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馬步

扎馬步

扎馬步簡稱馬步,是大多數中國武術門派所採用的基本的樁功訓練,只有太極拳等極少的拳種才沒有樁功。通過練習馬步功夫主要是為了調節“精、氣、神”,完成對氣血的調節、精神的修養的訓練,鍛鍊對意念和意識的控制。在蹲馬步的時候,常常要求要凝神靜氣,要呼吸自然,要蹲得深、平、穩,以練習喉、胸、腎等器官,並使腹部肌肉縮進,腿步肌肉緊張,以圖達到全身性的綜合訓練。有“入門先站三年樁”、“要學打先扎馬”的說法。注意要循序漸進,寧可慢點,也要保持興趣。重點是第五步了,功夫主要在雙手上。

基本信息

目的

扎馬步是許多門派的根基功夫,各派的馬步大同小異,站馬步樁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練腿力,二是練內功。站樁就是聚氣。

扎馬步是中國武術中最要緊的東西。這個無論在那一家武術中,都是最重要的。扎馬步並不是僅僅常見的四平馬一種形式。扎馬步以前叫地盆勢。是練習武術的最重要入門工夫。有“入門先站三年樁”、“要學打先扎馬”的說法。

練習方法

扎馬步扎馬步
扎馬步扎馬步
第一步:雙腳外開15度,與肩膀寬度相同,然後微微蹲下。為什麼要外開?因為人的股骨是外鏇15度的。這種位置,是最不違背人體生理的動作。眼前看,脖子貼衣服領子(頂頭懸),穿一件上衣,做到衣服輕輕貼後背(身體中正),肩胛骨的肌肉向四面微微拉開(拔背),這樣胸廓自然既開展又形成一個很小的內弧(含胸),意想腋下夾個熱饅頭,肘部吊一個10克的天平砝碼或者一個空墨水瓶(墜肘),不許聳肩(沉肩)。這樣站好,用鼻子慢慢呼吸。這樣就覺得兩肋和腹部都有充實感覺(氣沉丹田,這是自然做到的,不要管氣)。雙手環抱胸前,手心向內,掌指相對。這樣練習一段時間。這是訓練身體各部在武術中應該保證的位置。

第二步:雙腳尖開始轉向前。這樣是為獲得一個扭動的勁力。但是腳尖雖向前,膝蓋仍需要對前,這樣形成一個微微的扭轉,從而獲得一個力。這是首先在這個基礎上加上一點用力。這個力是腿上的力,體會到這個力,步法、轉身就都有了。——這是什麼?內家拳的渾元樁

第三步:重心下移,逐漸蹲深。這是為獲得向下的力。這時,腿上除有腳尖和膝蓋的一對力外,又出現了向下的力,這是身體的重力。為克服這個重力,重心放在湧泉,並在身體正中(這兩句不知說明白沒有?不好懂),這樣膝蓋和腳腕獲得一個向上的力來保持自己不坐到地上。這是第二個力。體會到這個力,彈腿、跳躍和千斤墜就都有了。

第四步,雙腳開大,達到自己兩腳直到三腳寬。這樣又獲得一個力,是外展的力。為克服這種力,小腿大腿肌肉開始工作,產生一個反力獲得身體的平衡。體會到這對力,橫踹、分踢、勾踢就都有了。

第五步,雙手由環抱變成平擺,手心向下。——這是什麼?外家拳的四平馬!已經擺好。手上經過環抱,已經練出了繃勁這個繃勁是。手向內抱,腋向外頂的力,從第二步就可以練了。體會了這個力,直拳、翻拳、擺拳、勾拳就不費勁了。當手變成平擺後,出現了肩要把肘送出去,可肘還要墜下來保證手臂水平的一對力,這個力是練肘上力的,體會到這個力,擺肘、頂肘就不費勁了。

