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青年藝術團

打工青年藝術團成立於2002年5月,是一支由幾個熱愛文藝的打工青年自己創辦的、以文藝形式為打工群體提供文化服務的社會公益演出團體。他們的音樂反映著打工群體特有的精神面貌,代表作品是專輯《天下打工是一家》。

(圖)打工青年藝術團打工青年藝術團

打工青年藝術團是一支由打工者自己發起創辦、以文藝的方式為打工者群體提供文化教育服務的社會公益性文藝演出團體,成員主要為在京打工者,各自都有一定的文藝特長,大家平常都是利用工作之餘的時間來進行和開展各項文藝演出及權益宣傳活動。藝術團自2002年5月1日成立以來多次奔赴各建築工地、工廠、企業及打工者聚居社區堅持為工友們做義務演出超過一百五十多場次,直接客群超過五萬餘人次。“用歌聲吶喊、以文藝維權,打工青年藝術團因此受到廣大工友及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與好評。

簡介

打工青年藝術團成立於2002年5月1日,初始團員10人,都是來自各行各業的打工青年,他們利用業餘時間到工地、工廠和小區給打工者們演出,兩年來共演出了100多場,累計觀眾達到了20000多人次,在北京打工者中間受到熱烈的歡迎,很多人直接從觀眾加入到了演員隊伍。隨著影響的擴大,他們還成立了“農友之家”社會公共服務機構,為打工者提供法律諮詢、文化教育、權益維護、大眾電腦教室、社區互助圖書館等多方面的幫助。

創始人

(圖)打工青年藝術團負責人孫恆打工青年藝術團負責人孫恆

孫恆,河南開封人,打工者,歌手。1996年畢業於安陽師範學院藝術系音樂教育專業,做過“北漂”。2002年5月在北京組建“打工青年藝術團”,同年11月創辦北京工友之家文化發展中心,專門為外來務工者寫歌、唱歌,演出都是義務的。他的《打工打工最光榮》等歌曲,在外來務工者中的影響力遠超過流行歌曲。藝術團的口號是“用歌聲吶喊,以文藝維權”。2003年,“打工青年藝術團”與北京明圓打工子弟學校、北京肖家河街道居委會共同成立了“打工者文化教育協會”,為外來務工者免費提供法律講座、技能培訓等。

經歷

這裡,才是我唱歌的地方!

2001年冬天,孫恆去天津科技大學看一個朋友。“學校的學生社團募捐了一些書和衣服,準備到工地送給民工。正好我在那兒,就跟他們一塊去了。到了工棚,我給工友們唱歌。沒想到,那次唱歌的感覺,跟我從前完全不一樣。”

孫恆唱的是自己創作的民謠歌曲《一個人的遭遇》。內容是他的朋友小吳的親身經歷,孫恆對他做過訪談。“歌詞基本上是他原話,我只不過用音樂表達出來。我身邊有很多像他這樣打工的朋友,我的很多歌,就來源於他們。”

工棚很簡陋,掛著晾曬的內衣褲,上下鋪,來了很多工友,他們仍穿著幹活的髒衣服,擠在板床上或站在地上聽孫恆唱歌。孫恆抱著一把吉他,用陝西方言唱道:九點多鐘有人來敲門,說我們沒得暫住證,把我們當成任務送去翻沙子,收容到昌平。到了以後我發現,已經有好幾百人在裡面,想要出去有條件:你可以打電話,叫人來送錢……

這次意外的演出,連孫恆自己也沒料到感覺會那么好,像遇見知音一樣。 在外打工的生活是艱苦的。但是在艱苦的生活中不能沒有歌聲,歌聲對孫恆來說是一種習慣,是一種難以割捨的愛。在一天的忙碌之後,孫恆經常會抱著心愛的吉他來到工友們中間唱歌,為自己也為工友們帶來歡樂。 在這種演出中孫恆認識了一些同樣愛好音樂的朋友,他們組織起來成立了一個打工青年演出隊,利用業餘時間進行排練和創作,專門為打工者提供義務演出。

