮小了個人空間。一些人過於依賴它們,對多數人來說,過多聯繫會成為負擔。”

凱文深味這種心理負擔。他擁有能主動接收電子郵件的智慧型“黑莓”手機,“我總是時不時查看它,但真有這個必要嗎?”

布拉迪的室友馬克。霍金斯也有同感。現年42歲的霍金斯供職於一家網路公司,每天他都要不停與人聯繫。他說,自己從未考慮幫布拉迪改變生活方式,反而很羨慕她。“我喜歡技術,樂於成為時代先鋒,體驗新鮮事物,但面對如此大的信息量,另一個‘我’有時會跳出來大喊,‘老天,把我拉出來吧!’對網路、手機這些東西,我真是又愛又恨。”

在這個年代,與他人密切聯繫非常簡單,但你不必非要怎樣。你可以選擇與眾不同的生活方式,做自己想做的事。

回歸自然

回歸安靜私屬空間

許多人會因為某天忘帶手機而頗感失落,甚至焦慮茫然。不時查看手機里的信息、不停刷新電子信箱查收郵件,已經成了很多人的生活常態。當我們習慣這些條件反射般的動作時,“拒電族”卻對高科技通訊手段高聲說“不”。“拒電族”各有不同,有人拒絕使用手機,有人迴避電子郵件,有人從不上網,有人乾脆不用電腦。更有甚者,以上幾樣統統不碰。

“這個隨時會響的東西搞得我太累了!”身為北京某公司老總的張智一個月前鄭重向親朋好友宣布不再使用手機。“它嚴重騷擾了我的生活,沒有一天不響的,以致我經常產生幻覺,明知關機也總感覺手機在響。”

雖然工作繁忙,但張智分析了自己的日常活動後得出結論:“其實每天需要見的人、需要解決的問題就那幾個,手機的作用不大,反倒增加了許多不必要的應酬。”在拋棄手機的這一個月,張智倍感輕鬆,應酬少了,休息的時候也少了很多打擾。如果有人有急事找他,可以打電話給他的秘書轉達。同時,他會上網並定期查收電子郵件,他說這是因為需要獲知足夠的信息。

其實,在大都市中生活,完全做到“拒電”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我並不排斥這些通訊工具,只是想多一些安靜的私屬空間。”天津的小佳應該算是“拒電族”中的溫和派。“我沒有手機是因為不需要,我認為上班的時候就應該專心工作,在家的時候就要好好休息。若有事需要聯繫,辦公室和家裡不是都有電話嗎?我很奇怪為什麼總有人隨時隨地發簡訊。”

交流方式

喜歡傳統交流方式

有人說“拒電族”以“不聯絡”為生活信條,但是他們中有人並不同意這樣的觀點,他們反而認為“拒電”就是為了更好的聯絡。

北京的郭教授一年前退休後就關掉了手機,也不再上網。“我倒覺得這一年來和親戚朋友見面的時間更多了。以前有手機、網路,我們也就聽個聲音,聊個虛擬,現在我們都是上門拜訪。”郭教授說朋友間聊天的樂趣就在於促膝長談,爭論也是當面爭個面紅耳赤才過癮,可是現在因為這些現代通訊設備,人們反而喪失了這些樂趣。“真正的朋友不會因為沒有手機和網路而失去聯繫的。”

網路提供諮詢的便捷使人們更多依賴搜尋引擎,而不是書籍。郭教授每天都會花大量時間用來讀書看報:“網路雖然方便快捷,但是難以形成系統的知識基淀,也減淡了閱讀的樂趣。”

小佳說自己很懷舊,不能接受E-mail里字型一致的留言,也受不了點擊一下就可以刪除所有信息。她覺得這是對生活的一種冷漠:“信件不僅起著傳達信息的作用,還是情感的承載,多年以後就會積累成精神上的財富。”小佳說從大學起就跟朋友家人通過郵局寄信,每打開一個信封,看到熟悉的字型,心中就會覺得很溫暖。

自我超脫

25歲的小佳對論壇、QQ、MSN這些網路產物不屑一顧的同時,也遭受著同齡人的不解。有人嘲笑她是原始部落出來的動物,也有人說她故作清高。面對這些,小佳只是淡然一笑。“拒電族”隱匿在城市中,雖然可能只占很少的一部分,但是他們卻始終堅持著自己的生活理念

在美國,“拒電族”也在堅持著絕不“人云亦云”的原則,對此,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員阿曼達·倫哈特分析說:“如果你不加入,並不代表你孤單,只說明你不願迎合這種潮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