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音樂具有體現民族性的戲劇活力和色彩,維多利亞屬於同時代一大批傑出的西班牙作曲家行列,其創作數量相對較少。除了維多利亞之外,其他作曲家享有的聲譽多與他們的創作實力不符,究其原因恐怕是遊歷太少,維多利亞則很早就去義大利遊學,1565年左右,他大約十七八歲,就在羅馬習樂,很可能師從了帕萊斯特里那,後者精緻的復調語彙很明顯地影響了維多利亞,使之和其他西班牙作曲家直白濃烈的風格區分開來。1569-1571年在羅馬孟塞拉托的聖瑪麗亞教堂任管風琴師和唱詩班樂長。1573-1578年任日耳曼學院唱詩班樂長。1578-1585年在卡里塔聖吉羅拉莫教堂任教士,與清唱劇的創始人內里(Neri)一起工作。1595年返回西班牙(因久居義大利,姓名常按義大利文拼寫成Vittoria),1596-1611年任馬德里德斯卡爾扎雷亞爾女修道院管風琴師和唱詩班樂長。其次,維多利亞的盛名還在於他編纂出版了十一卷作品集,印刷極其華麗,其數量甚至超過了帕萊斯特里那。六聲部就出自其中最後一卷,一直被後世視為西班牙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代表作。
時代背景
西班牙位於伊比利亞半島,境內山脈縱橫,交通不便,因此民間音樂具有地區特色。但它位於地中海西,為歐洲、非洲交通樞紐,歷史上除接觸希臘、羅馬文化、基督教文化外,並受到阿拉伯文化以及吉卜賽文化的影響。這一切都使西班牙的音樂極為豐富多采,並帶有東方色彩,熱情奔放。西班牙人民能歌善舞,不少民間舞曲體裁都被歐洲藝術音樂所吸收採用,如“恰空”、“薩拉班德”、“凡丹戈”、“博萊羅”等。西班牙的民間樂器主要是吉他類的撥弦樂器(源自阿拉伯),打擊樂器鈴鼓、響板、小鈴(與吉卜賽人有關)以及各種管樂器,主要是蓋塔風袋管。公元前西班牙處在古希臘、羅馬文化圈內。2世紀以來,基督教在西班牙傳播。415年西哥特人侵入西班牙以後,儘管西
班牙在 8世紀時曾受到阿拉伯人、摩爾人的統治,但一直到11世紀西哥特人的儀式和聖歌仍為整個伊比利亞半島教會所採用,被稱為“莫薩拉布(為摩爾人統治下的基督教之意)聖詠”。在12世紀,西北地區的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大教堂的音樂家們是形成中世紀初期多聲部音樂的一個重要樂派;而民間藝人和游吟歌手則發展了單聲部音樂。阿方索十世(1252~1285在位)主持編寫的收集了 400首非宗教儀式的單旋律歌曲,法國巴黎聖母院樂派在東北的加泰羅尼亞地區阿拉貢的宮廷中有很大影響。而在南方,阿拉伯音樂的影響到1492年阿拉伯人被趕出西班牙後,仍繼續存在。15世紀中,吉卜賽人進入南方安達盧西亞地區,又與當地民間音樂結合產生了所謂“弗拉門科”音樂。文藝復興時期,西班牙最主要的世俗音樂形式是浪漫曲和(維良西科)。浪漫曲流行於16~17世紀初,為抒情史詩性的,內容多樣,常帶有哀怨的性質;是有伴奏的帶疊歌的獨唱歌曲,也有對唱;並帶有戲劇形式,可以在舞台上演出。田園歌在15~16世紀最為流行,特點是敘事和抒情相結合,題材也是多種多樣的,除了單聲部的以外,還有二聲部到三聲部的作品,它的節奏接近舞曲,甚至單成一類——“舞蹈田園歌”。15~16世紀的中有44首浪漫曲,39
