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掛令

基本內容

顯著,僅1978年至1994年16年間,全國主要報刊發表的各種論文約為千篇,這一數字是建國後前17年的三倍[3](P317)。據筆者粗略統計,70年代末以來出版的元曲研究專著近30種(其中不包括各類戲曲通史和文學史著作),這一數字是詩、文、詞、賦等其他各體文學研究難以相比的。80年代中後期,圍繞元雜劇興衰的原因、元雜劇的歷史分期、關漢卿的生平等問題,元曲研究呈現出自由爭鳴的學術氣氛,形成了建國後元曲研究的第二個高潮。這一階段採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前一階段已開始試用的社會歷史批評方法,歷史考據的方法也重新得到提倡。我們對元曲歷史內容的把握遠比前兩期為深入,文本研究不再是獨立於社會歷史的存在或者局限於隻言片語的感悟賞鑒,文學現象背後的規律性和普遍性得到揭示。
與前兩個階段的研究相比,第三階段的雜劇研究不再局限於文學的一面,雜劇的舞台表演、音樂、劇場等因素也成為研究考察的對象,張庚、郭漢城主編的《中國戲曲通史》(1980)、徐扶明《元代雜劇藝術》(1981)、李修生《元雜劇史》(1996)等論著都不同程度地顯示了這種研究重心的轉變。戲曲文物研究也開始成為重要的研究分支,戲曲文物研究者們櫛風沐雨的野外奔波,大大豐富了我們對元雜劇的認識,元雜劇的研究也免於單向性和平面化。在這一階段,一直冷落的元散曲的研究也開始得到重視。1990年,中國散曲研究會在河北石家莊成立。1991年,在江蘇揚州召開的首屆海峽兩岸散曲研討會吸引了台灣的元曲研究者。中國大陸也出現了像李昌集《中國古代散曲史》(1991)、楊棟《中國散曲學史研究》(1998)等比較優秀的散曲專著。
這一階段出版的莊一拂《古典戲曲存目匯考》(1982)、邵曾祺《元明北雜劇總目考略》(1985)、王文才《元曲紀事》(1985)、王鍈《詩詞曲語辭例釋》(1980)、顧學頡、王學奇《元曲釋詞》(1983)、方齡貴《元明戲曲中的蒙古語》(1991)等著作,與前期同類著作相比,都不同程度地體現了後出轉精的特色。王季思、王學奇、徐沁君等學者則在元曲文獻整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進入90年代以來,有關元曲的論文、論著照出,在數量上也不是“銳減",但研究者們似乎已失去了往日的熱情,元曲研究轉入一種低沉的局面。南戲研究因為新材料的不斷發現和研究者們堅持不懈的努力,一直在平穩中行進。明清傳奇雜劇開始得到年輕一輩研究者的青睞,80年代末以來的“目連戲熱"、“儺戲熱"也足以吸引人們的一些注意力。維持元曲研究冷清局面的仍是過去一批中老年學者,像對《西廂記》一往情深的蔣星煜先生等。
元曲是否果真已被我們說完了,道盡了?隨著20世紀的終結,我們是否將揖別元曲而心中無憾?研究者們也許正陷入深深的思考,謀求未來的進步。這其中,研究思路的轉換也許很重要。筆者於此雖思慮已久,終不敢以為是,謹申述所思,就教於方家達者。
芻議之一:講一點還原法?
還原,最重要的是尊重歷史事實,少一些先入為主的觀念和個人主觀隨意的解說,儘可能客觀地面對歷史材料,走近古人,闡釋古人。元雜劇和關漢卿的認識、評價都存在一個歷史“本來面目"的問題。
王國維顯然是以西方戲劇為參照來構建他的《宋元戲曲史》的,在王國維看來,中國有中國的戲劇——“戲曲",元雜劇就是一種“真戲劇"。《宋元戲曲史》之後的元雜劇研究也大都是“戲劇"的研究,關漢卿被稱為“偉大的戲劇家"。元雜劇既是一種“戲劇",按照我們對於“戲劇"的理解,元雜劇人物刻劃、情節結構、戲劇衝突以及創作主旨的剖析似乎就應當成為我們的切入點。然而,這一思路是否適用於元雜劇呢?