四平馬,是扎馬步的最高階段,全身出現了四對主要的力。練到這一步,你就獲得了幾乎所有武術動作的發力能力,所以說,扎馬步(地盆)是拳術之祖。渾元樁,是扎馬步的基礎階段,全身只有上下兩對力,但是這是基礎的基礎。練習扎馬步,不需要時間多長,而是需要體會力。馬步沖拳馬步沖拳馬步沖拳馬步沖拳一般的人沒基礎,一上來就練第五步,有點吃力。如果馬步沖拳能一次有五六百或千把的水平,則四平樁就不太吃力,能站上三五分鐘,則做第五步就能容易點。

記住:要循序漸進。寧可慢點,也要保持興趣。掌握核心,自己可以變動一下:如,一天多做幾次,一次只打一百拳。這樣,時間長了,也能長功夫。 但重點,當然是第五步了。彼時,功夫主要在雙手上。

收工要領

扎馬步扎馬步
每次站樁15分鐘後,還要注意收功的動作要領:

搓雙手——雙手相對搓擦,目的是提高手掌部位的生物電位、增加熱能,為下一步做準備;乾浴面——古代稱為“駐顏術”。用雙掌從下至上擦面,加上意念,讓臉部的皺紋打開,這可使面色紅潤有光澤,延緩衰老,青春常駐;

輕拍頭部——由前至後,痛處多拍。這兩項主治頭暈、頭脹和神經衰弱;以指梳頭——由前至後,用雙手十指梳理頭部皮膚,指尖要接觸頭皮,此法主治神經衰弱、頭暈、頭脹、偏頭痛等;

搓耳朵——雙手分別搓捏兩耳廓和內外部,有痛點處為捏的重點。然後,向後拽耳垂,這是一種全息療法,全身各部位在耳朵上都有反應點,故搓耳朵相當於全身按摩。另外,腎開竅於耳,常做耳部的按摩有強腎之功;

擦大椎——用手搓擦大椎處。包括按摩頸椎,大椎為頸椎和胸椎的連線處,易受風寒侵入,練功出汗後,更要將此處的汗擦乾;深吸一口氣,氣沉下丹田。

注意事項

鍛鍊扎馬步這種“養生樁”還有七個注意事項:學習養生樁的人要心情愉快;飯前、飯後一小時不宜練功;衣著合體,薄厚適度,練功前排除大小便;肌肉之酸痛感、顫震感以及流淚打哈欠、打飽嗝、出虛恭、腹鳴、蟻走感等均為練功過程中的正常現象,不必理會即可自然消失;運動量從5分鐘逐漸增至40分鐘到兩小時之間,以練功完畢自感精神飽滿為宜。站養生樁結束後,可拍打一下雙肩,做些柔和的伸展動作;大道至簡、樁法如一,但必須守住平常心,持之以恆。

功效作用

扎馬步扎馬步
一是協調陰陽,增強體力,使內氣充足,底盤有力,有一部分人剛站樁時,兩腿顫抖或兩臂、兩手不均勻抖動,此為體力不支或陰陽不協調所致,習練一段時間後,會自然消失。

二是對胃腸系統疾病有特殊療效。正常人自然呼吸方式其胸膈運動僅在1~2公分,而習練站樁時的逆腹式體呼吸時,胸膈運動增大到4~5公分,胃腸系統在這種呼吸方式中得到自然按摩和蠕動,使消化、吸收功能更強,同時,使病灶處的經絡經過運動後邊得順暢。

三是調節胖瘦,使人健美。逆腹式呼吸可使腰圍變細,胖人站樁時,可把樁變得低一些,運動加大,逆腹式體呼吸加低位站樁是減肥絕技。瘦人(遺傳性的瘦體形除外)站正常的樁位,即可增加體重。

滿足要求

特殊要求

武術作為一種制服對手或與敵手殊死搏鬥的技法,對人體機能有著不同於一般競技項目的特殊要求。這種特殊的要求大致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內在的精神意識,二是人體的特殊體能。

