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著門縫看歷史

扒著門縫看歷史

扒著門縫看歷史是由徐世平所著的一本書籍,九州出版社出版。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扒著門縫看歷史扒著門縫看歷史
本書以迥異於常人的視角,聚焦四十幾位歷史上關注極高、爭議性頗大的名臣、名將、名人,展示出他們不為人所知的另外一面,讓讀者領悟到超乎尋常的人生經驗和智慧。

《扒著門縫看歷史》,談的是明清和民國時代的歷史人物,有官吏、有軍閥,也有文人,其中有不少歷來存爭議多是非的人物,譬如劉伯溫、嚴嵩、張居正、袁崇煥、劉墉、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李鴻章、楊度、王國維、陳獨秀、魯迅、胡適、成仿吾等,世平以一個現代知識分子的眼光,尋找他們的屐痕,分析他們的人生,透視他們的靈魂。人遠去,足音在。這些人物活動的舞台,正是四百多年來風雲起伏、歷經滄桑的華夏中國。

新浪部落格首頁推薦,

現實社會,碰到的事情太多了,尤其是在官場。有些問題想不通,便去讀歷史。因為,有些道理,古人說過幾千遍了,都有現成的答案。

揭示有爭議的歷史名人,被捧上天、或摔下地的身前身後事。

精彩片段

其實,歷史就是由一大堆形形色色的人組成的。讀懂了人,也就讀通了歷史。

我讀歷史,特別喜歡名人,尤其是有爭議的名人。有爭議的人,讀起來才有味道。

有爭議的歷史名人,都是同歷朝歷代執政者的歷史觀和執政觀有關聯的。今天說好,明天說不好,自有其政治意圖。歷史人物,最為可嘆的事情,就是莫名的被後人,或捧到天上,或摔到地上。他們常常就是一個工具而已。工具本沒有什麼對錯。只是用的人,或有錯。

我小的時候,特別喜歡從門縫裡看人。門縫裡的人,往往聚焦,而同旁的什麼事物,沒有太複雜的聯繫。“扒著門縫看歷史”既是一種閱讀狀態,也是一種心理過程。既然都是門縫裡的人,諸公各位也大可不必苛求什麼了。

作者簡介

徐世平筆名:申公無忌、萬古球、余心至。

1959年11月生於上海。1982年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畢業。曾供職上海《新民晚報》十八年,新聞作品屢屢獲獎。1988年,被評為上海“十大青年”和“十佳記者”。曾任上海市青聯常委、全國青聯委員、上海市政協委員。

1996年接觸網際網路。2000年籌建東方網,任副董事長、總編輯。現任上海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副主任、東方新聞網站主任等職。

好讀書,勤筆耕。有新聞作品集《腳印》和文學作品若干。寫過大量評論文章,曾主編《眉批天下事》三本評論文集。近年喜歡部落格,網言網語,無所顧忌。已有《如煙舊事》、《毀譽人生》出版。

圖書目錄

扒著門縫看歷史徐世平

讀史識人問己心白子超

“不認錯”之怪人楊度?

馮自由之《革命逸史》

冒名頂替之王士珍

喜怒不形於色之徐世昌

張勛“丁巳復辟”之原因

黃土墳中之馮國璋

王國維自沉之謎

胡適的寬容

“馨廬”故人今何在?

成仿吾筆伐魯迅之公案

周作人之昏濁

感悟陳寅恪

喜歡“反動文人”的理由

誰資助了晚年陳獨秀

貳臣甲等之洪承疇

范文程賣主求榮了嗎?

“師爺”出身之清官王傑

無錯無過之張廷玉

劉墉何以官居高位

朱矽教嘉慶做“兒皇帝”?

急流勇退之曾國藩

左宗棠拾棺出塞

張之洞毀譽訂正

野史雜說李蓮英

梁啓超筆下之李鴻章

當親情遭遇政治

“糊塗”立命之湯和

徐達忠則子孫福乎?

劉伯溫燒餅歌做人訣

解縉之死

方孝孺“骨鯁”之餘

心中自有王陽明

明朝之爛始於朱棣

嘉靖不殺海瑞之揣測

奸臣嚴嵩兩面觀

清算張居正

萬曆皇帝何以寬待言路?

鄭成功何以發兵台灣

功到雄奇即罪名

千人盡啖袁崇煥

權臣霍光之禍根

曹操之罵漢獻帝

書摘插圖

“不認錯”之怪人楊度?