元雜劇表演體制的一個顯著特徵是“一人主唱",即由同一個演員—“正旦"或“正末"從頭至尾唱完四套曲子。一般認為,這一形式雖然不利於表現“豐富的思想內容",卻有利於“集中深刻地塑造主要人物",像關漢卿的《竇娥冤》就是這樣,“正旦"扮竇娥唱了四套曲。但現存元雜劇中,也有主唱的“正旦"或“正末"在一劇中改扮兩人或三、四人的,屬於這種情況的總計60種(約占雜劇總數的三分之一強),其中扮三人的16種,扮四人的兩種(即《黃粱夢》和《黃鶴樓》)。如《薛仁貴》劇,故事的中心人物薛仁貴無唱,正末先扮朝臣杜如晦唱第一套,又扮薛仁貴父唱第二套,再扮拔禾唱第三套,最後又扮薛仁貴父唱第四套。“正旦"或“正末"在一劇中改扮兩、三人,若想集中筆墨刻劃一個主要人物實際上已極為困難。即使“正旦"或“正末"在一劇中始終扮一人的劇作中,其所扮人物也不一定是戲劇故事的主要人物或核心人物。又如水滸戲《三虎下山》,三位梁山英雄關勝、徐寧和花榮都無唱套曲的機會,作者卻使一個與故事正題無關緊要的人物—山下小官吏李孔目妻李千嬌唱曲四套。這種做法是現代戲劇家難以理解的,而且這種情況在現存元雜劇中也並不是偶然現象。難道元代的“戲劇家"們竟沒有一個描繪人物的概念?
元雜劇的“結構"也頗令人不解。我們通常認為,元劇是“一本四折",每一折由一套曲及其所屬賓白組成,雜劇一折是故事情節發展的一個段落,雜劇四折完成一個完整故事的敘述。但例外的情況也很多,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套曲與故事敘述不相應的情況。套曲固然有敘事的功能,但曲本宜於抒情,套曲更多用於某種情緒或心境的描繪,元劇故事的敘述實際上主要由其賓白完成的,而套曲常常游離於故事敘述之外。吳梅《顧曲麈談》云:“元人各曲,善用騰挪之法,每一套中其開手數曲,輒盡力裝點飽滿,而於本事上,入手時不即擒題,須四五曲後,方才說到。"[4](P62)這是言其大概。典型的如關漢卿《玉鏡台》,第一套曲[仙呂·點絳唇]共13支曲,但前7支曲與正題毫無關係。作者因此遭到清人梁廷枏的批評①。元雜劇中,甚至有整套曲子從劇情看屬於可有可無的。像《介子推》劇,正末先扮介子推唱三套曲,在故事敘述基本完成後,正末忽然又改扮一個不知名的樵夫上場唱了一套曲,感慨介子推的命運。與《介子推》劇相似,元雜劇中有很多正末扮探子、拔禾、漁翁一類人唱一套曲子的,從故事敘述看,並非絕對需要。又如關漢卿的《單刀會》,此劇的“結構"極特別。正末先扮喬國老唱一套?侔縊韭砘粘惶濁詈笫前綣毓教濁4司繢雌氖芡瞥紓破洹敖峁共季侄讕囈承摹保傲教資巧櫛痰媯壬崛耍猿耐泄毓鞍丁4郵導是榭隹矗毓サ陡盎嵴庖喚詮適濾坪醪蛔鬩苑笱艹傷奶濁櫻惴⒑狼榱教妝鬩炎愎唬睪呵湓諏教字庥腫髁教祝渴俏粘傷奶字T緄摹敖峁埂筆紫仁撬奶濁擁鬧譜鰨嬲南肪緗峁故悄岩源嬖詰摹M豕端臥非貳匪擔骸霸綣嗇恐荊灘淮浴4擻傻比瘴闖⒅厥喲聳攏釋ハ嗟趕蠆薟菸!盵5](P121)元劇關目拙笨,更重要的原因則是戲劇故事須依附、屈從於套曲,“戲為曲設",戲劇故事的敘述不能像小說或南戲、傳奇一樣正常展開,元劇家們是有所不能。
