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曲國會

扭曲國會

扭曲國會,日語“ねじれ國會”的翻譯,日本政壇的特有現象。指日本執政黨在眾議院過半數,在野黨在參議院過半數而形成的國會眾參兩院對峙的狀況。一般情況下,在野黨控制參議院,可以在首相提名、法案審議通過、兩院人事任免、臨時國會和特別國會會期的延長、國務大臣(包括首相)的問責決議、國政調查權和證人喚問等問題與執政黨展開對抗。

歷史

日本國會參議院全體會議會場日本國會參議院全體會議會場
日本的“扭曲國會”現象可以追溯到戰後初期。1950年舉行的第二屆參議院大選,綠風會占據了參議院的多數席位,在國家政策制定和法案通過方面不斷掣肘執政黨。這種狀況持續到1956年。

1989年7月舉行的第15屆參議院選舉,執政的自民黨僅獲改選的36席,從而失去了該黨1955年成立以來在參議院席位上一直保持的過半數的優勢。直到1993年細川聯合政權誕生,這種情況才得到改變。

1998年7月舉行的第18屆參議院選舉,執政的自民黨僅獲改選的44席,選舉慘遭失敗。

1999年,自民黨、自由黨公明黨建立三黨聯合執政體制,聯合執政黨在參議院獲得過半數席位,開始了相對安定的執政生涯。

2007年7月舉行的第21屆參議院選舉,執政的自民黨僅獲改選的25個議席,朝野政黨分控眾參兩院。

2010年7月舉行的第22屆參議院選舉,日本執政聯盟失利,在野黨占據了參議院過半數議席,日本國會再度陷入“扭曲”局面。

2013年7月21日,第23屆參院選舉進行投計票。 結果顯示,日本自民黨從改選前的34個議席大幅增至60多個議席,包括非改選議席在內重返參院第一大黨地位。再加上表現堅挺的公明黨,執政兩黨贏得了過半數(122個)議席,在野黨控制參院的“扭曲國會”局面宣告終結。

典型事件

1.眾參兩院首相提名不同

在日本過去的“扭曲國會”情況下,多次出現眾參兩院提名不同首相候選人的情況。在1955年體制形成以前,片山內閣總辭職後,眾議院提名民主黨總裁蘆田均,而參議院提名自由黨總裁吉田茂為首相候選人。

2.兩院協定會的召開

在法案審議時,不適用眾議院優越原則。在兩院協定會上成立的法案可經兩院再次審議通過。然而,憲法上並沒有明確規定兩院協定會上不能達成一致或執政黨在眾議院不能確保三分之二以上席位的情況。這也許是對兩院協定會作用過高期待,或沒有預料到“扭曲國會”現象。

3.眾議院三分之二議員再表決

在1955年體制形成以前,通過眾議院三分之二以上議員再次表決使法案通過的共有26例。

影響

1.影響法案通過

朝野兩黨分別控制眾參兩院的“扭曲國會”,最大的影響就是導致許多重要法案不能正常通過,即便最後通過也會延誤國政

2.導致首相更迭頻繁

從安倍晉三到菅直人,已有五位首相栽在了“扭曲國會”里。即使民主黨歷史性取代自民黨,也絲毫未能改變這種政治生態。

3.影響對外政策制定

“扭曲國會”不僅使日本政局長期陷入泥沼,還一定程度上影響對外政策制定。2008年9月美國國會一份報告指出,當時在野的民主黨掌控參議院多數席位後,阻撓並終止執政的自民黨相關議案,導致日本決策混亂,而這對於涉美國利益如駐日美軍整編相關議案也產生影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