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簍兒

抬簍兒是清徐城關地區獨有的民間社火,也是一種具有商業文化特色的民間文藝活動形式。

抬簍兒簡介

抬簍兒俗稱“抬懶簍”,是清徐城關地區獨有的民間社火,也是一種具有商業文化特色的民間文藝活動形式。

抬簍兒抬簍兒
在正月鬧紅火的社火隊伍里,它在最前面表演。兩個可愛小丑扮相的小生,抬著半人高的醋簍只,醋簍里裝著碎穀草桿。他們倆一邊抬著簍兒嬉戲表演,一邊從簍兒裡面抓出碎草圪節向圍觀的人群撒去,此意是向人間撒金銀財寶,造福人類,有招財進寶的意義。姑娘小媳婦兒們只顧擠到跟前看熱鬧,冷不防穀草桿葉撒你一頭一身,乾穀草弄不髒新衣服,卻讓姑娘媳婦們無法躲避。姑娘媳婦們嬌嗔笑罵,得意洋洋的後生們扭得更歡快了,滿街滿巷充滿了嬉笑聲。他們的表演沒有什麼規矩,任他倆人隨意發揮。它還有為社火隊表演時打場子、造氣氛的用意,也就是戲劇里常說的“圪攪棍”。它的特點是,形式別致,表演活潑逗趣。

抬簍兒歷史淵源

抬簍兒這項民間文藝形式是如何產生的呢?從道具醋簍來分析,與清源盛產老陳醋是有很大的關係。據民間傳說:在明末清初時期,清源城裡的商業興旺,經濟繁榮,特別是清源的老陳醋遠銷省內外,很有名氣。由於各業興盛,每到春節鬧紅火,商家便拿錢來資助,這樣年復一年地活動,醋行便有人提議,在社火里增加有醋業形式的文藝節目。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抬簍兒”便產生了。具體時間不詳。因為它的產生帶有濃厚的商業性,所以這是商業文化在民間社火活動中的體現,也是商業廣告意識的萌生。

“簍兒”道具的製作

首先選1個3尺多高的大醋簍,大醋簍兩邊貼上用大紅紙書寫的“福”圖案裝飾,醋簍口也要貼上用手工紙剪成“萬”字圖案,然後用四股麻繩綁成擔簍式樣,繩子與醋簍一定要綁結實,表演時不易掉下來。醋簍裡面要裝滿用穀草鍘成的草圪節,此意為裝的是金條金塊的財源之物,然後再選1根長約7尺多、粗約3寸的木棍,此棍一定要有彈性,木棍要用大紅棉布纏裹出來,最後將木棍與抬簍用麻繩拴緊,抬起表演時,木棍與醋簍能一起顫動。
抬簍的扮相是俊美的後生小丑相,身著長袍馬褂、頭戴黑色瓜皮硬殼小商帽,也有戴紅纓帽、穿羊皮襖的。穿什麼的也有,總之是為了逗樂。

抬簍兒特色

這項民間文藝的形式別致,裝飾製作簡單,表演自然,看起來很樸實,但賀意無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