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角足盆形大陶鼎

新石器崧澤文化出土的中國最大的折角足盆形大陶鼎

關於鼎,人們比較熟悉的是“三國鼎立”、“鼎鼎有名”、“問鼎”、“鼎峙”之類的,具“最”、“絕”、“極端”傾向的辭彙;在器物印象中,可能數楚霸王項羽力舉的花紋神秘、兩耳高翹的千斤大銅鼎最強烈。其實,鼎的祖形早在金屬冶煉尚未發明的新石器時代已經出現,它是用泥土塑形燒制的陶器。今上海不但是中國最早陶鼎發明地之一,而且中國新石器時代最大的陶鼎也誕生於此。青浦區重固鎮福泉山遺址崧澤文化地層出土的折角足盆形大陶鼎即是代表作。
此鼎口徑45厘米,高36厘米。寬口沿外折,缺蓋。一般如果有陶質器蓋的話,那是最容易破損的,因此,在考古工作中經常發現陶鼎缺蓋的情況。當然,在石質、骨質手工業工具已經比較先進的情況下,也有可能用比較輕巧竹木之類製作器蓋。當然,竹、木屬有機物質,經受不起幾千年的腐蝕而失去蹤影。此鼎直壁深腹,圜底下有一層薄薄的黑色煙炱,是上海先民經年累月炊煮食物的遺蹟。器腹下部有一周凸棱,中部箍一周齒狀堆紋,上下又有密集的凹弦紋,裝飾簡潔樸素。鼎足橫剖面為直角曲尺形,從正面看,上寬下窄,從側面看,略向外撇,具備承重的優良性能。鼎足外表上部是二行點線紋,下部以凹線勾勒出臉形,中間是齒形豎脊,兩側都有一個圓形捺窩,形似獸面,可能具有避邪的作用。這種以拐角為中軸線的紋飾格局,在良渚文化方琮、方錐形器上得到延續和發展,是良渚文化獸面紋的先驅。
此鼎碩大厚重,製作規整,是上海迄今發現的最大的陶鼎,也是我國新石器時代不可多得的鼎中大器。從大鼎的口徑判斷,製作這樣一件龐然大物,在當時的生產力條件下,困難一定不小。僅是制陶的慢輪盤徑至少在60厘米以上,反映出崧澤文化時期的制陶器械和陶工的操作技術,已達到了十分高超的水平。經初步測定,此鼎的容量約有25立升,按一般勞力攝入量計算,一次可解決二十多人的吃飯問題。從中對我們認識崧澤文化晚期的氏族組織形態,具有一定的參考作用。
鼎自新石器時代開始使用,延續數千年,是中國古代傳統的炊器。鼎起源於下有支座的釜的連體形式。三足鼎立,下置薪火燒煮食物。從形制上觀察,崧澤鼎有釜形、罐形、盆形、盤形、缽形、碗形等;下附的三足也是舌形、鏟形、鑿形、凹弧形、側足形、出脊形等。這件大陶鼎出土時已經破碎不堪,經技師精心修復而成。在出土現場附近同一文化層中,發現了鼎下有灶塘的現象,說明陶鼎也有使用灶塘的情況。
鼎的胎質有別於一般陶器,與陶釜一樣,使用時經常要在火中燒烤。為了不致燒裂,陶土中需摻入一定比例的介質,以增強膨脹係數。常見的崧澤文化時期的陶鼎中往往摻入細沙、貝殼屑、穀殼屑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