再看元劇的“主旨"。湯顯祖作《牡丹亭》用意很明顯,表明人“情"的合法性。孔尚任《桃花扇》是“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明清的傳奇作家,大多都有一種“主旨",關漢卿作《竇娥冤》也有“主旨"么?如果有,它是什麼?建國後,我們比較強調元雜劇的“人民性",元曲乃“不平之鳴"成為我們比較一致的認識。以此為邏輯起點,我們對《竇娥冤》、《西廂記》、《漢宮秋》等雜劇的“主旨"都做了一些闡發。再如《玉鏡台》,王季思先生曾批評關漢卿是“替老夫少妻的不合理婚姻辯護",後來又勇正前非,認為《玉鏡台》“體現了關漢卿進步的婚姻觀"[6]。也有人因為《玉鏡台》“格調低下",而否認關漢卿的著作權,因為關漢卿是一位“進步的戲劇家"。筆者認為,晉溫嶠的故事流傳已久,老夫娶少妻的關目也極有趣,關漢卿完全可以將此事納入到四套曲中成一雜劇,而關漢卿本人卻不一定有明確的創作主旨,欲藉此事有所“寄託"。如果想抒發一些個人的情緒,他可以插入幾支曲子或專作一、二套曲子(這樣的曲子也因此游離於劇情之外)。筆者認為,關漢卿的《玉鏡台》很具有代表性,絕大多數的雜劇作家也像關漢卿一樣,缺少一個明確的貫穿全劇始終的“主旨",俗趣濃厚的題材也因此?揮械玫接幸饈兜丶庸ご恚紗嗽斐閃送豕檔腦泳紜叭宋鎦堋焙汀八枷脛奧盵5](P120)。
從實際情況看,元雜劇的“人物"、“結構"以及“主旨"等都因為套曲的製作而顯得暗淡、模糊。如果元雜劇也算一種“戲劇",它的確是一種很特別的戲劇,至少與南曲系統的戲劇——南戲、傳奇有很大不同。如果人物塑造、情節結構、戲劇衝突以及主旨一類的分析還可以用之於南戲、傳奇,對元雜劇是否可能是方枘圓鑿呢?王國維《宋元戲曲史》對元雜劇作“戲劇"式研究,客觀上給後來造成了某種誤導。但王氏的高明之處在於他沒有為元雜劇強為之解、曲為之解,“然元劇最佳之處,不在其思想結構,而在其文章。"[5](P121)(著重號為筆者所加)為了“高度"評價元雜劇和關漢卿,我們是否曾經強為之解、曲為之解?
真正還原歷史的本來面目,從根本上來看,永遠是一種理想。但講一點還原法,尊重歷史,尊重關漢卿,應該是一種可貴的追求。“雖不能至,心嚮往之",這也應是我們的一種姿態。
芻議之二:重一點形式研究
元曲的“形式研究",從“戲"的一面看,可以包括折、楔子、賓白、題目正名、角色等方面的考察;從“曲"的一面看,可以包括宮調、曲牌、曲韻、曲唱等方面的剖析。與思想內容的研究相比,形式研究更多“煩瑣考證"之嫌,而“煩瑣考證"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一直迎受嚴厲的批評。內容決定形式,思想大於技巧。在這樣的思維模式下,元曲形式研究的冷落也便極其自然了。
但對元曲研究而言,形式研究有時特別重要,它常常是思想研究的出發點和邏輯論證的前提。而直到現在,我們對於元曲形式方面的一些問題也仍然沒有弄清楚。比如元雜劇的賓白。從臧懋循、王驥德到李漁等都說元劇賓白乃“伶人樂工"所作,這也就是說,關漢卿做雜劇是只作套曲而不做賓白的。自王國維開始,流行的觀點是:關漢卿應該作賓白的,因為“曲白相生",若不作賓白,故事情節則難以緊湊,不成戲劇(這種思路的前提是元雜劇是“戲劇",關漢卿是“戲劇家")[5](P116)。明初朱有燉在其《曲江池》等雜劇之首每每標曰“全賓"。這是否說明有些雜劇是賓白不全或者缺少賓白?若將同一種元雜劇的元刊本、明抄本及明刊本做比較,我們不難發現,其賓白常有很大的差別。這一差別來自何處?“伶人樂工"?作家?還是雜劇選家?今存兩種明嘉靖本《西廂記》均有曲文而無賓白,蔣星煜先生曾據此認為,“可能直到明代嘉靖年間,《西廂記》的對白還處在演員臨時湊合的情況。"[7](P50)這就是說,我們今日所見的《西廂記》並不是全出自王實甫、關漢卿之手。梅祖麟先生曾根據元明間的四種語言現象為關漢卿《救風塵》、《竇娥冤》等雜劇作斷代性考察,並認為,關漢卿雜劇的賓白主要是明?