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音樂放到“身體”里

要讓孩子能把音樂放到樂器上,首先要幫助孩子把音樂放到身體裡。身體動作協調的孩子,才能演奏出好的音樂。

玫表姐告訴多多媽,音樂學習並不就等於樂器學習。但幼兒是否需要音樂活動,需要什麼樣的音樂活動呢?玫表姐把這個問題提給了多多媽。多多媽想出了一個辦法,去看看音樂家的成長經歷,尤其是幼年的經歷,從中發現正規音樂學習前應該做好什麼準備。她很認真地跑到圖書館查了很多資料,頗有心得。她的感想和問題很多,覺得電子郵件都不利於交流了,乾脆和玫表姐商量,兩人在電腦上安裝了MSN,開始聊起天來:

多多媽:表姐好!我最近看了不少音樂家傳記,有個發現:過去常聽人說,學習樂器要從小開始,童子功很重要,老怕自己的孩子錯過了學琴的時機。可是我發現,並不是所有的音樂家都象莫扎特那樣三歲就開始學琴。比如,傅聰就是十二歲才開始學琴。

玫表姐:對呀。你想想孩子是怎么學會語言的?孩子都是先聽,然後開始說,幾年後才開始讀和寫。可是在音樂學習方面,如果我們讓孩子上來就學習樂器,掌握樂理,那就等於在沒有進行多少聽說活動時,直接進入讀和寫。這豈不荒謬?

多多媽:有道理!我還發現,儘管接受正規音樂教育的時間不同,音樂家們有個共同特點,他們都不是成年後才接觸音樂,而是從小就有音樂的環境,比如象巴赫,出生在音樂世家,由哥哥開蒙學習。也有的音樂家的父母雖然不是音樂家,但是喜愛音樂,比如傅聰的父母就都喜愛音樂。柴可夫斯基的父親在郵局工作,母親是家庭婦女。海頓的父母是工匠和廚師。他們雖然工作與音樂無緣,但有的喜歡音樂,有的有從事音樂活動的親友,使孩子從小就有機會接觸音樂和從事音樂活動的人。

玫表姐:對極了!我們說幼兒不適合立即進入樂器學習,不是說幼兒就不需要音樂活動。恰恰相反,幼兒需要進行大量的正規音樂學習前的準備活動,就好象是我們語言學習中的聽和說的活動。

多多媽:可是音樂中的聽和說活動是什麼呢?換句話說,最適合低齡兒童的音樂活動是什麼呢?我讀了一篇文章,印象很深,說的是,柴可夫斯基從嬰兒期起,他的母親就喜歡把他抱在懷裡哼唱民謠,他的父親把他放在膝蓋上有節奏地顛動,做音樂遊戲。柴可夫斯基後來回憶說,這是他記憶中關於音樂的最早回憶。

玫表姐:柴可夫斯基的父母做的,恰恰是對孩子早期進行音樂教育時最重要的事。以現代音樂教育研究為基礎,美國藝術教育國家標準指出,嬰兒依靠聽覺和其他音樂感覺體驗音樂,他們應該每天接觸音樂。孩子在嬰兒時期,需要能經常聽到成年人的哼唱,看到成年人饒有興趣地進行音樂活動;自己發出的各種聲音能夠得到回應;能夠廣泛接觸各種節奏型和不同調性的音樂或兒歌,乃至各種聲響;成年人隨兒歌或音樂的拍子、節奏型和旋律搖、拍、撫動嬰兒;孩子有機會觸摸、擺弄安全材質的小樂器,使之發出聲響;孩子能有機會反覆進行自己喜愛的音樂活動。

多多媽:這么多活動,能具體解釋解釋嗎?

玫表姐:簡單地說,就是成年人要經常和孩子玩音樂遊戲,比如給孩子哼唱搖籃曲和其他歌曲,對孩子的咿呀學語做出回應,把孩子抱在膝上玩顛動的遊戲,跳舞的遊戲,給孩子一些適齡的音樂玩具,等等。更大一些以後,孩子要有機會通過各種音樂遊戲和活動,聽到各種節奏和調性的音樂或兒歌,探索自身嗓音的可能性,發展肢體協調能力。我女兒的老師曾說過,要讓孩子能把音樂放到樂器上,首先要幫助孩子把音樂放到身體裡。

多多媽:把音樂放到身體裡,這種說法真形象。我在一本書里也讀到類似說法。有人問小提琴家梅紐因說:“聽說在您的音樂學校里,連孩子平足都要管,是真的嗎?”因為我們一般人認為,拉小提琴用的是手,為什麼要管孩子的平足呢?梅紐因回答說,確有此事。在他的音樂學校里,特別重視體育運動,平足的孩子要經常練習用腳尖走路,增加腳底的弧度。因為,梅紐因說,現代的教育理論強調心和手的和諧,身體動作協調的孩子,才能演奏出好的音樂。

玫表姐:你說得太對了!等我找出時間,整理一下我帶孩子上幼兒音樂課的筆記,把目前幼兒音樂教學方面開展的各種活動詳細描述給你聽,好嗎?