楊度此人,在中國近現代史上,自有一筆。不過,以往的歷史,提及楊度,當然是沒有什麼好話的。直到近些年,學術言論的氛圍日益寬鬆,對楊度的評判,可說是多樣化了。唐浩明先生就曾著有《楊度》一書,較為全面地描述了楊度的一生。當然,歷史人物的評判,向來是以政治需要為基礎的。

說來奇怪,我對楊度,一直有好感。這倒不是從歷史或者政治角度看問題的,而更多的則是性格的層面。人們都說,楊度是個怪人。說他怪,源於其不可捉摸,反覆無常。不過,竊以為,如果有時間去讀讀有關楊度的史料,你會發現,這個人其實是不怪的。準確地說,楊度是一個固執的人。在政治主張面前,他是從來不認錯的,比如,竭力幫助袁世凱實現洪憲帝制等。但是,他是一個重諾言的學者智者兼政治家,他的“不認錯”,蓋因他的不知錯,倘若知道錯了,他就會作出驚人的選擇。

楊度(1875-1931年),原名承瓚,字皙子,後改名度,別號虎公、虎禪,1875年出生於湖南湘潭縣姜畲石塘村,幼年喪父,由曾在湘軍任職的伯父楊瑞生(朝陽鎮總兵)培育成長,清光緒十八年(1892)捐監生,光緒

二十年,為順天府鄉試舉人。楊度的文學才華,自不必說,袁世凱曾贈其“曠代逸才”的匾額。他的政治主張,幾十年間,始終如一。一般而言,學者們都認為,楊度年輕時受教於湖南名宿王闓運先生,其“帝王之術”對楊

度影響很大。王闓運先生對楊度這個弟子也是十分欣賞的,他在其《湘綺樓日記》中亦常稱楊度為“楊賢子”。此後,楊度又迷上新學,兩者相加,使其對“君主立憲”痴迷甚深,在他看來,這是未來中國最好的出路。

維新變法失敗之後,楊度亦因梁士詒案而受牽連,無奈之下,跑到日本去了。因為楊度的才學與主張,他在日本成為重要的政治人物。在此期間,楊度結識了孫中山。儘管,兩人政治主張不同,但他曾經與孫中山先生相約,有一段話相當知名,“吾主張君主立憲,吾事成,願先生助我;先生號召民族革命,先生成,度當盡棄其主張,以助先生。努力國事,期在後日,無相妨也。”楊度積極為君主立憲奔走。1905年,他甚至為清政府載澤、端方等五大臣的出洋考察寫了考察報告。說來可笑,楊度從未去過歐、美,可是他捉刀代筆,寫出了《中國憲政大綱應吸收東西各國之所長》和《實行憲政程式》,他也因此被袁世凱、張之洞等人聯合保薦。楊度“精通憲法,才堪大用”,成為清政府關於“立憲”的權威人士,也成為後來袁世凱的重要謀臣。1908年,袁世凱被清政府開缺回籍,楊度敢奔走於北京與彰德洹上村之間,為袁世凱出謀劃策。有人說,這是“燒冷灶”,其實,這不是一般的人情世故,而是一個有明確政治目標的人所特有的堅定的政治訴求。楊度甚至認為,袁世凱就是可以助其實現其政治理想的“天賜之人”。

楊度一直將袁世凱視為其施行政治主張的重要人物。從這個角度分析,我們才可以了解,楊度為什麼會成為洪憲帝制的“籌安會”的重要成員,為什麼他會為後來的張勛復辟而拍手叫好。在他的思想里,中國是需要一個皇帝的,在這個皇帝之下立憲而行西方之法,中國才有希望,至於這個皇帝是誰,反而是不重要的。他曾在《君憲救國論》中說:“非立憲不足以救國,非君主不足以成立憲。立憲則有一定法制,君主則有一定之元首,皆所謂定於一也”。

洪憲帝制失敗,以及張勛復辟失手,楊度有點走投無路了。他遁入天津租界,甚至信了佛,“披髮入山、學佛參禪”。然而,楊度的政治主張卻沒有改變,他曾經對人說,在此問題上,他是“決不認錯”的。據說,袁世凱一命嗚呼之時,曾大呼“楊度誤我!”為此,楊度寫下“挽袁聯”,用以自辯:共和誤中國,中國誤共和;千載而還,再評此獄。

君憲負明公,明公負君憲;九原可作三復斯言

顯而易見,楊度落得全國人民罵名之際,還沒有絲毫的認錯感。

不過,到了1923年,楊度的思想,有所觸動,亦有所改變。他加入了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孫中山先生曾說,楊度“能履行政治家諾言”,孫中山還電告全黨,稱楊度“此次來歸,志堅金石,幸勿以往見疑”。這段經歷,說明楊度正在兌現其在日本與中山先生相約的諾言。作為政治家,他是言必信、行必果、諾必誠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