跎踔劣諉鞔幸兌院蟮撓鎇訹8](P111-153)。筆者認為,元雜劇作家只作套曲而不作賓白並非是不可能的,這在關漢卿等早期雜劇作家中甚至可能是一種普遍現象。其他像楔子、套曲之前的“小曲"、套曲之後的“饒曲"等,它們真正的作者也都需要細加辨別的。總之,在沒有弄清它們的來源之前,直接進入思想性研究是很危險的。陳中凡先生早年曾撰文指出,阿英《元人雜劇史》往往就各劇中“一首卷頭詩、一段賓白、一二支曲詞或一個細節之類"來論證元劇“人民性"之所在,是極不可靠的[9]。但直到80年代,元曲研究中仍不乏引用賓白、小曲一類來分析、論證“思想性"和“藝術性"的,並把“進步"、“高超"一類的桂冠戴到關漢卿和王實甫的頭上。
戲曲形式方面的東西,更多的時候是一層堅硬的物質外殼,如元曲的音律,只有穿破這一層外殼,我們才有可能獲得對對象的深切了解。近代曲學大師吳梅及其門人弟子所開創的曲學研究的意義也正在於此。浦江清先生曾經對吳梅作如是評價:
近世對於戲曲一門學問,最有研究者推王靜安先生和吳先生兩人。靜安先生在歷史考證方面,開戲曲史研究之先路;但在戲曲本身之研究,還當推瞿安先生獨步。[4](王衛民前言)
這一評價也基本上獲得了學術界的認同。但近代以來的戲曲研究,包括元曲研究,可以說主要是在王國維《宋元戲曲史》的影響之下展開的。王國維開創性的功績使我們在一個闊大的歷史背景之下,審視元雜劇,認識關漢卿。與王國維的研究相比,吳梅的元曲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傳統的編集曲本、訂正曲譜、歸結曲律、審音酌文。但正如浦江清先生指出的,吳梅的曲學研究才是真正的“戲曲本身之研究",而王國維的研究基本上是外圍的、歷史材料等方面的,雖然他對元曲有很深的感悟。對元雜劇而言,創作的中心在曲,表演的中心也在曲。如果我們對吳梅倡導的“曲學之道"不甚了了,領會元曲之高妙,體味元曲家之用心,則絕無可能。種種宏言高論,都可能是隔靴搔癢。
與思想內容的研究相比,形式研究顯得冰冷無情,遠離價值系統和功能系統。我們沒有理由因為形式研究而躲進故紙堆,拒絕闡發元曲對當代社會的意義。但形式研究本是元曲研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正常的形式研究幾乎陷於中斷,由此帶來的問題則足以發人深省的,現在很有必要補上一節。
芻議之三:多一點縱橫上下
“元曲"包括元曲雜劇和元散曲,照通常的理解,前者屬於“戲劇",後者屬於“詩",我們的元曲研究也基本上按此一分為二而進行的。但對關漢卿而言,他是否也有“戲劇"與“詩"的分別呢?如果有,它們的分別在何處?王國維在《宋元戲曲史》中說:“套數則合一宮調中諸曲為一套,與雜劇一折略同。但雜劇以代言為事,而套數則以自敘為事,此其所以異也。"[5](P126)實際上,雜劇與散曲(王國維所謂的“套數")有時並不易分別。趙景深先生《元人雜劇鉤沉》中收入的套曲,當歸為雜劇,還是歸為散曲,實際上還可以繼續探討的。同樣的,《全元散曲》中的很多套曲加上角色、賓白便與雜劇無異。雜劇與散曲的距離是否像我們想像的那樣遙遠?雜劇研究、散曲研究的兩分顯然不利於我們更深刻地理解元曲。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斷然將《元曲選》收入的明初賈仲明等所作六種雜劇排除於元曲之外,後來的研究者一般也依從王氏的區分,至於明代前期朱權、朱有燉繼續進行的北雜劇創作,自然應歸為“明雜劇"的研究範圍。