多多媽:太好啦!翹首以待!

音樂學習不等於樂器學習

多多還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爸爸媽媽就開始籌劃二人世界變成三口之家以後的種種活動,比如帶孩子去河邊釣魚啦,上郊外放風箏啦,等等,兩人意見非常一致。可是,有一天,多多爸爸媽媽意見發生了分歧,原因是爸爸說:“我想讓咱們孩子從國小琴,又培養毅力,又陶冶情趣,往台上一站,技驚四座,這感覺多好!”“好什麼,我堅決反對!我平時最不願意看見的一幕,就是家長扛著琴,背著譜,壓著囚犯似的帶孩子去學琴!你休想把我的孩子送進這個火坑!”

一通火發得多多爸爸莫名其妙,多多媽媽後來平靜下來,給多多爸爸講了自己的大哥,也就是多多大舅的故事。原來,多多大舅從小就被多多姥姥送去學琴,無論嚴冬酷暑,無論院子裡的孩子玩得多歡,他都是在家練琴。演出獲獎,高考加分,順利上了大學,原來鄰居們只是夸這孩子整天練琴,老實省心,如今更是佩服多多姥姥的高瞻遠矚。大學裡,大舅是樂團的台柱子,上台彈一曲《致愛麗斯》,滿大禮堂的女生們眼睛都綠了,結果大舅雖然從不會跟別人搭話,卻有姑娘找上門來,婚姻大事順利解決。可是婚後,花前月下變成了柴米油鹽,大舅的缺點暴露無遺:從小隻知道練琴,不會幹家務,也不會關心別人。舅媽懷著孕還忙裡忙外,忿忿地說:“你要是真成了莫扎特我也就認了,可你在單位這么多年,連同事都沒幾個認識的,以前的同學哪個不比你混得好?”事業沒發展,家庭不和睦,大舅如今成了姥姥的一大心病。

“也不是都這樣吧?”“怎么不是?”多多媽振振有辭地說:“你去問問琴童的家長,學琴對孩子的要求很高,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花時間練琴,肯定發展其他方面能力的時間就不夠,這不是明擺著的嗎?你想,你五音不全,我雖然從小在舞蹈隊里混,也不象能生出個貝多芬的樣子,乾什麼為了一個沒影子的事兒影響孩子一生的快樂呢?”

“這我就不同意了,”多多爸爸正色說:“我想讓孩子學音樂,不是為了讓他以後成為貝多芬,而是想讓他陶冶性情,更全面地發展自己。比如,我雖然五音不全,但很羨慕你喜歡音樂,多一條表達情感,接觸外界的途徑。你記得咱們看電影“音樂之聲”吧,音樂應該給孩子帶來快樂和交流,不應該是你說的這樣子呀!”

對呀!多多媽媽覺得多多爸說的也有道理。要是有這樣的方法就好了:既發展孩子的音樂能力,又符合低齡兒童的年齡特點,還能發展孩子的認知,情感和社會性,那該多好呀!忽然,多多媽媽興奮地說:“我有辦法了!國外都提倡快樂教育,那音樂教育肯定也有快樂的辦法。我家玫表姐在美國,孩子四歲了,她很懂教育的,一定知道國外的辦法。我去找姨媽要她的電子信箱地址!”

說乾就乾,多多媽媽的請教郵件發出沒兩天,玫表姐回信了!她告訴了多多媽媽自己帶孩子接受音樂教育的過程:

女兒三歲多時,國內的親戚都告訴我該送她去學樂器了。我覺得有點早,不過還是去附近的一家音樂學校諮詢。不料,鋼琴部不收我們。原來,國外普遍認為,學齡前兒童的手指小肌肉發育還不完善,學琴需要學的五線譜也給學齡前兒童的認知以較大壓力,因此不主張學齡前兒童學習鋼琴,小提琴等技巧高度發達的樂器。

這個經歷使我對此產生了強烈興趣,從這以後,我讀了不少幼兒音樂學習方面的書籍文章,帶著孩子或出去上課,或在家實踐,頗有心得,非常願意和你分享。

首先,什麼是音樂呢?一般的詞典說:音樂是嗓音或樂器聲音的有一定形式的組合,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情態。音樂家呢,則包括作曲家,指揮,歌唱家和樂器演奏家。可見,樂器演奏只是音樂活動的一種形式。可是,我們往往把樂器演奏當成了音樂活動的全部,只要提到音樂學習,立刻想到的是讓孩子學琴,結果,學習技巧高度發達的樂器,超出了絕大多數學齡前兒童的接受能力,為了不讓孩子半途而廢,家長只好逼著孩子學,對有的孩子來說,學琴成了苦刑,毫無樂趣可言。

對今天的大多數家長來說,送孩子學習音樂,主要還是為了陶冶情趣,讓孩子的人生豐富多彩。可是如果方法不當,卻可能使孩子終生對音樂望而生畏,所以做家長的,一定要慎之又慎呀!

總之,父母需要了解的最關鍵的一點是:音樂學習絕不等同於樂器學習。

接下來的問題是,如果學齡前兒童不該立刻開始學樂器,那么他們應不應該接觸音樂?應該接觸什麼樣的音樂活動呢?