內在的精神意識主要是指在搏擊時人體通過練功得到的那種自然的、快速的反應與應變能力,以及對對手那種特有的精神震懾力和令對手不戰已輸掉三分的氣質。

人體的特殊體能要求主要是躥、蹦、跳的靈活性,手、足、膝、身等各部位打擊敵手的發力力度,頭、胸、腹、喉、襠等部位的抗打擊能力等。要滿足這種特殊的要求,就要有特殊的訓練方法。也就是武術界所說的“內煉精氣神,外練筋骨皮”。在這一點上,馬步樁則是一種基本能夠滿足武功這種特殊要求的、非常有效的訓練方法。

機理要求

扎馬步扎馬步
練就真正的武功,不管是以武當為代表的內家拳,還是以少林為代表的外家拳,在練功時都需要內外兼修,二者缺一不可。從煉內的角度講,氣血的調節、精氣神的修煉、意念意識的培養,都要通過樁功來完成。從練外來講,肌肉的力量與骨骼的承受力,以及內臟的抗打擊能力等,也都需要通過樁功訓練來完成。而馬步樁恰恰是能滿足這兩者要求的一個極好的樁法。

對此,我們首先從煉內說起。不管何種武功,在演練馬步樁時都要求首先做到心平氣和(或者凝神靜氣)、氣沉丹田、呼吸自然,在意念上都有意念放大、假想等大同小異的要求。也就是說不管哪種武功,通過馬步樁都能得到意念上的特殊鍛鍊,使人體的機能在搏擊中能夠得到充分或者超常的發揮。
一個練武之人,首先要練就強健的體魄。沒有良好的體能,沒有強健的體魄,要想在武功上有所成就是絕對不可能的。而體能的強弱則與內臟功能的好壞有著直接的關係。用武術和中醫理論來說,就是體內氣血的調和與否,內氣是否充盈。從現代醫學來看,就是內臟功能的強弱和內分泌功能的好壞。現代醫學和現代運動生理學是很注重人體在運動時腎上腺素的分泌狀況的,它的分泌狀況如何將直接影響人體體能的發揮。而馬步樁站得得法,將使人體內臟得到特殊的鍛鍊,其功能將得到改善,從而使體內氣血平衡,內氣充盈,內分泌功能增強。由於內臟功能的增強,將使人體四肢百骸得以滋潤,使其在搏擊時能爆發出超常的能量。

小學生扎馬步至於站馬步樁時,能通過意念和假想來增加功力,這是不容懷疑的事實。大成拳(意拳)、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等門派,尤為注重站樁時意念的作用,其功效在實戰中也是有目共睹的。對於以少林拳為代表的外家功夫,也同樣成就於樁功的意念和假想的修煉。如排打功、鐵布衫、鐵襠功等功法的初級階段,都開始於樁功的意念和假想的鍛鍊。最典型的實例排打功,在初級階段就是通過站樁,待內氣充盈後,進而假想身體的某些部位不斷抵禦外來的打擊,最後再進行實物排打,從而練就較強的抗打擊能力。

對於練外,馬步樁的姿勢就決定了它是一個力量強度較大的樁法。因為對於習武的人來說,必須要練得外強內壯才能適應搏擊時的特殊體能的需要。這裡所說的外強內壯與我們日常所說的健壯還有所不同。它要求既要身體強健,又能符合武功對體能的特殊要求。因為與敵交手,是一種殊死的搏鬥,這就要求既要有極強的打擊爆發力,又要有一定的抗打擊力。交手要有高度靈敏的反應,並在一定的時間內高速完成躥蹦跳躍等動作。要做到這些,身體必須有相當強的承載能力。這種承載力的強弱除了與內臟和肌肉骨骼的承受能力有關外,還與其它的部位有很大的關係。這些部位主要有咽喉、胸膜、腰腎、肛門、陰部等。如在用力時,咽喉不能瞬間強有力地屏氣呼吸,陰部不能上提,肛門不能緊縮,腰腎無力,胸膜不能橫托胸腔臟器,那么這個人是絕對不可能有較大力量的。一個脫肛或疝氣患者,一個久咳肺虛的病人,絕不可能有力量舉起較重的物體。