作為歷史性研究,這樣的區分無可厚非,但分割包片的研究有時卻不利於較深入的研究。我們現在面對的元雜劇的基本材料主要是《元刊雜劇三十種》以及明萬曆年間的明抄、明刻本元人雜劇。元刊雜劇為民間坊刻本,錯訛、殘缺甚多,並不能代表泳鞝醋韉摹氨糾疵婺俊薄6煊袩醯腦泳縵執婷饔覽幀⑿履曇淶姆癱荊捎謚煊袩踝髟泳纈幸庾非蟆敖鷦綬丁保運南執婢繾骺贍芊從沉艘恍┰泳鞝醋韉摹氨糾疵婺俊薄S秩紜堵鐾莩1竟漚裨泳紜紛畛醴⑾質保鷙艽蟮暮潿5敫鍪蘭鴕岳矗錕凇⑼跫玖業認壬鞽鮃恍┛急婀ぷ魍猓雜凇堵鐾莩1竟漚裨泳紜罰乇鶚瞧渲械某駒泳紓谷鄙俳徊降難芯浚駒泳緲贍芊從沉嗽泳綾硌菪翁確矯嫻奈侍狻V煊袩醯腦泳綰吐鐾莩駒泳緋て誆槐恢厥櫻比灰燦欣吩頡G罷叱鱟怨笞逯鄭笳呷居械弁跫業納省?BR>80年代以來,戲曲文物研究成為戲曲研究的一個重要分支,《中華戲曲》雜誌的同仁們做了很多這方面的工作。山西新絳元墓戲雕的發現以及山西上黨《迎神賽社禮節傳簿》的發現,都是80年代元曲研究的大事。但是,戲曲文物研究所取得的重大成績並沒有在同期或稍後的雜劇研究中反映出來。有的研究者習慣於沿著既有的邏輯思路賓士,昧於紙上而不及地上。如元雜劇的表演體制、元雜劇的流布等問題,如果忽略戲曲文物的研究而徑直作出結論,都是很危險的。
自近代以來,“白話文學"、“俗文學"倍受青睞,元曲研究(主要是元雜劇)適逢其時。建國以來,重視有“人民性"的文學,元曲因為有“豐富的人民性"也得到高度評價。在雅與俗的取捨之間,元曲似乎總近於“俗",所以與文人士大夫的雅詞屬兩家。從學科建設看,也有理由分別歸為曲學與詞學。但元曲果真屬於“俗文學"么?元曲乃宋金詞之變,這是明清人比較一致的看法,今人多以為是無根之談。在近人吳梅、王易等研究者那裡,詞、曲的研究也仍未分家。趙山林先生對金詞、元曲關係演變的考察[10](P181等),或可開闊我們的視野。
元曲研究不能局限於元曲,僅僅憑藉《元曲選》、《元曲選外編》和《全元散曲》,外加上《錄鬼簿》、《中原音韻》和《太和正音譜》,在過去不夠,在今日更顯侷促。多一點縱橫上下,很有必要。
21世紀的元曲研究有希望么?我們且拭目以待。
參考文獻:
周貽白,中國戲曲發展史綱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寧宗一等,元雜劇研究概述.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7.
李修生,元雜劇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
吳梅戲曲論文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3.
宋元戲曲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
王季思,關漢卿〈玉鏡台〉雜劇再評價.河北師院學報,1990(2).
北京大學中文系,語言學論叢,第十三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蔣星煜,〈西廂記〉考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陳中凡,元曲研究的成就及其存在的問題.文學評論,1960(4).
趙山林,中國戲劇學通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