像學說話那樣學音樂?

多多一歲多了,媽媽開始帶著他去上音樂親子班了。在班上,結識了不少年齡相仿的小朋友,非常開心。這天,媽媽寶寶上完課,就近去了公園。趁孩子們在草地上撒歡,媽媽們聊起了天。

急脾氣的奇奇媽媽先向姐妹們訴起了苦:“各位,我昨天遭到明明奶奶和爸爸的圍攻。他們說,奇奇也兩歲多了,跟著我上了好幾次的親子班,可是唱歌照樣跑調,說我是錢多沒處使了,氣死我了。可是這孩子真是不給我爭氣,怎么看著就沒什麼進步呢?可能壓根兒就不是這塊材料!”

奇奇媽媽這一席話引起浩浩媽媽的共鳴:“是呀,我昨天在家對著浩浩唱歌,我唱呀唱呀,唱了一個多小時,可是這個小子,理也不理,他總把屁股對著我!”

浩浩媽媽的話逗得大家哄堂大笑。

多多媽媽說:“太巧了!上個星期,我就給玫表姐提過這個問題,孩子為什麼上了半天課,卻看不出什麼進步。你們猜表姐怎么說?”

大家都知道多多媽媽有個對幼兒音樂教育很有研究的表姐,就請多多媽媽給大家講講。多多媽媽??的嗎?我說,嘿,這說起來可好笑呢!多多生下來沒多久,他爹就過來逗他,‘叫爸爸!’多多理都不理。他爸爸就也不理他了。可是我看過育兒方面的書,應該讓孩子浸泡在語言環境裡。所以,不管孩子懂不懂,我總是和他說話,逗他玩,抱他時說:‘來,媽媽把多多抱起來。’穿衣服時說:‘多多伸胳膊,穿上衣。’走到哪裡都跟孩子說說,就拿他當聽得懂一樣。”

“對呀,我們也是這樣,浩浩爸爸說我變得比老太太還嘮叨了呢!”浩浩媽媽搶著說。

“可是咱們沒白嘮叨呀,你看,這樣給孩子一個好的語言環境,咱們這些孩子的語言都發展得比較好。浩浩才一歲三個月吧,什麼都聽得明白,還會用一兩個字表達自己的意思呢。多多大一點,都會說句子了。奇奇就更別提了,小嘴多會說呀!”另一位媽媽驕傲地說。

“對呀,”多多媽說,“經過哭叫期,咿呀學語期,孩子逐步就從單字,到詞組,到句子,學會了說話。表姐就問我了,孩子花近兩年時間學會了說話,最重要的是什麼?”

媽媽們面面相覷,奇奇媽媽說:“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我們沒有象多多他爹那樣,看孩子小,對他說話沒反應,就停止對孩子說話。我們一直在和孩子說,讓孩子聽到我們說,孩子一直有語言環境,所以孩子就學會了!”

“沒錯!”多多媽媽說,“我也是這么說的,表姐就問我了,孩子用漫長的兩年時間才學會了說話,可是,你帶孩子才上了幾天音樂親子班,看孩子沒有立刻能說能唱,就對他音樂能力的發展產生了懷疑,這不是和當初多多爸爸見孩子不會說話就不再理他一樣了嗎?”

“哈哈,”媽媽們放聲大笑起來,“和他爹一樣的覺悟了!”

“表姐說得有理呀,”浩浩媽媽笑完,沉思著說:“學音樂和學說話一樣,不能心急,得學會等待。”

“是呀,學語言不也是強調聽說在先嗎,孩子需要聽呀!”奇奇媽媽也說。

“對!”多多媽邊說邊拿根樹枝在地上畫起來,“表姐說,學習語言時,我們掌握的各部分字彙就象一個金字塔,一般是這樣的,聽得懂的最多,是最下面最寬的部分,上面是能說的字彙,再上面是能讀的部分,最上面最窄的,是能寫的部分。在孩子小的時候,主要發展的是聽力方面的字彙,金字塔的基礎牢固了,整個結構才能穩固。”

聰明的浩浩媽媽馬上舉一反三:“如果拿學語言和學音樂作類比,那就好解釋為什麼剛開始孩子看上去沒進步了。學語言的時候,孩子是由聽不懂到聽得明白但不會說,同時孩子一直在練習發聲,後來就逐步學會說話了。所以學音樂的時候,也可能有這樣一個過程,孩子看上去好象什麼都沒學,其實他一直在吸收,在開始發聲之前,不能著急,要等著他慢慢積累。”

“對,”奇奇媽媽也說,“我在語言學習的書上讀過,學習語言有個‘靜默期’,在這個階段孩子主要在吸收,大人不要催促孩子。看來咱們在音樂學習方面,也要尊重孩子的這個靜默期。”

“你看,咱們平時也老說,教育不要急功近利,主要通過為孩子提供良好的環境幫助孩子發展,可真輪到自己,還是忍不住著急,看來修煉還不到家呀!”

今天收穫不小。媽媽們說笑著去找各自的寶寶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