而馬步樁則是一個對內對外都要進行負載承受力鍛鍊的極為科學的樁法。先從練外說起,在蹲馬步樁時,兩腿的負荷是很大的。兩腿的肌肉需要承受較大的靜載力,而靜載力的練習在武功中是鍛鍊內臟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其機理是,當兩腿下蹲呈90°時,負載上身的重量需要很大的力量,這時就需要咽喉自然自鎖(只能用鼻自然呼吸),提肛縮陰,氣沉丹田。也就是要從滿足腿部承受力開始,而後鎖閉兩頭(即咽喉、肛門與陰部),使上下兩處的承受力得到鍛鍊。如果這兩處的任何一處的承受力太弱,身上的任何其它部位都不會有較強的承載力。武術界常說的“不提氣”或“沉不住氣”,在某種意義上就是指這兩種現象。只有在兩頭沉住氣的情況下,胸膜才能將胸部臟器托住,通過腹部肌肉的自然收縮,將腹腔各器官自然收緊,使整個身軀處在一個內氣非常充盈的狀態,身體的任何部位將有能力來承受較大外力,或以較大的能量向外發力。也就是說馬步樁練功的機理,是從腿部的承受力開始,由外向內,由內向外達到內強外壯。

當咽喉自鎖、提肛縮陰時,腹部肌肉會自然跟著收縮。隨著腿部靜支撐力的需要,腎上腺素的分泌將會大大增加。由於是靜支撐力,所以呼吸既不是有氧運動的大呼大吸,也不是靜養功的內腹式呼吸,而是既要配合咽喉與肛門的鎖閉,又要氣沉丹田均勻自然,既不用力憋氣又不過於無助的呼吸方式。

許多初練此樁者,練上三兩分鐘兩腿就感到難以支撐,為滿足上下鎖閉,或保持樁形,不自覺地將氣聚頂於胸部,不一會就使人感到憋悶難忍。此時練功者不是口中撒氣,便得急忙收勢,累得氣喘噓噓,這說明初練者的整體的承受力相對較弱。

還有一點,就是這種功法對人體的鍛鍊是一個完整的過程,從練功初始,身體各部肌肉和內臟就得到了全面的鍛鍊。因為從外到內,從內到外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任何一個部位功能較弱者,開始都不可能久站此樁。反過來說,認真練習此樁,任何部位的功能都將隨著功力的增長而得到相應的改善。
隨著功力的增長,人體咽喉和肛門的鎖閉能力將大大增強,胸部和腹部各器官的承受力和內分泌功能將會大大改善。身體各部肌肉,特別是腿部與腰部肌肉將變得非常強健有力。這就為進一步練就更深的武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比如練習排打功,如果內臟和肌肉沒有特彆強的承受力,在練習排打功或在搏擊遭到對方打擊時,輕者內臟受傷,重者將會斃命。

再有就是馬步樁對腰腎功能改善極為有益。武術搏擊是一種需要在瞬間產生極大能量來進行攻擊或防守的劇烈運動,這就要求人體要有很好的腰腎功能。通過站馬步樁,人體的腎臟功能在不知不覺中將會明顯改善。在這一點上,最明顯的實例就是套路的演練。在演練套路時需要在三五分鐘內,一鼓作氣乾淨利落地完成所有的動作,儘管中間有亮勢動作(亮勢時多為短暫的停頓),但不容停下來大口喘氣。假如不能一口氣完成這些套路的演練,或勉強完成之後,除了氣喘噓噓外,感到腰腎處空乏無力,說明其腰腎的功能是遠遠不能適應這種劇烈運動的,更何況更劇烈的散手搏擊呢?站馬步樁時要求含胸拔背氣沉丹田,就是對腰腎和脊椎的最好鍛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