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統一戰線

中國共產黨為團結全國各民族一切抗日力量﹐打敗日本侵略者而制定的政治路線和基本策略。

解釋

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特別是1935年華北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要獨霸中國﹐變中國為其獨佔的殖民地﹐從而使中日民族矛盾逐漸上升為主要矛盾

宣言

1935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發表了《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號召各黨派拋棄過去的成見﹐停止內戰﹐一致對外﹐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不久﹐爆發了“一二‧九”運動﹐形成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新高潮。12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陝北瓦窯堡舉行會議﹐通過《中央關於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正式確定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戰略方針。會後﹐毛澤東在黨的活動分子會議上作了《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論述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理論﹑路線和策略﹐批判了黨內“左”傾關門主義的錯誤。

發布

1936年5月﹐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和中國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發表《停戰議和一致抗日通電》﹐聲明願意與一切進攻紅軍的武裝部隊停戰議和﹐一致抗日。8月25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致書中國國民黨﹐提議國共兩黨結成抗日統一戰線。9月1日﹐中共中央書記處向全黨發出《中央關於逼蔣抗日問題的指示》﹐主動調整抗日統一戰線政策﹐改變過去“抗日反蔣”的口號﹐確定“逼蔣抗日”的總方針。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與當時在西北進攻紅軍的東北軍將領張學良﹑西北軍將領楊虎城實現了停戰﹐並結成了共同抗日的同盟關係。同年12月12日爆發了西安事變。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主張下﹐西安事變得到和平解決﹐迫使國民黨政府停止了內戰﹐從此初步形成了國共兩黨合作的新局面。1937年2月中共中央致電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提出實行國共合作共同抗日的五項國策和四項保證。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經過激烈鬥爭﹐通過了實際上接受中國共產黨關於國共兩黨合作抗日的決議案。“七七”事變後﹐中共中央將《中國共產黨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送交國民政府。在中國共產黨和全國人民的推動下﹐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了中國共產黨的宣言﹐次日﹐蔣介石發表承認中國共產黨在全國合法地位的談話。至此﹐中國共產黨倡導的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獨立自主原則﹐確保無產階級在統一戰線中的政治領導權﹔堅持放手發動民眾﹐開展敵後游擊戰爭﹐擴大抗日人民武裝和抗日根據地﹐並在根據地內建立“三三制”政權﹐即在政權人員的分配上﹐共產黨員(代表工人階級和貧農)﹑左派進步分子(代表小資產階級)﹑中間分子及其他分子(代表中產階級和開明紳士)大體各佔三分之一。針對國民黨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政策﹐中國共產黨採取了“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總方針﹐執行“又團結又鬥爭﹐以鬥爭求團結”的政策﹐在與頑固派的鬥爭中﹐堅持“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從而克服了國民黨當局製造的反共摩擦﹐發展和壯大了人民抗日力量﹐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保證了抗日戰爭的勝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