3首田園歌。歌曲彙編中最常出現的作曲家是J.del恩西納(1468~約1530),他還作有14部田園劇和一些聖劇。但他的許多作品因未用拉丁語作歌詞,後來都被宗教裁判所禁止出版了。文藝復興時期,西班牙的最大的宗教音樂作曲家是C.de莫拉萊斯(約1500~1553)和他的弟子F.格雷羅(1528~1599)與T.L.de維多利亞。維多利亞是當時最傑出的復調音樂作曲家,有“西班牙的帕萊斯特里納”之稱。西班牙的管風琴音樂在16世紀有很大發展,它的代表作家為盲音樂家A.de卡韋松。17世紀中葉,田園歌發展成西班牙民族歌劇,稱為“薩蘇埃拉”,有前奏、詠嘆調、獨唱的分節歌、合唱和間奏曲。全國各地大小教堂都有作曲家創作這類作品為宗教節日演出。但因義大利歌劇的流行,未得到充分發展。1750年後,它被在馬德里產生和形成的一種反映城市生活的音樂喜劇所取代。18世紀西班牙唯一的重要音樂家是A.索萊爾(1729~1783),他是D.斯卡拉蒂的學生、管風琴家,以鍵盤奏鳴曲著稱。19世紀是西班牙音樂逐漸取得世界影響的時期。19世紀中葉,先後在馬德里和巴塞隆納創辦了音樂學院。西班牙的傳統歌劇也開始復興。馬德里還有專演《薩蘇埃拉》的劇院。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作曲家和音樂學家F.佩德雷利(1841~1922)領導了民族音樂文化的復興運動。
不朽創作
1575年,維多利亞被任命為天主教牧師。他生於特倫特公議會之後,在義大利學習活動長達二十年,很自然地跟從老師帕萊斯特里那,投身反宗教改革運動,為天主教會提供純正的教儀音樂。他的作品在西班牙語世界被奉為正典,影響遠及南美殖民地。維多利亞年近五十時,回到西班牙馬德里,本意想歸隱閒居,但其巨大的聲望令他難以擺脫委約和職位,其結果是他的晚年創作極為豐沛。在維多利亞現存的二十首彌撒中(新牛津音樂說只有十首,不準確),只有一首沒有依靠舊素材,其他不是仿作彌撒(parody mass——引用舊經文歌主題),就是自由式改編(paraphrase——在聲部中插入原有素歌素材,一般有所改動), 彌撒和彌撒分別引用了他年青時代的兩首經文歌,那兩首經文歌非常受歡迎,所以維多利亞又專門寫了兩首仿作彌撒。他一向非常珍愛舊作,生前常常翻出舊作重新印刷出版。維多利亞經文歌常具有熱情深邃的特質,被拿來和西班牙另一位反宗教改革運動的藝術家格萊科(El Greco)相提並論,非常符合這一比較的例子是他的經文歌“我心激動”(Ardens est cor meum),採用的是末大拉的禱詞,她在復活節清晨發現耶穌墓穴空空如也。西班牙作曲家洛博的風格常拿來和同時代音樂巨匠維多利亞相提並論,都具有情感表達上的熱情和感性,他的經文歌“傷心欲絕”(Versa est in luctum)是他最出名的作品,為西班牙菲力三世的葬禮而作,是安魂彌撒中的一個樂
章。他只寫教堂音樂,有羅馬天主教每年的禮拜儀式中全套讚美詩的配曲。已出現代版作品全集,由佩德雷爾編定(萊比錫,1902-1913),共8卷,包括:44首經文;10首彌撒曲;18首聖母頌歌和1首(Nune Dimittis);5首彌撒曲;34首讚美歌和(Officium Hebdomadae Sanctae);5首彌撒曲;10首詩篇,10首聖母瑪利亞交替聖歌的配曲,3首其他作品;傳記、文獻書目以及5中其他著作。最傑出的幾首作品中有經文歌(Vexilla regis)、《啊,偉大的奇蹟》(O magnum mysterium)、《無上榮光》(O quan gloriosam)、 (O vosomnes)、《安魂曲》(1583及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