打工、打工,最光榮

打工青年藝術團第一場演出是在北京一所高校的建築工地里,這次演出,孫恆他們差點被人轟跑。

演出設備非常簡陋,只有兩把吉他,一把口琴,麥克是在家唱卡拉OK用的,綁在一根鋼筋上,插在地上,兩隻音箱又小又舊,電視機也是臨時借來的,一根電線上掛了幾隻照明用的小燈泡,但台子上方有一條醒目的條幅:“天下打工是一家”。 當孫恆他們演唱《討工錢》時,演出達到了高潮,掌聲、叫好聲震耳。 辛辛苦苦幹一年,到頭來不給結工錢,面善心黑的周老闆,躲將起來不相見。寒冬臘月要過年,全家老小把我盼;空手而歸沒法辦,只有橫下一心:討工錢!……

在場的500多名農民工群情激昂,跟著孫恆齊聲吼唱:團結一心討工錢!條件一個:結工錢!團結一心討工錢,條件一個:結工錢!霞光萬丈照天邊,周老闆乖乖結工錢。 工友們特別開心,但工地老闆害怕了,出面干涉,要求馬上停止演出。 演出中,藝術團經常會發一些普法的宣傳材料,經常是演出完了,真的就有工人直接去找老闆,討自己的工錢。孫恆說他們的演出,非常受工友們的歡迎,但最大的阻力是資方,是老闆們。“我們聯繫演出,聯繫20次,能有一次成功就不錯了。”老闆的託辭是:我們的工人很忙,加班加點,沒時間看你們演出。

要想做公民,還真得動點腦子

《我向總理說真話》一書的作者李昌平,偶然認識了孫恆。李昌平說:“農民工需要孫恆,勞動者需要孫恆。我和孫恆成了好朋友,我多次觀看他們為農民工義務演出,農民工觀看演出時的笑聲、哭聲、叫聲、歌聲,讓我感受到了勞動者被壓抑而渴望伸張的力量。如果有一天,天下的農民工都能感受到‘我勞動、我快樂’,那該多好啊!”

2002年,香港的一家慈善機構資助了打工青年藝術團,藝術團陸續添置了電子琴架子鼓樂器。有了固定的活動場所後,他們和明圓打工子弟學校、屬地肖家河街道居委會,三方共建,成立了“農友之家”,現有300多個註冊會員,二三十個骨幹,3名固定工作人員。

肖家河是打工者聚集的社區,這裡常住居民4000人,外來人口卻有1.2萬。成立協會的主要目的,是想給打工者一定的技能培訓,灌輸一些知識,提高他們的生存能力。

他們建起了電腦室,20多台舊電腦都是從社會上募捐來的,每台花了100元重新維修,到現在為止,一共辦了3期電腦免費培訓班,每期3周,教師是北京理工大學的志願者。他們還出版了自己的報紙——《社區快訊》。四開,雜誌大小,每出一期要120元,一共印2000份,由志願者發放給打工者,文章都是自寫自編,已經出了3期。

天下打工是一家

2004年7月,打工青年藝術團簽約北京京文唱片公司,推出了他們的首張專輯《天下打工是一家》。

同樣是打工出身的京文唱片老闆許鍾民表示:這張CD不僅僅代表著打工青年藝術團,在藝術團的背後,是發生在有成千上萬農民移民新工人隊伍中的文化合作運動。只要把聽到的聲音——藝術團放到這場生機勃勃的運動中去,您就會理解為什麼這些歌曲是如此的普通,以及這些普通的歌曲所起到的作用。

孫恆說:這張唱片沒有想到要賺錢,但會搞一些義賣。發這張唱片的目的,一是對我們兩年來唱作歌曲的整理,因為有很多歌被工友們傳唱,希望通過發唱片,能普及這些歌;另一方面,我們希望社會上關注三農問題的的知識分子,比如大學生、學者等,通過文藝的方式來關注我們。這個時代我們也應該有表現打工者心聲的作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