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病

所謂手足口病是腸道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病之一,多發生於5歲以下的嬰幼兒,可引起發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潰瘍,個別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致命性併發症。可引發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有20多種,柯薩奇病毒是最常見的一種。

手足病 

(Hand, foot and mouthdisease,HFMD)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多發生於嬰幼兒,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皰疹,個別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膜腦炎等併發症。
引發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有20多種(型),柯薩奇病毒A組的16、4、5、9、10型,B組的2、5型,以及腸道病毒71型均為手足口病較常見的病原體,其中以柯薩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腸道病毒71型(EV71)最為常見。 兒童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病,但以夏秋季節患病最多,任何年齡均可發病,尤其是3歲以下的孩子。病毒寄生在患兒的咽部、唾液、皰疹和糞便中,不僅可通過唾液、噴嚏、咳嗽,說話時的飛沫傳染給別的孩子,還可通過手、生活用品及餐具等間接傳染。一旦流行,就會使很多孩子被傳染,被傳染上的孩子會在手、足皮膚或口腔黏膜上出現類似水痘樣的小皰疹,因而被稱為手足口病。

手足病手足病

症狀——發病初期會出現類似感冒的症狀,發燒情況可能持續4至5日。手掌、腳掌,有時臀部,亦會出現無痛的皮疹或水?口腔內會有疼痛潰瘍,導致吞咽困難,因而食慾減退。這些水皰及皮疹通常會在7至10日內消退。併發症並不常見。在罕見的情況下,此病才會引發病毒性腦膜炎。
合併症——手足口病表現在皮膚和口腔上,但病毒會侵犯心、等重要器官。本病流行時要加強對患者的臨床監測,如出現高熱、白細胞不明原因增高而查不出其他感染灶時,就要警惕暴發性心肌炎的發生。近年發現EV71較CoxAl6所致手足口病有更多機會發生無菌性腦膜炎,其症狀呈現為發燒、頭痛、頸部僵硬、嘔吐、易煩燥、睡眠不安穩等; 身體偶而可發現非特異性紅丘疹,甚至點狀出血點。合併有中樞神經系統症狀的人,以2歲以內患兒多見

潛伏期

該病的潛伏期為2~7天,傳染源包括患者和隱性感染者。流行期間,患者為主要傳染源。患者在發病急性期可自咽部排出病毒;皰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潰時病毒溢出;病後數周,患者仍可自從糞便中排出病毒。
 

傳染源

手足口病的傳染源是患者和隱性感染者。流行期間,患者是主要傳染源。患者在發病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約3~5周從糞便中排出病毒,皰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潰時病毒即溢出。帶毒者和輕型散發病例是流行間歇和流行期的主要傳染源。

傳播方式

該病傳播方式多樣,以通過人群密切接觸傳播為主。病毒可通過唾液、皰疹液、糞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內衣等引起間接接觸傳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過飛沫傳播;如接觸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經水感染;門診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傳播的原因之一。
 

易感人群

人群對引起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後可獲得免疫力。由於不同病原型別感染後抗體缺乏交叉保護力,因此,人群可反覆感染髮病成人大多已通過隱性感染獲得相應抗體,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為學齡前兒童,尤以≤3歲年齡組發病率最高。據國外文獻報導,每隔2~3年在人群中可流行一次。

手足病手足病

 

流行方式手足口病

分布極廣泛,無嚴格地區性。四季均可發病,以夏秋季多見,冬季的發病較為少見。本病常呈暴發流行後散在發生,該病流行期間,幼稚園和託兒所易發生集體感染。家庭也有此類發病集聚現象。醫院門診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嚴格,也可造成傳播。天津市兩次較大流行,托幼單位兒童發病率明顯高於散居兒童。家庭散發,常一家一例;家庭暴發,一家多人或小孩子與成人全部感染髮病。此病傳染性強,傳播途徑複雜,流行強度大,傳播快,在短時間內即可造成大流行。

手足病手足病

臨床特徵:

急性起病,發熱;口腔黏膜出現散在皰疹,米粒大小,疼痛明顯;手掌或腳掌部出現米粒大小皰疹,臀部或膝蓋偶可受累。皰疹周圍有炎性紅暈,皰內液體較少。部分患兒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噁心、嘔吐、頭疼等症狀。該病為自限性疾病,多數預後良好,不留後遺症。極少數患兒可引起腦膜炎、腦炎、心肌炎、弛緩性麻痹、肺水腫等嚴重併發症。
 

診斷

手足口病
只是可引起口腔潰瘍的許多種傳染病中的一種,另一種常見的口腔潰瘍的原因是口腔皰疹病毒感染,它使口腔和牙齦產生炎症(有時稱口炎)。
醫生通常能根據病人的年齡、病人或家長的訴說的症狀,及檢查皮疹和潰瘍來鑑別手足口病和其他原因所致的口腔潰瘍。可將咽拭子或糞便標本送至實驗室檢測病毒,但病毒檢測需要2-4周才能出結果,因此醫生通常不提出做此項檢查。

主要診斷依據

流行病學資料、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確診時須有病原學的檢查依據。
1、好發於夏秋季節;
2、以兒童為主要發病對象,常在嬰幼兒集聚的場所發生,呈流行趨勢。
3、臨床主要表現為初起發熱,白細胞總數輕度升高,繼而口腔、手、足等部位黏膜、皮膚出現斑丘疹及皰疹樣損害。
4、病程較短,多在一周內痊癒。

預防原則

(一)加強監測,提高監測敏感性是控制本病流行的關鍵。及時採集合格標本,明確病原學診斷;
(二)做好疫情報告,及時發現病人,積極採取預防措施,防止疾病蔓延擴散;
(三)托幼機構做好晨間體檢,發現疑似病人,及時隔離治療;
(四)被污染的日用品及食具等應消毒,患兒糞便及排泄物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置陽光下暴曬,室內保持通風換氣;
(五)流行時,做好環境、食品衛生和個人衛生;
(六)飯前便後要洗手,預防病從口入;
(七)家長儘量少讓孩子到擁擠公共場所,減少被感染機會;
(八)注意嬰幼兒的營養、休息,避免日光曝曬,防止過度疲勞,降低機體抵抗力;
(九)醫院加強預診,設立專門診室,嚴防交叉感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