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經樓

清代浙東著名的藏書樓抱經樓建於1777年(清乾隆四十二年),位於浙江鄞縣。與范氏天一閣、鄭氏二老閣齊名。樓主為鄞縣藏書家盧址(1725-1794),他嗜書如命。藏書規模的形成小部分承自祖上所傳,大部分則從其他藏書家處購得,為得善本,不惜高價。盧址在世時,抱經樓藏書豐富,管理嚴格。1861年(鹹豐十一年)抱經樓藏書慘遭劫掠,後被當地商人悉數買回無償歸還。1961年藏書大部再次流失,書佚樓存。

沈德壽,字長齡,號藥庵,別號窳民,世為慈谿北鄉師橋人。祖輩皆從商,尤以藥業聞名。沈德壽19歲隨祖父赴湖州新市鎮,拜宋世滋為師習文。他喜歡古人書畫及歷朝諸家尺牘,“遇有所獲,必詳其姓氏,識其真膺,採拾二十年來,屬目者以數千計”。而他對藏書發生興趣,則是參觀了陸心源皕宋樓之後。
清光緒十年(1884),沈德壽赴湖州訪陸心源。50歲的陸心源見沈德壽年輕好學,為人儒雅,乃牽手登樓,“悉發其所藏之書”,並告訴他收藏圖書之法。陸心源的皕宋樓專藏宋元珍本,遐邇聞名,人皆羨之。沈德壽大開眼界,“心竊慕之”。於是“尋歸里,遍搜書肆兼采舊藏書家,遇有不成卷帙及亡其版者,出資精抄……不遑他事,而惟書是求”。其中“舊藏書家”,就有慈谿鸛浦鄭氏二老閣,當時二老閣部分藏書流入上海,沈德壽聞訊復從上海購入。沒幾年,就積書5萬卷,於是在沈師橋故里築造了藏書樓——抱經樓。接著,仿范氏天一閣、盧氏抱經樓藏書規則,整理上架,逐一編目。
陸心源26歲中舉,至61歲去世,在廣東、福建當過官。官雖不大,卻是總辦稅厘、通商等事務,併兼任海防、糧鹽等事宜的美差。他一生藏書15萬卷,成為中國歷史上四大藏書家之一。而沈德壽“身不膺簪組,名不出里閭”,“家僅中人產”,但他的雄心和專心卻不在陸心源之下。他在《抱經樓書目記》自序中道:“余僅溫飽,不能巨資購書,則惟自奉儉約,不為無益之費,輒遇異書,傾囊必購,人皆迂而笑之。余以為夙好在此,願薄富貴而厚於書。”這段話樸實、誠懇,與范壽金序言所稱“靜默寡言笑”相符。
沈德壽以藏書名於鄉里,引來一批批文人學士。他總是“歡然引登書樓,開篋縱觀,置酒討論,娓娓不倦。即有人持去假閱,亦慷慨不靳”。
沈德壽少時工篆刻,晚年精於書畫鑑別,“遠近有骨董貿者,一經品題,聲價十倍,鹹服其賞鑒之精”。他還著有書稿《百幅庵書畫記》。
沈德壽《抱經樓藏書志》64卷,原作《抱經樓書目記》(《中國目錄學家辭典》誤作《抱經堂藏書志》),共著錄三萬五千餘卷,約1450種,編成於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內扉由楊蘭言題寫書名,慈谿陳邦瑞(慈谿掌起人)、鎮海范壽金(今慈谿范市人)分別作序,並有沈德壽自序一文。中華書局編輯部在《影印說明》中稱“《抱經樓藏書志》系仿《愛日精廬藏書志》和《皕宋樓藏書志》而作,唯上述二志斷自明朝,此志則延及清代,專載舊槧舊鈔之流傳罕見者,每書皆有解題,併兼收諸書序跋,登錄前人手跡題識、校讎歲月,於考證古書源流足資參考”,這是沈德壽所定範例,可見其卓識。
但《影印說明》稱《抱經樓藏書志》刊於甲子(1924)仲冬,恐有誤。此說大概源於孫殿起《販書偶記》,記有“民國甲子鉛字排印本”。而《中國目錄學家辭典》則記有“光緒三十二年(1906)印本”。《抱經樓藏書志》書末記有“光緒二十八年夏六月初四日藥庵沈德壽識”,而陳邦瑞序作於光緒辛丑(1901)春二月,范壽金序作於光緒二十六年(1900)五月二十日,沈德壽自序作於光緒三十二年正月,即或印書日期。《生壙志》中亦記“著有書目記六十四卷刊行於世”。說明此書在沈德壽生前已印成,甲子年或許為重版。《生壙志》寫於壬戌孟春,即1922年,其時沈德壽61歲,則推算出其生年當為同治元年(1862),而其卒年尚待考證。(中華書局編輯部以《抱經樓藏書志》卷末署“男家驤、家駒、家騋仝校正”而認為1924年沈氏已亡,如果這一假定成立,則沈氏卒年應在1922至1924年間。)
皕宋樓藏書在陸心源死後十三年(1907)被他在上海經商的兒子秘密出售給日本岩崎氏靜嘉堂文庫,受國人指責。當時共有珍本十萬餘卷四萬幾千冊,書價才區區十二萬元。而抱經樓藏書在沈德壽死後數十年——抗日戰爭之前,亦已開始散失,所幸未流到海外,現大部分被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
抱經樓書去樓空,漸漸被人淡忘。圖書聚散無常,這也是無可奈何的。好在尚有《抱經樓藏書志》一書,1990年由中華書局作為“清人書目題跋叢刊”之五影印,皇皇一巨冊,廣播人間,嘉惠士林,也算得上是吾鄉藏書文化之集大成者也。
(來源:寧波晚報 童銀舫

[引用信息]:寧波天一閣博物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